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
教學目標
1.了解傳統文化、文化傳統等概念的含義;
2.學會寫內容提要;
3.學習關系性議的寫法以及正反議論、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說理方法的運用。
教學重、難點
如何運用正反議論、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說理方法寫作
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解題:
學生談對“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理解,教師進行點撥。
二、作者簡介:
龐樸,生于1928年,江蘇淮安,漢族,現代學者。
《沉思集》
《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
三、總體結構:
總--分--總最典型的關系性
傳文議
(傳統)統化(兩重性)
文傳
化統
四、學習課文第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討論
(1)“一個多世紀”從何時開始?
鴉片戰爭以來
(2)“社會實驗”指什么?
救國圖存運動:洋務運動、變法維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仁人志士)新民主主義革命直至社會主義革命
(3)“徹底決裂”“徹底砸爛”“在白紙上描繪未來”
(五四時期對于傳統否定過多,一直延續到60-70年代)
-→強調不可利用“過去”(“傳統”),構筑“未來”
2.第2自然段--討論
傳統是什么?(強調“形成”“作用”)
3.第3自然段--討論
“傳統”與“文化”是什么關系?
提出“……”差別。(比喻)
-→全文總起,闡述什么是傳統。
引出問題: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俚俗進入學術層面。
五、學習“傳統文化”:
1.第4自然段--討論
對“傳統文化”概念進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傳統?)
全稱、落腳、對應(時空界定)、內容、成分(例如)
2.第5自然段--討論
“傳統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時代性、民族性
3.第6-7自然段--討論
(1)“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出現哪幾種情況?
“或者……或者……”“有的……有的……”
(2)各人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
“明辨……遺響”
-→理解圖片(p65)
六、學習“文化傳統”:
1.第8-9自然段--討論
對“文化傳統”概念進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傳統?)
全稱、落腳、特征(比較)、產生、成長、形成、實質
2.第10自然段--討論
(1)什么不能成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這種生活里……思想”
(2)什么能成為“文化傳統”?
“為這一民族生活……物質力量”
3.第11自然段--討論
“文化傳統”有什么作用?
為什么說它是“惰性力量”?
“制約看……關懷”“一種……象征”“沒有……鞏固”
4.第12-13自然段--討論
(1)“文化傳統”變化的特點是:
緩慢的、漸進的、非一蹴而就的
“文化傳統”受外界影響是如何進行的?
接觸--交流--變化
(3)外來文化中如何才能成為傳統中的一個部分?
“經過自己文化傳統……整合”
七、學習“財富和包袱”
1.作者稱“財富”“包袱”是如何而言的?
“從頭開始……生存本領”
“具有……層面”
2.我們說如何辨證地了解和掌握兩重屬性?
“運用它……千里之外”
3.現實中存在哪幾種簡單化的理解?
“一種人……財富”
八、小結
本文既是學術性議論文(文體角度),又是關系性議論文(表達方式)。作者在保持學術研究嚴肅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議論文的辨證性的同時又饒有風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35588.html
相關閱讀:《祖國山川頌》導學案
錢教案
《山地回憶》教案
《窗》學案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