大海的魅力相信大家都無可抵擋,小編生活在沿海城市,有事沒事都會跑海邊去玩,還玩不膩哦,大家有沒有很羨慕小編啊,在大家在海邊玩耍的過程中有沒有去了解過關于海的地理知識呢,地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海洋的地理知識,以下就是全文閱讀,歡迎大家跟小編一起學習。
洋底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長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蕩的深海平原。海底地形是全球地質演化的結果,在內外營力的作用下經歷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而成為今天的狀態
整個海底可分為三大基本地形單元: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所謂大陸邊緣,即大陸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間存在的一個廣闊過渡帶,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斜坡帶,是大陸與海洋連接的邊緣地帶。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地形廣闊而平坦,占海洋面積的45%左右。大洋底部很重要的地勢特征是呈脈狀分布的、具有全球規模的海底隆起。它像屹立在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脈,延伸四大洋。這些洋底“山脈”,稱為大洋中脊,規模超過陸地最大山谷,其物質組成為硅鎂質火山巖。這里有火山、地震活動。
海流又稱洋流,是海水因熱輻射、蒸發、降水、冷縮等而形成密度不同的水團,再加上風應力、地轉偏向力、引潮力等作用而大規模相對穩定的流動,它是海水的普遍運動形式之一。海洋里有著許多海流,每條海流終年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流動。它象人體的血液循環一樣,把整個世界大洋聯系在一起,使整個世界大洋得以保持其各種水文、化學要素的長期相對穩定。
(1)、漂流:由風的拖曳效應形成的海流。
(2)、地轉流:在忽略湍流摩擦力作用的海洋中,海水水平壓強梯度力和水平地轉偏向力平衡時的穩定海流。
(3)、潮流:海洋潮汐在漲落的同時,還有周期性的水平流動,這種水平流動稱為潮流。
(4)、補償流:由另一海域的海水流來補充海水流失而形成的海流。有水平補償流和鉛直補償流
(5)、河川泄流:由于河川徑流的入海,在河口附近的海區所引起的海水流動稱為河川泄流。
(6)、裂流:海浪由外海向海岸傳播至波浪破碎帶破碎時產生的由岸向深水方向的海流。
(7)、順岸流:海浪由外海向海岸傳播至破碎帶破碎后產生的一支平行于海岸運動的海流。
主要需要掌握的洋流有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日本暖流,千島寒流,阿拉斯加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西風漂流,秘魯寒流,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拉布拉多寒流,巴西暖流,厄加勒斯暖流,季風暖流,莫桑比克暖流,西澳大利亞寒流,東澳大利亞暖流,東格陵蘭寒流
,
水的熱力學性質 水的熱力學性質決定著海水溫度狀況。水具有很大的熱容量①它比土壤大2—3倍,比巖石大5—7倍,比空氣大3000多倍。地表熱能主要來自太陽輻射。海洋面積遼闊、水量多、熱容量大,所以海水溫度變化緩慢、變化幅度很小。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主要儲于海洋中,它對全球氣候有著顯著的調節作用。
*(二)海水溫度的變化 這里海水溫度指海洋表面的水溫,具有日變化與季節變化。海水溫度的日變化,在熱帶為0.5—1℃,在溫帶為0.4℃左右,在寒帶只有0.1℃,內海因受大陸影響可達2—4℃。
日變化所及深度,一般不超過30米。海水溫度季節變化,在大洋中心部分很少超過1—2℃,在熱帶與寒帶一般不超過2—3℃,溫帶海水溫度受大氣溫度變化影響較大,可達5℃左右。在洋流流經的海域,水溫季節變化可達5—10℃;
內海、邊緣海超過15°,例如我國渤海深入內陸,又處于溫帶,水溫季節變化大于20℃。季節變化所及深度,可達300—400米。這一層水溫幾乎常年不變,稱為常溫層。該層以下,海水溫度隨深度增加而降低,至3000—4000米深海,水溫大致在2—3℃或更低,無論在熱帶或寒帶,都是如此。這是因為,海水溫度在2—1℃時,海水密度最大,以至兩極冷水下沉到底部并緩慢地流向赤道,而赤道表層暖水流向兩極,以補充極地大洋底部流出的冷水。
