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胡同文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胡同文化
1.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
答案:

2.胡同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答案:封閉、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出什么感情?
答案: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是留戀、懷舊、傷感,但他并不一味地肯定、沉迷,而是有所批判、有所反思。理智上知道它走向終結是必然的,但感情上是懷著傷感情緒的。
例如第3題:
這就要聯系作者的思想文化修養來談。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懷有深情。作者雖然鐘情于他的家鄉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耳濡目染北京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從這篇文章中不難看出作者對北京文化的了解、熟悉之深和喜愛之情。其實,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有相當多的就是作者所推崇的,如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安分守己等,所以他能夠對此產生共鳴。但作者對這種封閉性小市民文化,并沒有完全沉醉其中,是懷著一份清醒的。他知道在時代大潮下,這種文化必然要衰落下去,遭到淘汰,所以從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印象:作者對胡同文化并不是一味地肯定、沉迷,而是有所批判、有所反思的。作者對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給予了理解,表達了無奈,他知道這下層平民的文化,舊時代的文化,跟不上時代步伐,無力抗爭新文化,他雖然在理智上知道它走向終結是必然的,但感情上是懷著傷感情緒的。
【課內同步閱讀】
一、閱讀下文,完成1~3題。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別標明是斜街,如煙袋斜街、楊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1.“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是一個比喻,目的是說明北京城的方正,你能不能再打幾個比喻,同樣說明是方正。
解析:具有方正特點的事物都可做喻體。
答案:像一張大棋盤;像一塊大手帕;像一張大方桌等等。
2.“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結合原文看,影響了北京人的哪些生活?又影響了北京人的哪些思想?
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綜觀全文,注意概括句的作用。這是一個起領句,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思想就是性格態度等等。
答案:吃、住、行 封閉思想、易于滿足、冷眼旁觀、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你讀了這段文字,體味到了汪曾祺怎樣的寫作風格?
解析:從文段內容、語言及給人的感受分析。仔細品味可以得出,疏淡自然,不事雕琢。
答案:從大處著筆,從細小處感受;語言清淡、樸素、口語化;給讀者散淡、平和的感覺。
二、閱讀下文,完成1~2題。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體。胡同兩邊是若干四合院連接起來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個胡同里一住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舊了,“地根兒”房子就不太好,舊房檁,斷磚墻。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們舍不得“挪窩兒”,——“破家值萬貫”。
1.“居住方式”為何成了“文化形態”?
解析:由北京的市民文化特點聯系“胡同、四合院”的形態特點分析。
答案:居住方式是形成文化特征的決定因素之一,也是文化的一種外在形態。
2.請結合全文,給“胡同文化”下一個相對完整的定義。
解析: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征,注意定義的格式要求。
答案:胡同文化是北京所特有的,以胡同和四合院為主要居住形式形成的一種相對封閉、易于滿足的、慣于安分守己的文化形態。
三、閱讀下文,完成1~2題。
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我認識一個在國子監當過差,伺候過陸潤庠、王?寺祭酒的老人,他說:“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來。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卻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民國”以來,常有學生運動。北京人管學生運動叫做“鬧學生”。學生示威游行,叫做“過學生”。與他們無關。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老舍《茶館》里的王利發說,“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態。
1.作者以自己的視角,由胡同、四合院引申到了文化的范疇,然后又與思想結合起來。在這幾段文字中,你認為這些與胡同、四合院有關系嗎?
