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活動
每隔一段時間,太陽磁場變化會造成日冕物質噴射,對地球噴射出億萬噸高速運動的帶電粒子,這對地球的影響非常大。1989年3月,太陽風暴產生的電流造成電網癱瘓,使加拿大魁北克600萬人遭遇9小時電力供應中斷。根據歷史紀錄,太陽風暴的能量可以比這次大10倍,造成洲際甚至全球范圍內長時間電力中斷。專家預計,美國或北歐遭遇類似危機后,可能要花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恢復電力,飲水、食品、醫藥衛生、污水處理和運輸通信等基礎設施會陷入癱瘓。衛星失靈,船只和飛機只能依靠老式方法導航。專家指出,目前已經進入新的太陽活動周期,今后幾年將出現越來越多的日冕物質拋射現象。
小行星撞擊
大約每隔1000年就會有直徑50米左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雖說和恐龍時代直徑6英里的巨型隕石相比微不足道,但小行星依然會對地球產生巨大沖擊。1908年6月30日,直徑30米左右的小行星落在西伯利亞通古斯卡地區,造成當量相當于200萬噸TNT的爆炸,摧毀了周圍400平方公里的森林,大量野生動物喪命。如果擊中的是人口密集地區,殺傷力無疑是巨大的,而且對距離較遠地區也會產生影響。美專家指出,對關系緊張的國家和地區來說,類似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可能會被誤認為是核攻擊。
磁場逆轉
地殼深層運動有時會造成磁場逆轉,地球磁場上一次逆轉發生在78萬年前,有跡象顯示下一次逆轉可能很快到來。磁場逆轉會使人類失去保護自身免受太陽運動影響的磁場,盡管可能不會造成直接威脅,但會帶來一些副作用。日冕物質拋射將穿過大氣層,長時間斷電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乘坐飛機將成為極其危險的活動,高能微粒輻射對于宇航員、飛行員和乘客的影響最為引人關注。
地震
今年以來,發生在海地、智利和中國的地震表明這種自然災害具有毀滅性的威力。通常情況下,地震的威力限于其發生地周圍,但有時也會造成全球性的影響。今年3月,臺灣發生6.4級地震,盡管傷亡不嚴重,但作為全球計算機存儲芯片和LCD顯示屏主要供應商的臺南科技園關閉了數日。幸運的是,相關企業很快重新運營,但下次可能不會這么幸運。有專家指出,如果下次大地震發生在加利福尼亞舊金山灣地區,可能導致硅谷部分生產商的芯片供應中斷數月,屆時全球都會有切身感受了。
火山
冰島上周的火山灰事件也許只是個序幕,專家認為冰島火山可能正在進入活躍期。1783年拉基火山噴發曾造成冰島超過半數的牲畜死亡,隨后的饑荒奪取了該國四分之一的人口。歐洲大陸被陰霾籠罩,氣溫下降造成數萬人喪生,影響甚至波及到日本、印度和非洲。專家認為,如果再發生類似事件,航空飛行可能要中斷五個月。根據預測,冰島火山活躍期可能持續60年,在2030年至2040年間達到頂峰。
甲烷
海地溫室氣體甲烷突然釋放可能會導致全球氣溫急劇升高。
宇宙射線
進入太陽系的宇宙射線突然增加可能會引發冰河期,進而導致地球上生命的大量滅絕。相比之下,火山噴發似乎要好得多了,不是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747685.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最大的島嶼群
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