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余光中《鄉愁》讀后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中考作文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著名詩人余光中祖籍是福建的永春,1949年去到臺灣,3年后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先后在數所大學任教,創作,也曾到美國和香港求學、工作。目前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任教。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40余種,他自稱是“文學創作上的多妻主義者”。文學大師梁實秋評價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從21歲負笈漂泊臺島,到小樓孤燈下懷鄉的呢喃,直到往來于兩岸間的探親、觀光、交流,縈繞在我心頭的仍舊是揮之不去的鄉愁!闭劦阶髌分杏篮愕膽燕l情結和心路歷程時他說,“不過我慢慢意識到,我的鄉愁現應該是對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的整個中國的眷戀!

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白發蓋著黑土,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土!被貞浧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的情景,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似乎又在感念著當時的憂傷氛圍。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余光中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后赴美讀書,坐輪船返臺;后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陸這個“大母親”,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風光、夫子廟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中輾轉于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拔覒c幸自己在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學的熏陶,中華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庇喙庵姓f,“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鄉愁》是臺灣同胞、更是全體中國人共有的思鄉曲,隨后,臺灣歌手楊弦將余光中的《鄉愁》、《鄉愁四韻》、《民歌》等8首詩譜曲傳唱,并為大陸同胞所喜愛。余光中說:“給《鄉愁四韻》和《鄉愁》譜曲的音樂家不下半打,80多歲的王洛賓譜曲后曾自己邊舞邊唱,十分感人。詩比人先回鄉,該是詩人最大的安慰

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臺灣整個 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 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 不是希頓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 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 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 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 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 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余先生回憶起當年寫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仿佛近在眼前。他說:“寫《鄉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我想,做一個詩人應該懷著廣泛的同情。不設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為可能!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著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父親母親追著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那時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于要離開了。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鄉愁當然遠遠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20年了,擔心有生之年回鄉無望。他是那么的驚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然而卻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為他沒有辦法!就在這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上,因為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系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處!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痹谶@首詩里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系起來的物,借著著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實是有著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嗝吹淖屓诵耐,為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贊美這長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讀著余光中的鄉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那么,你就永遠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

在我看來,欣賞文字不僅僅欣賞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帶給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詩在乍看之下,讓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選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卻發現巧妙之下涵蓋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與無奈。但是,這又讓我想到了更孤苦更無奈的是“惆悵此情難寄”之人。相比之下,余先生還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相思還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還有可相思之人

余光中有首新詩《鄉愁》我十分的喜歡,它讀起來余音裊裊,韻味十足,它膾炙人口、廣受歡迎,在平淡之中見真味。朗誦起來的時候可以將潛在我生命里的激情被激發起來,這就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具有普遍性,與中國詩歌史上的鄉愁主題詩歌在情感內涵上完全吻合的。

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的美,寄托著異鄉游子對家鄉的思念與眷戀。從詩中我們可以提煉以下四個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并與時間來了個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表達了作者漫長的人生經歷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之情。第一節中寫的是母子生離之愁,魚腹雁足,此愁尚可聊加慰藉。第三節中寫的是母子死別之愁,陰陽路殊,此愁已是永恒的憾恨。不管生離抑或死別,游子鄉愁的核心都是指向對母親的思念。而《鄉愁》中的愛情是如此纏綿悱惻,美麗動人的。

《鄉愁》的抒情旨歸是厭棄隔離、厭棄分裂,向往團聚、向往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詩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鄉愁 》讀后感

                                  

在現代的詩篇和散文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但在他的作品中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們的思鄉,也表現了他盼望祖國大陸的統一。他,就是著名的臺灣詩人,《鄉愁》的作者—余光中。

     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到了臺灣,共產黨就把解放臺灣看作是一件大事。毛主席曾說過:“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策”。漸漸的,中國和臺灣從敵對到友善,開始逐漸走向光明,而到后來,臺灣當局發生變化。一些臺獨分子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陰謀。中國各族兒女和臺灣大部分民眾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臺獨斗爭。

    詩人余光中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他親眼目睹了臺灣與大陸之間的關系,看到了時隔幾十年后,有的人與在大陸的親人抱頭痛哭,敘述著太多的悲歡離合,而有的人只能站在親人的墳墓前。于是便寫了這首小詩《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親在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頭;后來啊,鄉愁是一坊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頭。

    詩雖然不長,不過卻表達了他對祖國統一的。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繪了祖國了大好河山和名勝古跡,而有一些則是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

    而現在,當我們再一次品味這些詩時,不免會產生一種想法:臺灣到底何時統一?這種想法到現在還是一個知數。而現在我想說的是:“讓我們盼望祖國大陸早日統一,不要就此”感人的悲劇再次出現。

    當然,余光中作品還有很多,我在這里只舉了一篇,如果本文有什么問題,請給予改正。

又一次讀到余光中先生這首著名的鄉愁,其中飽含了作者對故鄉、對母親、對愛人的熱愛,進而把感情升華為對祖國大陸的熱愛,其中還隱含著作為祖國的一部分早日回歸大陸的熱切期盼,這個應該是作者寫這首詩的深意。

    這首詩以極其平淡簡單的文字表達了深摯的情感。我覺得這首詩最感人的地方就是詩人寫的時候好象不是在用文字書寫,而是在用心書寫,每一個字都仿佛是從詩人心底里流出來的感情的泉,細膩而清冽。給每一個離家在外的游子以心理的共鳴和激蕩,很久沒有回家了,真的有些想家,想念那些愛護自己的親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zzw/21460.html

相關閱讀:安徽省2019年中考作文預測:命題作文
中學生描寫朋友的范例
初中優秀作文賞析:兩個世界
2019年浙江湖州中考滿分作文賞析:有資格哭的孩子會更強壯
中學生指導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