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人共振” 由物理網資料整理
北宋科學家沈括(1031~1095)在《夢溪筆談》中指出:“欲知其應者,先調諸弦令聲和,乃剪紙人加弦上,鼓其應弦,則紙人躍,他弦即不動。”沈括的意思是:要想知道某一根弦的應弦,可以先把各條弦的音(依五音聲階)調準,然后剪紙人放在這根弦上。這樣一彈它的應弦,紙人就會跳動,彈其他弦,紙人則不動。
這就是著名的“紙人共振”實驗。所謂共振,是指一個物體振動的時候,另一個物體也隨著振動的現象。發生共振的兩個物體,它們的固有頻率一定相同或成簡單的整數比。如彈動“哆”弦,別的“哆”弦也動,彈動“咪”弦,別的“咪”弦也動。其實,早在沈括以前,已經有人做過“瑟弦相應”實驗,戰國時莊子(前365~前286)在他的著作中就提到一個叫魯遽的人:“為之調瑟,廢(置)于一堂,廢于一室,鼓官宮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只不過“紙人共振”實驗更為直觀和有趣罷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519967.html
相關閱讀:初中物理樂音三要素知識點總結
初中物理知識點:電能的概念
中考物理概念公式復習之機械運動
初中物理知識點:物質的三態及其基本特征
2012初中物理外力作用總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