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荷花開放,亭亭玉立,嫵媚多姿,清香飄逸,沁人心脾,讓人流連忘返。蓮花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愛物。早在3000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隰有荷花"、"彼澤之陂,工蒲菡萏"等詩句。此后,歷代詩人詠蓮之作,更是不可勝數。僅宋代楊萬里一人,就留下詠蓮詩數十首。清代《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中,收集的詠蓮詩詞達400余首之多。
當人們走進寺廟,抬頭看見佛祖釋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說法印,結跏趺坐在蓮花臺上,佛經說,這是釋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們講經說佛 的姿態。稱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彌陀佛也結跏趺坐在蓮臺上,雙手仰掌足上,掌中托著一個蓮臺,似乎在指引眾生往通西方佛國凈土;以大慈大悲聞名的觀音, 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一只凈瓶,一手執著一朵白蓮,仿佛在表露觀音懷著的一顆純潔的菩薩心,全力導引信徒脫離塵世,到達荷花盛開的佛國凈土。
在翻讀佛經書籍時,人們又常常會見到佛經把佛國稱為“蓮界”,把寺廟稱為“蓮舍”,把和尚的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華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蓮子串成。佛經說,用蓮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樣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綜上所述,蓮華已與佛教結下了親密的因緣,成了佛國的象征與圣花。
由于詩人的心境不同,志趣不同,審美角度不同,詠蓮詩也就千姿百態,各具風韻。屈原在《離騷》中曾幻想:"制芰荷發為衣,集芙蓉以為裳。"用以表達它的堅貞。李白在《折荷有贈》中以荷花表達愛情。"唐初四杰"之一王勃以蓮喻人:"牽花共連蒂,折藕愛蓮絲。"寓意藕斷絲連。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更是以蓮自喻,贊君子之品質,被人千古傳頌。清代萬婉儀以白蓮居士為榮,甚至把自己的生日改為傳說中的荷花生日----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并賦詩云:"淤泥不染清清水,我與荷花同生日。"詩人們為美麗的荷花動容,也為荷葉脆藕傾心。鄭伯琛的《荷葉詠》贊道:"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這是多么可貴的獻身精神。楊萬里的《藕》詩中寫道:"外面看來真璞玉,胸中雕出許玲瓏。"唐代孟郊詩云:"妾心藕中絲,雖斷猶連牽。"后來,"藕斷絲連"便成了一句成語。我國江南有悠久的采蓮的風俗,因此,流傳了不少歌詠采蓮的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zzw/21449.html
相關閱讀:安徽省2019年中考作文預測:命題作文
中學生描寫朋友的范例
2019年浙江湖州中考滿分作文賞析:有資格哭的孩子會更強壯
中學生指導
初中優秀作文賞析:兩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