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3月)聯考政治試題第Ⅰ卷選擇題 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請把正確選項的序號填入。每題分,共分!2題。1.上述做法符合的文化生活道理 A.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B.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能夠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C.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 D.書本知識越多,文化素養越高2.閱讀使人的知識面擴大,視野開闊,思路拓展,凈化心靈,修身養性;閱讀離不開書籍,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說明 ① 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②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③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 ④唯有讀書才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3.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影響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進程的100件事中,長征是其中之一。《人民日報》社論指出:偉大的長征精神是永遠值得珍惜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弘揚長征精神。國內外媒體關注長征精神,是因為A.優秀文化是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 B.優秀文化就是開拓進取的思想觀念C.優秀文化是人全面發展的根本動力 D.優秀文化推動了社會全面發展4.《舌尖上的中國》是近年來收視率最高的一部記錄片。它以美食作為窗口,用國際化的敘事方法,展示著中國的日常飲食流變、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讓海內外觀眾領略中華飲食之美,進而感知中國的文化傳統、社會變遷和人生百味。此部記錄片的創作方法能夠體現出的文化生活道理有①文化不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給予經濟重大影響③一定的精神文化需要相應的物質載體 ④文化在交流中傳播,能夠增加國際影響力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5.某些發達國家借助跨國公司,通過向世界各國輸出產品、以產品為載體的文化和附加條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軟征服”,以達到影響或改變其他國家國民價值觀的目的。該材料告訴我們①文化與經濟、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極化發展充滿了矛盾斗爭③必須警惕國際交往中的文化霸權主義 ④跨國公司促進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意游于詩書圖畫之內,而俗氣潛消!边@告訴我們 A.要積極參加各種文化活動 B.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C.精神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 D.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7.追溯中國結的淵源,應從遠古年代的結繩記事開始。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說:“結繩為記,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與“吉”諧音,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小小繩結被人們賦予了各種情感色彩,“同心結”、“平安結”、“團圓結”,一個個美麗的中國結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這一文化現象的正確解讀是①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②追求真善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③從結繩記事中可以透視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結繩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8.阿拉伯人有長衫、印度有紗麗、日本有和服、越南有奧黛。中山裝曾作為中國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禮服,離我們的生活雖然有點遙遠,但其文化的密碼卻在現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來,比如人權思想、革命精神和民族復興精神,它同時也承載著一種文化、一種禮儀、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這說明①文化發展離不開物質載體 ②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③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④文化具有傳承性和民族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9.在知識經濟時代,有人把國家區分為“腦袋國家”和“軀干國家”,“腦袋國家”通過生產和輸出知識產權支配“軀干國家”,“軀干國家”受“腦袋國家”的控制與盤剝。上述材料對我們的啟示是①要把文化創新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心和目標 ②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③要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 ④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決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0.“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相信每個父母都給孩子念過這些童謠。朗朗上口的童謠,不管過了多少年都會記得,無論熟悉與否,讀起它來都透出一股濃郁的民俗韻味以及一種溫情、向上的力量。材料體現了①先進、健康的文化決定社會發展方向 ②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特點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鑒 ④傳統文化可以增強民族認同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茶文化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皷|方美人”是臺灣苗粟出產的一種名茶,它由當地客家人種植,是被小綠葉蟬咬過的烏龍茶葉。很久以前,英國女王偶然品嘗到此茶,將懸在茶杯里的茶葉贊嘆為“正在跳舞的東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這種茶的曼妙之處還在于可用冰水浸泡,透過冰滴壺,一滴滴冰水濾過茶葉,茶湯香氣馥郁,色若琥珀。這表明 A.文化對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 B. 人們在實踐中創造并享用文化C. 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D.人們的實踐受到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12.在明亮的太陽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動。青苔的花特別小,但一點也不自慚形穢,一點也不自暴自棄,而是象牡丹一樣自豪地綻放。這段優美的話語 A.開啟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質,發人深思 B.陶冶人的情操,豐富精神世界,使人奮進 C.如理性的明燈,指明了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 D.似春雨般潤物,催生人們對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13. 2013年3月,廣東某市的讀書月活動提出,文化強市從閱讀開始。建設文化強市過程中,讀書的意義不可替代。強調讀書的文化意義,是因為①文化在人民大眾的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 ②先進文化是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③文化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④文化影響人的實踐、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第五媒體”是人們對繼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之后出現的,以手機為視聽終端,手機上網為平臺,以即時為傳播效果的個性信息傳播載體的稱謂。關于“第五媒體”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它的出現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 ②“第五媒體”在文化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 ③“第五媒體”就其本質而言屬于大眾傳媒 ④它的出現表明大眾傳媒已成為現代文化傳播的唯一手段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15.2013中國國際文化藝術博覽會9月18日在北京舉行,假如你是一位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應當 ①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②做各國文化的弘揚者、建設者③尊重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 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2013年5月15日,楊振寧、莫言、范曾三位大師與青年學生進行了一場“科學與文學的對話“活動。據此回答6—7題。16.中國書畫大師范曾先生一貫倡導“回歸古典,回歸自然“,在他筆下的人物從古代先哲大儒到野牧村童等都能使人感受到守望祖國傳統文化、關懷社稷民生的胸懷。這啟示我們①全面繼承才能把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到新的水平②中華文化會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③只有繼承優秀中華文化才能實現中華文化的創新④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7.莫言在談到創作過程時說:“從馬爾克斯文學里面得到很多的滋養,他是沒見面的大師。”莫言說自己曾學過馬爾克斯,但在創作生涯中,也不斷消化吸收并嘗試自己的想法。莫言的創作體會啟示我們A.不同國家作家的審美觀相同 B.文化交流能夠增強文化影響力C.對待外來文化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D.文化競爭并不排斥文化合作18.某網友在微博上發起了“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活動,信息被關注和轉發,產生了 一系列連鎖反應:社會公眾參與街拍、慈善基金參與救助、警方調查核實……“關注產生力量,圍觀改變中國”。由此可見①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影響文化的力量 ②文化的力量深深根植于信息傳遞過程中③文化影響人們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 ④文化交流是永葆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證A.①③ B. 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19.在2013年6月21日舉行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新疆天山成功入選,成為中國第44處世界遺產,至此世界遺產總量位居世界第二。我國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因為①文化遺產是研究人類文明趨同發展的重要證明 ②文化遺產是彰顯人類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③文化遺產是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標志 ④文化遺產得到保護有利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微信作為一種互動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的傳播方式,獲得了眾多手機用戶和網民的青睞,很多人用微信交流信息。這種現象揭示①文化傳播方式是不斷發展的 ②傳媒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發展③傳播方式的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動力 ④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21.2013年10月,中國領導人密集出訪東南亞,提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學、洪都中學、麻丘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3月)聯考政治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32412.html
相關閱讀:江西省景德鎮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質量檢測政治試題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3-2014學年高二3月月考 政治
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第一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階段
雅安中學高二政治期中試題
江西省撫州一中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月考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