(三)海水溫度的分布 海水表層溫度的水平分布,主要受地理緯度的制約。大洋表層年平均溫度,在赤道為27℃左右,南北緯30°—40°為18℃左右,兩極水域低于0℃。由于南半球海洋面積更廣,北半球大陸相對集中,以致相同緯度,北半球的海水表層溫度比南半球高,但底層差別不大。大洋與海的表層水溫狀況有所不同。大洋中心部分不受大陸影響,表層水溫穩定,而內海、邊緣海受大陸或所在地區氣候影響顯著,表層水溫差異很大。例如,波斯灣、紅海、既處于熱帶干燥氣候區域,又深入大陸內部,深受大陸影響,其表層水溫可達35℃,反比赤道帶海洋表層水溫高。海水溫度垂直分布相當簡單,在常溫層以下,大致深度每增加1000米,溫度降低1—2℃。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種生物,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有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如鯨魚,鯊魚等。目前已經登錄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最終預計海洋魚類大約有2萬種。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所謂海底火山,就是形成于淺海和大洋底部的各種火山。包括死火山和活火山。地球上的火山活動主要集中在板塊邊界處,而海底火山大多分布于大洋中脊與大洋邊緣的島弧處。板塊內部有時也有一些火山活動,但數量非常少。海底火山可分3類,即邊緣火山、洋脊火山和洋盆火山,它們在地理分布、巖性和成因上都有顯著的差異。海底火山噴發時,在水較淺、水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常有壯觀的爆炸,這種爆炸性的海底火山爆發時,產生大量的氣體,主要是來自地球深部的水蒸氣、二氧化碳及一些揮發性物質,還有大量火山碎屑物質及熾熱的熔巖噴出,在空中冷凝為火山灰、火山彈、火山碎屑。地中海就曾借助火山灰出現過”火山島”。海底火山的分布相當廣泛,大洋底散布的許多圓錐山都是它們的杰作,火山噴發后留下的山體都是圓錐形狀。據統計,全世界共有海底火山約2萬多座,太平洋就擁有一半以上。這些火山中有的已經衰老死亡,有的正處在年輕活躍時期,有的則在休眠,不定什么時候蘇醒又“東山再起”,F有的活火山,除少量零散在大洋盆外,絕大部分在島弧、中央海嶺的斷裂帶上,呈帶狀分布,統稱海底火山帶。太平洋周圍的地震火山,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80%。海底火山,死的也好,活的也好,統稱為海山。海山的個頭有大有小,一二公里高的小海山最多,超過5公里高的海山就少得多了,露出海面的海山(海島)更是屈指可數了。美國的夏威夷島就是海底火山的功勞。它擁有面積l萬多平方公里,上有居民10萬余眾,氣候濕潤,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盛產甘蔗與咖啡,山清水秀,有良港與機場,是旅游的勝地。夏威夷島上至今還留有5個盾狀火山,其中冒納羅亞火山海拔4170米,它的大噴火口直徑達5000米,常有紅色熔巖流出。1950年曾經大規模地噴發過,是世界上著名的活火山。
海底山有圓頂,也有平頂。平頂山的山頭好像是被什么力量削去的。以前,人們也不知道海底還有這種平頂的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適應海戰的要求,需要摸清海底的情況,便于軍艦潛艇活動。美國科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H·H·赫斯當時在“約翰遜”號任船長,接受了美國軍方的命令,負責調查太平洋洋底的情況。他帶領了全艦官兵,利用回聲測深儀,對太平洋海底進行了普遍的調查,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海底山,它們或是孤立的山峰,或是山峰群,大多數成隊列式排列著。這是由于裂谷縫隙中噴溢而出的火山熔巖形成的。這是人類首次發現海底平頂山。這種奇特的平頂山有高有矮,大都在200米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米水深。凡水深小于200米的平頂山,赫斯稱它為“海灘”。1946年,赫斯正式命名位于200以深的平頂山為“蓋約特”。
赫斯發現海底平頂山之后,當時非常納悶,他苦苦思索著:山頂為什么會那么平坦?滾圓的山頭到哪兒去了?后來,經過科學家門潛心地研究,終于解開了這個謎。原來海底火山噴發之后形成的山體,山頭當時的確是完整的,如果海山的山頭高出海面很多,任憑海浪怎樣拍打沖刷,都無法動搖它,因為海山站穩了腳跟,變成了真正的海島,夏威夷島就是一例。倘若海底火山一開始就比較小,處于海面以下很多,海浪的力量達不到,山頭也安然無恙。只有那些不高不矮,山頭略高于海面的,海浪乘它立足不穩,拼命地進行拍打沖刷,經歷年深日久的功夫,就把山頭削平了,成了略低于海面、頂部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60111.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
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最大的島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