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學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中國建筑的特征案
學習目標 1、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3、激發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
學習重點 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學習難點 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學習課時 一課時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識鏈接:
文體知識
科普作品是一種以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詞就是指“科學普及”?破兆髌穫鹘y上以文字或圖畫作為基本載體。不過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視頻媒體等其他形式出現。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傳普及科學知識。它有以下特點:
1. 科普作品所述內容具有一定的學科專業性。閱讀對象主要是不熟悉該學科的非專業人士。但這種專業性是有限制的。這就和一般的文學作品或娛樂作品區分開來。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娛樂性、普及性、可讀性和通俗性。在敘述內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能引起普通讀者興趣。這就和專業學術文獻區分開來。
3. 科普作品在陳述專業科學知識時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嚴謹性。想象與科學現實之間的差別一般需要明確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證讀者不會混淆兩者。這就和科學幻想作品(簡稱科幻)區分開來。
4. 科普作品允許適當地虛構作品情節、人物、環境等等,已增加可讀性。這就和一般的科學新聞、科學紀實或科學報告區分開來。
作家: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大學,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
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歷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建的清華建筑系去上班……
預習檢測
1、注音。
帷幕( ) 屋脊( ) 接榫( ) 穹窿( )
埋怨( ) 埋葬( ) 翹起( ) 翹首以盼( )
點綴( ) 輟學( ) 廈門( ) 高樓大廈( )
角色( ) 鳳毛麟角( ) 門檻( ) 直欄橫檻( )
哺育( )
2、分辨詞義
獨特•獨到 發掘•發現
獨特:獨有的、特別的。 發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東西。
獨到:與眾不同的(多指好的) 發現:經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
3、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宮殿廟宇 直言不違 和顏悅色 隨聲附和
B.如鳥斯革 回廊抱廈 額枋梁架 宣賓奪主
C.磚石墁地 繁文縟節 高潮迭起 疊床架屋
D.招搖裝騙 梳妝打扮 世外桃源 桃園結義
4、下列有關建筑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抱廈:圍繞廳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廂:廂房,在正房前面兩旁的房屋。
耳:耳房,跟正房相連的兩側的小房屋,也指廂房兩旁的小屋。
B.替木:聯系檁與斗拱的短木枋。
昂: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斜撐或杠桿作用。
額枋:檐柱之間的聯系梁,用以承托其上的斗拱。
C.戧獸:垂脊上的獸形裝飾構件。
墁:用磚、石等鋪的地面。
瓦當:銅瓦的頭部,上面多有裝飾性的文字、圖案。
D.垂脊:從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正吻:正脊上的鳥獸形裝飾構件。
正脊:屋頂前后兩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頂最高處。
學習內容
一、整體感知
把握全文脈絡,理清線索:
第一層( 至 )
第二層( 至 )
第三層( 至 )
第四層( 至 )
二、合作探究
(1)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探究
閱讀下一段材料,思考問題  
良心與勇氣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學家,梁啟超的兒子。他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培養了大批建筑人才,以嚴謹、勤奮的學風著稱。
解放后,在教課的同時,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還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并被邀請參加北京城的建設規劃。
梁思成曾以詩一樣的語言向周總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壯的城墻,城門上巍峨高大的城樓,紫禁城的黃瓦紅墻以及美麗的街市牌樓……他不遺余力地建議保護北京城墻。他是那么鐘情于它們。關于它們,他有那么美妙的構想:城墻上可以綠化,供市民游樂;壯麗寬廣的城門樓可以改造成圖書館;護城河可以引進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然而,這只是一個文人的浪漫夢想而已。隨之而來的一切現實卻非他所愿,北海團城被拆了,天安門東西兩側三座門被拆了,古城墻被拆了……
如今殘留也是僅存的一段城墻,位于北京城的東南角,而綿延數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墻都被拆光了。對于深諳其文物價值的梁思成來說沒有什么比這更讓他痛苦迷惑的了。
當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經竭力想保留其歷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為人們不斷提及、不斷感嘆的人物。
思考:當你覺得不合理的事情發生在你身邊時,你能像梁思成那樣站出來說話嗎?你覺得怎么樣做才是最合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小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達標檢測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1)中國的建筑體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數千年文化史中一個____________的建筑體系。
