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拿出一包別人送給我的小貝殼,用它制作一個小風鈴。然后,我去找其他的一些材料:鐵絲、絲線……找齊材料后我就動工了。我先用細鐵絲彎一個圈。我再拿起彩色絲線往一個貝殼的洞眼中穿絲線。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都沒有把絲線穿進去。我想怎么辦?難道就不穿了。不行,于是我就想了一個辦法又一個辦法,都被我否定了。后來,我靈機一動用一根針把絲線一點一點地戳進那個小洞。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洞的另一端終于鉆出了一根絲線的頭。啊,好了!我立刻用針去把那根線頭挑出來。然后,我用手把線拉了出來。我再用同樣的方法在那根線上又穿了兩個貝殼,一根絲線就穿好了。我又照這個樣子又穿了五條。我穿到后來開始覺得有點兒頭昏手酸。但是我不放棄,堅持著把這六條絲線穿好了。穿好絲線我就把它們固定好,同時安上掛鉤,最后我再裝上裝飾品進行裝飾。做好了小風鈴,我看了又看,覺得還少了一點什么。噢,在上面再裝上一朵小花讓它變得更加美麗。好了現在全部做好了,我越看越覺得好看,心想老師看到了一定也會滿意的。
接著我用新學到的勾針技術,勾一件毛線衣。我拿出毛線先勾了一個頭,然后我用鎖針編了一長條,然后用短針打好再編出來。我編了一點,扎一個洞眼。我就這樣編一點扎一個洞眼編了一大半,我放手去編帽子。我在編帽子的時候碰到了問題一連幾次我都沒有勾成。我不灰心,繼續勾織。后來,終于被我勾出來了。我在衣服上縫上珠子當扣子,掛上流蘇作裝飾品。然后,我做了一個小娃娃,把衣服給它穿上,帽子戴在頭上。一切裝扮好了,我看到這個小孩確實漂亮。接著我寫了一封信,信上寫了我對老師的祝福的語言。
下一天,我拿到學校放到了老師的桌子上。我想這是我給老師的一點節日的心意。
教師節2
從小學到大學,教過我的老師很多。有的老師我至今不忘。又一個教師節即將來到,愿將此文貼在論壇上,表示學生對老師的懷念。
小學時,有一個音樂老師姓譚,三十出頭,胖胖的,皮膚黑黝黝的,頭發朝后梳著,臉上總是透出親切樂觀的笑容,說起話來有滋有味。他會按風琴、拉二胡、拉提琴,唱歌唱得準,聲音渾厚宏亮,現在想來,才明白他對詞曲的理解很深,唱時情感非常投入。他教了譜子教歌詞,然后按著風琴或拉著手風琴讓小學生唱: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水中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小船兒輕輕,漂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譚老師教的一首帶點朝鮮族味道的歌我現在還能記得——
“長白山密林里,清晨的太陽升起。牛羊成群穿過森林,奔向那遼闊的草地。啊,我美麗的祖國江山咿喲;啊,心愛的故鄉延邊咿喲。
長白山山頂上,金色的晚霞映夕陽。群群山鳥穿過彩云,向著窩兒急忙飛翔。啊,我美麗的祖國江山咿喲;啊,心愛的故鄉延邊咿喲。
長白山山腳下,海蘭江的流水清又清。各族人民盡情歌唱,歌唱領袖毛澤東。啊,我美麗的祖國江山咿喲;啊,心愛的故鄉延邊咿喲!
優美的曲子,自然流暢而美麗的歌詞,再加上他陶醉其中的神態,真是將我們帶進了長白山,讓我們熱愛祖國,熱愛領袖。
下面一支一唱三嘆的蒙族歌子,則讓我們對人民英雄崇敬不已:
“南方飛來的大鴻雁啊,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造反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族人民的土地。
南方飛來的小鴻雁啊,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造反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族人民的土地!
譚老師教的歌我卻能記一輩子,他那胖胖的笑容不時在我眼前浮現!他后來不知被調動到哪兒去做什么了,也許已經作古?但他的形象,他的教學內容,卻總是在我——他的學生心里活蹦歡跳著。
小學的校長周繼全偶爾兼教語文,我至今還記得他在課余時講解的李白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楊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他的感情很投入,就象自己就是李白,在鮮花盛開,柳絮漫天飛揚的黃鶴樓下,極目遠望著老友逐漸遠去的帆影,遠了,又遠了,終于,模糊的白點消失了,可周老師還是站在江邊,看著滾滾滔滔的江水,向東奔流……課堂上靜悄悄的,同學們被他帶進了他依依不舍地送別孟浩然的情境,帶進了他充滿惆悵的心境。我在自學“五筆”時,就不由自主地以這首七絕為起點,在鍵盤上敲打了無數遍。
后來,讀初中高中大學,碰到的好老師也很多。中文系的丁昌明老師,在我寫了一頁的作業后面,竟寫了三頁批語,欣喜地肯定優點,誠懇地批評不足,言語中寄托著對年輕人的殷切希望。他講課,很冷靜很理智,條分縷析,手掌總是愛從胸口平伸出去, 以示強調?上В褂⒛暝缛!謝詠梅老師、陳瑾老師經常到學生宿舍,跟我們談心,沒有一點老師的架子,那么平易近人。何金松老師“文革”期間領著我和巴欽錫同學(現任漯河市招生辦主任)編《毛澤東著作成語典故》、《魯迅語錄》,師生三人,成天埋藏在一堆堆原著和大城墻磚般厚的工具書、參考書之間,他總是尋樣全神貫注,字字推敲,我跟“老巴”都很會調皮,故意跟他歪爭,經常激怒他,他也常常發脾氣。這時,“老巴”總是皺起濃黑的下垂的眉毛,瞇起眼睛,裝出無可奈何的樣子,我則裝出還要據理力爭的樣子,逗他發火。脾氣發過之后,大家又言歸于好,繼續抄寫卡片,寫解說。有時,他碰到我們寫得較好的解說,忍不住拍案叫絕:“你怎么想出來的?”他似乎沒有把“老巴”和我當成學生,而是與他年齡相仿的同事、肝膽相照、切磋琢磨的好朋友。那個時段的文字工作的氣氛,決無故意的貶低,也無毫無根據的肉麻吹捧,有的只是求實的探討、爭論,在碰撞中否定中,求得較為滿意的結果。后來,這種珍貴的氣氛,很少能感受到了。
…………
一個好的老師,確實是太偉大了。他的形象和生命,可以在學生心中多活幾十年
教師節3
9月10日,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今年的主題是“為了農村的孩子”。這是一個讓人聯想到崇高與光榮、復興與圖騰的日子。每年的今時今日,媒體洋溢著祝福與贊美,輿論承載滿尊重和感恩。教師的生存語境被集束性觀照,教師的道德操行被神圣化標點。是的,這是一個值得被銘記和傳揚的群體——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長L?
