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是一門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以人為本,以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為研究目標。地理知識的廣泛性使地理學科與其他眾多學科建立廣泛的聯系,使學生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形成完整的認識,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構建和諧、融洽的課堂創新氛圍
課堂間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影響學生非智力因素養成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和諧的人際關系會使師生之間具有融洽的感情,可以促使師生間縮短空間、心理距離,產生友好、親近、共鳴、信賴的效應,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課堂間的人際關系,必須既作為教學手段,又作為教學目的來考慮。
2、鼓勵大膽質疑,塑造創造性思維人格
創造的大敵是因循守舊,迷信權威。創造就是出新,出新就是要走前人沒走過的路,敢于走這條路的前提則是對前人創造中不合理的成分的懷疑和否定。因此,在地理課堂中,教師用尊重知識、不迷信權威、獨立思考、銳意創新的學風去感染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表自己的看法。組織學生圍繞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營造竟爭的氣氛,集思廣益,沿著疑慮深入研究,從而獲得新發現。
3、貼近生活實踐,在知識遷移中求異
地理學科教學具有時空跨度大,社會實踐強,教學內容開放的特點。為此,在教學中應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感知而提出問題,既能使學生在興趣和視野范圍內,從多角度、多側面開拓思路,對已知信息比較分析,使知識遷移,又可使學生從某一點出發,尋求變異。
例如:講授“東亞季風環流”成因時,如果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學生往往難以理解,不妨利用葫蘆島市地處渤海沿岸的有利條件,舉出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提出這一問題的感性材料,學生對季風成因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教師可以問:“夏天游泳時,當你中午赤著腳,是感到岸上沙子熱還是海水暖?冬天呢?為什么?”引導學生思考,認識到這是海陸熱容量不同的緣故。這樣講述就把一個知識難點通過學生的積極思考化解了。學生積極思維的火花被點起,又會質疑:“白天與夜晚大氣會怎樣流動呢?”教師鼓勵學生繼續思考,明確海陸風的成因。接著教師可追問:“如果是陰天或晴天,白天或夜晚,海濱地區與老區的氣溫狀況如何?”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討論比較,進而明確:晴天陸地氣溫日較差最大,陰天海洋氣溫日較差最小。
二、展開想象,轉換角度,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1、發揮想象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鑰匙
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想象是創造的契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地理想象,去開啟學生思維的心扉,使學生的思維更具創造精神。鼓勵學生的預見想象、超前思維。即通過對既有地理環境推理想象未知地理環境。
例如:學生對地外文明都非常感興趣,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地球處于一個比較穩定和安靜的宇宙環境和自身具備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溫度、大氣、水等生物生存基本條件去推測和尋找地球以外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熱情。
2、發揮學生的形象思維,轉換角度,突破思維定勢
地理形象思維沒有嚴格的邏輯推理的步驟和規則,但有一個類比、聯想、想象的思維過程。因此,它可以擺脫學生的思維定勢和常規的限制,想象出超常的結果。它往往不被學生已有知識所局限,從而得出超常的結論。比如魏格納由于想象南美洲與非洲的輪廓的吻合,進而得出大陸漂移的學說。這種思維具有的結果往往帶有模糊、猜測的特點,因而往往帶有主觀或偶然的特點,所以這種思維才能使學生從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其思維結果才具有創造性。
利用假設推測性想象,以假憶真。即對某些地理事物假設與現實相反,使學生逆向思維,以達到對現實問題真正理解。如在學習“晝夜更替”知識后,教師提出疑問:如果地球只有公轉而沒有自轉,能否產生晝夜更替現象,其周期如何?那么地球只有自轉而沒有公轉時又會怎樣?學生借助于空間想象,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從而加深了對晝夜更替成因及周期的理解。
三、拓寬教學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教學手段多樣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多樣化的刺激,能使大腦輪換休息,使注意力持久而穩定,從而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必要工具,可以使學生獲得各種事象分布和聯系的知識,增強空間思維能力。通過讀圖、繪圖,尤其是設計各類專題地圖,更能為學生開拓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地理思維在理想的時空范圍內自由馳騁,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發展思維的獨創性。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具有信息量大、視野寬,能快速反映地理時空發生、發展、變化規律以及刺激學生產生創新欲望等特點。它可以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運用多種方法來分析地理現象,使學生自己能完整地描述出不同地理現象及特征,總結出地理事物發展規律及變化趨向,尋找到地理現象產生的原因及環境其它因素之間的聯系。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主要載體。一位教師即使擁有很好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最終也必須借助教學語言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教師的語言、語氣使用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創新欲望。地理教學中還可根據具體內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詩詞來配合教學。如在講述我國季風氣候時,可引用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睂W生自然對由于春風不到使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產生疑惑,通過分析,加深對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知識的理解。
2、教學模式多樣化
地理教學中,教師通過多種渠道傳遞信息,創造各種教學情景,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實行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填鴨式”、“滿堂灌”。教師在一成不變地講授,學生也在一成不變地聽取、記憶,這樣一成不變的模式根本無法啟發學生思維,更談不上創新。教師只有改變這樣的模式,提高教學的藝術性,才能調動學生參與,調動學生的思維,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課堂討論是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方式之一。當教學內容需要突出重點難點時;當教學內容需要聯系實際時;當書本知識與學生原有認識發生偏差時;當遇到學生最容易發生分歧的問題時,討論課便是解決這一糸列問題的最好辦法。討論課能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路,便于集思廣益,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思路開拓了,一些創新思維自然會如泉水般而涌出。
演示課也是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方式之一。演示課是將教學內容中的某一個部分以演示的情境做給學生看,以證明某一個曾被假設或未知的結論。在演示之前,往往需要學生進行思維,由問題提出自己的假想,這一過程也是一個啟發創新思維的過程。通過演示自己的假想,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演示中發現問題或發現新的觀點,從而推動了學生創新思維的進行。如“陸地環境的組成──地貌”一節,學生在書上看到的皺褶是非常簡單的圖片,通過講解和演示,學生在基本了解其形成及特點后,提出“如果水平巖層在水平方向受力不同,使其發生扭轉,會有什么樣的現象”的疑問。其他同學立即動手操作,通過演示擺出了各種情況,從而解決了問題。
神秘的大自然激起同學們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類認識世界,探索自然和社會奧秘的主要心理品質,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起點。南極臭氧層空洞為何出現在春季?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及對氣候的影響?太陽活動為什么會對地球的氣候產生影響?等等,太多的自然現象還有待研究,更多的現象或許還不為人類所知。因此結合自然現象的講解和觀察,也能調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其創新能力,同時也能調動學生繼續探究的學習興趣。
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在課堂教學中,但又不能僅局限于課堂。開展第二課堂教學,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對各種地理現象進行考察和調查,廣泛地接觸自然和社會,有益于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創新能力。如地理課外活動帶領學生走進自然,了解我們每一個人所處的生存環境,發現葫蘆島市環境問題很多。學生在調查報告中一一列舉了葫蘆島市存在的環境問題,并制定了具體改善我市環境問題的方案和措施,從而增強了環保意識,樹立了可持續發展的人地觀,萌發了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的信念。
創新以人為本,教師只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擺在重要位置,積極探索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才能順應素質教育的潮流,才能培養出一批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合格的人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747680.html
相關閱讀:“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
最大的島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