(2)考古學家所___________的殷代遺址證明,至遲在公元前15世紀,這個獨特的體系已經基本上形成了。
(3)回廊、抱廈、廂、耳、過廳等建筑,圍繞著一個__________若干個庭院______天井建造而成。
A.獨特 發掘 或 或 B.獨到 發現 和 和
C.獨到 發現 或 或 D.獨特 發掘 和 和
2.下列各句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這個體系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西起蔥嶺、東至日本、朝鮮、南至越南、緬甸、北至黑龍江。
B.因此,門窗的位置和處理都極自由,由全部用墻壁至全部開門窗,乃至既沒有墻壁也沒有門窗。(如涼亭)
C.建筑也有類似的東西,如在路的盡頭的一座影壁、或橫跨街中心的幾座牌樓等等。
D.簡單的如臺基、欄桿、臺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臺基、欄桿和臺階。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當的一項是( )
A.這些地區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
B.黨中央一聲令下,廣大醫務工作者同仇敵愾,立即奔赴抗擊“非典”“禽流感”的第一線。
C.漢語有些字的構詞能力強,認識了常用字便認識了許多詞,但其中許多詞仍不可以望文生義。
D.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萬化,它們都遵循著那些法式。
選做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10年安徽卷)
一切傳統都是過去的東西,但并非一切過去的東西都是傳統?墒,過去確系傳統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們不能離開過去與現在的關系而談傳統。
傳統都有其“原本”,原本是傳統的始發言行。傳統的始發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動者、特定的受動者,還有其特定的叫做參照系的現實環境。在傳統的原本中,所有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進展,原本逐步地被認為是具有權威性的、天經地義的、帶有信仰性質的東西而為群體所接受,成為凝聚群體的力量,這樣,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為傳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傳統逐步形成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遠離原本的過程。這里所說的遠離,是指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和當時的參照系已消失而成為過去。這樣,傳統在形成過程中就取得了相對獨立于原本所處的參照系以及原初說話人、原初受話人的自主性。
正是這種遠離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擴大了原本的范圍,豐富了原本的含義。這里的關鍵在于解釋。在新的參照系之下對原本作新的解釋,這就是傳統遠離原本的原因。任何一個寫下來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廣大的人群說話,不僅是向同時代人說話,而且是向后來人說話。作為受話人的讀者不僅有同時代人,而且有后來人。讀者可以對寫作的原本做出各不相同的回應,這些回應都是根據讀者自己所處的參照系對原本所作的新解釋?梢哉f,傳統的原本在形成為傳統的過程中,不斷地參照變化了的環境。在后來的一連串讀者面前展開一系列不斷更新的世界。寫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動的原本也是這樣。傳統的行動痕跡往往出乎原初行動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來人的評說——解釋。
這樣看,傳統形成的過程本身便是一個傳統不斷更新、不斷開放、不斷壯大的過程。傳統本來就具有兩面性,它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既因新的參照系與之相摩擦而不斷更新自己,又因其偏執性而抗拒摩擦,力圖使自身永恒化?梢哉f,傳統既是摩擦的結果,又是對摩擦的抗拒。那種把傳統一味看成凝固不變而無更新的觀點是錯誤的、不符合史實的。因此,在對待傳統的問題上,我們應當根據新的參照系,對舊傳統作出新的評價和解釋,這樣才能使傳統展開為有生命的東西。(選自張世英(我看國學——傳統與現代),有刪改)
1.從原文看,下列對“原本”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原本是傳統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參照系的始發言行。
B.原本指權威性的、天經地義的、帶有信仰性質的凝聚群體的東西。
C.原本是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和參照系已消失并成為過去的過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對獨立于原初參照系、說話人、受話人的傳統。
2.下列各項,不屬于分析“傳統遠離原本”原因的一項是( )
A.在新的參照系之下對原本作新的解釋,這就勢必造成傳統不斷地遠離原本。
B.讀者對寫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應,根據所處參照系對原本作出新解釋。
C.因有后來人的評說解釋,傳統的行動痕跡往往出乎原初行動者始料之所及。
D.傳統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因新參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與抗拒的兩面性。
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傳統原本中的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參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時間推移和歷史進展,傳統遠離原本后就自然喪失了原本的特征。
C.過去是傳統的一個重要特征,但傳統內涵卻在新參照系下發生突變。
D.在對待傳統問題上,我們應當根據新的參照系作出新的評價和解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36210.html

相關閱讀:《祖國山川頌》導學案
《山地回憶》教案
錢教案
《窗》學案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