柏林格說:1520年以來,全世界只有85個機構存活至今,其中50家是大學;哲學教授姚國華言:中國20世紀所有的驕傲,都歸結到中國能夠在最絕望的時候,有很少的一些中國人,他們居然能夠辦起幾所大學或準大學,支撐起整個民族的文化。
“那么幾家機構”、“那么一些人”……那些在貧瘠的土地上創造豐盈的希望的“人”,我們真心關注過他們的快樂嗎?2004年我們教師節的主題是“光榮的人民教師”,2005年是“愛與責任”,今年是“為了農村的孩子”。這已經是中國的第22個教師節了,當我們在節日對他們講“光榮、責任、奉獻”的時候,他們的人本主義快樂卻成了一直被賒欠的帳單,我們應該還記得那項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的結果——80%的教師感覺壓力大,10個教師3個倦怠工作,一半以上的教師有眼病和咽喉疾病……是的,那個教我們寫名字、帶我們識數字的老師,他不是道德工具教化機器啊,首先他是一個“人”,遺憾的是: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傳統一直將教師角色的社會認同“神圣化、悲情化、妖魔化”著:所謂“天地君親師”,教師在知識、智慧、人格上被抽象成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接著我們用蠟燭、春蠶,眼淚、疾病給了教師群體悲情主義的文化匡定;于是老師的錯誤是動輒得咎的、是不可原諒的,一個人的過失都足以讓整個群體蒙羞……在這樣一種宏大的社會語境下,老師,你真的快樂嗎?
祝福老師、感念師恩,就請首先還原教師的“人”的對等身份吧。快樂與尊重,不是非要以貧困、堅守、掙扎、超負荷為成本。在新近“取消教師終身制”的寓言里,我們一邊以市場化、功利化、甚或官僚化的管理法則竭力把教師還原為市場“打工者”,另一方面又要以高尚化、美學化的道德法則要求他們在新課改的號角里拋開名次俗念關注學生的自由發展,那么教師的身份定位到底是什么?教師既要是學科專家,又要是心理醫生,還要是道德楷模,但另一方面,他們“全面自由成長”的空間日益狹仄,“期望值”和“給予值”之間的落差成了現行的制度設計一直填不平的憂傷。
今天,是誰的節日?是每一位教師的節日。但在林立的表彰會和飛舞的鎂光燈里,節日的基層意義似乎還停留在標語橫幅上,或者僅是獻出生命、犧牲健康、有突出貢獻的小眾教師的節日。有那么一群人: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沒在核心期刊上發表過一篇論文,卻甘愿在大山里送走一茬茬學生;他們可能一生都沒能培育過北大清華生,卻在民工子弟學校揮灑青春;他們可能買一件衣服都會猶豫半晌,卻把微薄的薪水擠出來救濟貧困生;他們也許還對環境、待遇發點小牢騷,對應試教育“憤青”過,卻依然與中國教育生死與共榮辱共存——“他們”,也是最本色最可愛的人啊!
是的,每一個教師節都值得感恩,中國教育的風雨兼程,正是因著他們的青春與血汗才生機勃勃,才有熱望和奔頭。以什么樣的方式紀念教師節,我們需要思考--深入而實在的思考,所以,請先賦予天下教師快樂的能力,再祝福他們快樂幸福
教師節4
尊敬的焦老師:
又到了桃紅流丹的季節,又是李熟飄香的秋天,值此第20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把最衷心的祝愿與最誠摯的慰問以最深情的寄語送給您:辛苦了,親愛的老師們!
你們推崇真誠與廉潔,因而你們的心靈永遠那么坦蕩而年輕;你們信奉付出與汗水,因而你們的收獲永遠那么殷實而厚重;你們播種希望與快樂,因而你們的笑容永遠那么燦爛而迷人;你們打造現在與未來,因而你們的名字永遠那么響亮而多情。
你們的辛勤奉獻,換來了我校教育教學成績的逐年攀升;你們的諄諄教導,激勵著我900多名學生的健康成長;你們的含辛茹苦,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祖國需要的棟梁之才;你們的敬崗愛業,推進了我校教育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
感謝你們再接再厲,永攀高峰!
感謝你們筆尖耕耘桃李地,墨水澆開智慧花!
感謝你們在教育戰線的最前沿,用青春和熱血譜寫更加絢麗的新篇章!
您的學生 小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zzw/21379.html
相關閱讀:2019年浙江湖州中考滿分作文賞析:有資格哭的孩子會更強壯
中學生描寫朋友的范例
初中優秀作文賞析:兩個世界
安徽省2019年中考作文預測:命題作文
中學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