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人在第一次看《等待戈多》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這寫的是什么玩意二人轉嗎?怎么沒有小沈陽呀?雙簧嗎?怎么沒有人擦 *** 呀?這兩個流浪漢連骨頭都啃,要是有 *** 他們估計也是吃了!是相聲啊?他們連話都說不清要是他們是在說相聲估計馬季就要去找他們了?可是這這是戲劇嗎?兩個流浪漢無休止無期限地等待一個莫名其妙的戈多,他們連戈多都不認識他們等戈多干嗎?戈多能幫他們解脫貧困?還是他們三人組隊討飯啊?不論是什么原因,他們說了大量夢囈般的語言,做了無數次古怪的動作后,那個神秘的戈多還是沒有來。其實他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等待戈多,但是他們等待戈多了!然后兩個人居然還在繼續等待,等待……戈多始終沒有來! 難怪當年《等待戈多》公演結束后,一頭霧水的觀眾會把作者貝克特堵在了劇院門前,追問“戈多”到底是誰。但是作者的回答更耐人尋味:“我自己要是知道,早就說明了。”連作者都不知道戈多是誰?貝克特你是拿人開涮的吧? 貝克特寫這個到底是要干嗎?戈多是誰?
1889年,我最喜歡的瘋子的哲學家尼采在意大利悲觀地宣布:“上帝死了!”自此,人類開始進入虛無主義,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淪喪,直至今日人類依舊在虛無主義里,為什么希特勒會在二戰上臺?為什么斯大林能成為神?為什么會有毛朝時代?為什么薄熙來能趁虛而入?
答案是信仰問題!《等待戈多》就是在這樣的一個信仰缺失的大背景下被創作的,沒有上帝人們只能等待上帝,上帝沒等到就自己來吧,現在的人不也是這樣嗎?遇到事總想著要是有人幫忙多好呀?我總是在想要是有人幫我洗衣服多好啊?可是還是得自己洗衣服。貝科特營造的就是這種“等待與救贖的循環”的思想主線。
還記得這段經典對話:“我們走吧。”“我們不能。”“為什么不能?”“我們在等待戈多。”“他什么時候來?”“不知道。”“那我們還是走吧。”“我們不能。”……一副完美的多米諾骨牌產生了,這可比瓊瑤阿姨的人物對白有趣多了,重復且意味深長的語言,傳遞出一種夾雜著壓抑的恐慌,害怕又不甘。春去春回來,花謝花會開,他們等啊等,但在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基米爾面前,卻只有無盡的等待,荒山依舊枯樹任枯,他們不能走甚至上吊都不行!這是什么?我不知道這是為什么,但我可以猜測。 還是回到那個“信仰缺失上帝之死”的問題上,貝克特為什么要把主人公愛斯特拉崗和弗拉季米爾他們兩個寫成流浪漢呢?我想應該是這樣的,沒有了上帝的庇護誰不是無家可歸的孩子誰不是流浪漢呢?他們所謂等待戈多,《等待戈多》的英文名字是《waiting for Godot》,請問一下God是什么意思呢?ot又是什么意思呢?前者是上帝的意思,后者可以是overtime的簡稱,這個單詞的意思是加班。所以我認為等待戈多是等待上帝加班的意思?赡岵蓚瘋子他說上帝死了,讓無數人成為了信仰上的流浪漢,包括尼采自己,所以他們才會等待上帝加班等待上帝死而復生,讓他們有家可回,不必再虛無下去!而文中渲染的場景無不是為了顯得虛無,這也無形的讓愛斯特拉崗等一批人增加了對上帝的渴望!這就是我對《等待戈多》的讀后感與理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duhougan/814860.html
相關閱讀:哈姆雷特讀后感1000字
巴黎圣母院讀后感1000字范文
《一地梨花》讀后感1000字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000字
紅與黑讀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