解析:聯系全文思想內容分析理解,注意段落之間意義上的聯系。這要結合胡同、四合院的特點來分析。平穩、保守、自私、安分,都與胡同有關。
答案:有關系。滿足源于居住條件的平穩、安適;不愛管閑事與居住環境的獨門獨戶特點相適應,“各人自掃門前雪”;安分守己源于北京特殊的社會背景以及居家生活小而全的特點。
2.現在的北京,人們大都走出了胡同文化,特別是外地人的加入,北京人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請根據下列提示舉幾個例子。
(1)北京人在追求不滿足。
(2)北京人也愛管“閑事”。
(3)北京人在追求個性。
解析:從現代化建設及商品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理解北京發生的變化。
答案:(1)北京人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經濟發展、城市建設都在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2)身為首都人的自豪感,使北京人也多了些責任感;吸引外資和尋求機遇的現實需要,使得北京人能熱情待人,關注世界。
(3)在經濟大潮中,北京人開始開創個人事業:下海經商、辦企業,富有創新意識,不因循守舊。
【課外延伸閱讀】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5題。
頭一次看見駱駝是在5歲。我看它的時候,又正是駱駝褪毛的季節,一塊一塊將褪落的毛掛在身上,遠看像落魄的窮漢,穿著破衣在路上顛躓著;它們很憔悴,又怪又丑,給我極深刻的記憶;它們頸下的駝鈴,搖響在暮春沉遲的大氣里,像是一首微帶難以理解的凄涼的歌;那聲音,曾在無數個夜晚,伴隨過我童年的遠夢。
后來,大的戰亂來了,使無數安守家宅的人流離道途,破衣在沙風里飛舞,饑餓、疲困,喪家失子的慘痛,把人們變成苦忍的駱駝,在無盡的長路上跋涉著;等到看慣了戰亂中的人臉,反而修正了我早期的印象,覺得那些駱駝,并沒有那么怪、那么丑①,它們比人更能默默地忍耐,更能吞飲一切的痛苦。
迎著風沙朝西走。在濃厚的夜幕中,宏大的原野上,我走著,心里搖響著駝鈴聲,幻想自己成了一只駱駝,忍著饑,忍著渴,忍著苦。
在風雨霜雪的路上,我想念過駱駝;在饑餓干渴中,我想念過駱駝;當腳底起了流漿水泡,走路像針刺的時候,我忍住淚,更想起那些負重的駝群了。如果有一天,我真能走到駱駝們生長的家鄉,我會真心誠意和它們做朋友呢。
但我一直沒有機會進入想像中的沙漠,偶爾見到幾只駱駝,也都是寂寞的流浪者,為那個時代默默的負重奔走。后來轉到南方連一只駱駝也難見了;覺得自己已經變成一只駱駝,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行走多年了。這不只是一個空無的幻覺;我曾在長途的饑渴中,咀嚼自己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當我在深夜燈前,打開稿箋,讓我的精神在格子上一步步行走時,人世便變成廣闊無涯的瀚海,永遠也走不到邊了。
我多么希望我的作品,響成一片丁當的駝鈴,除了安慰我半生行走的寂寞,也能為在人生旅途上行走的人們,帶來一絲慰藉和盼望呢!從純美的感情世界里走出來,從沉重的、依鄉戀土的情懷里走出來,從一長串戰亂的時光里走出來,臨波顧影,已兩鬢星霜了。我真的是一只憔悴的駱駝,日以繼夜地走著,走著,年輕的孩子看我,就像我童年看駱駝一樣,怕是又老、又丑、又怪吧?但道路給我智慧和耐力,使我不呻吟、不叫喊、不頹喪,盡管已再沒有大把的青春讓我咀嚼了。我還會走下去的,只要蒼天給我呼吸,我就拼命地前進,每走一步,我筆下就會揚起一串駝鈴的丁當②。
一群走過中國大地的駱駝,竟然影響了我一輩子,使我一生行跡,像駱駝行走在沙漠上一樣,處處都有饑餓寒冷,都有風雨霜雪,把歷史的苦難和現實的苦難都馱負在背上,何止我是一匹駱駝呢!中國啊!讓我們都當自己是駱駝,來為這多苦難的民族負重吧。精神上和內在儲藏,就是我們賴以跋涉的駱背駝峰。我們要走過風沙迷眼的沙漠,走過疾風怒吼的暗夜,走過冰霜嚴寒的冬季,一直走到春來雨潤的綠洲。讓我們在駝鈴的交響中,走到春天的懷里去③,飲一飲甘冽的清泉,看一看仙人掌上的黃花,而我們是要走下去的,因為:
我們的前進就是中國的前進!
(臺灣作家司馬中原作,有刪節)
1.用一句話概括第一段的內容,指出寫這個內容對全文有什么作用。
解析:把握文中對駱駝的描寫,聯系后文對駱駝精神的贊美之情分析。
答案:兒時我看駱駝很憔悴,又怪又丑。
為后文寫駱駝的忍苦負重、拼命前行作反襯。
2.加橫線的①處,為什么覺得駱駝沒那么怪、那么丑了?
解析:聯系本段中寫離亂人的語句,從作者的經歷感受中總結。
答案:認識到駱駝的丑是環境造成的?吹今橊劚热烁苋棠,更能吃苦。
3.加橫線的②處,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解析:理解作者對駱駝精神的感悟贊美。
答案:生命不息,奮斗不止,要為社會做些貢獻。
4.③處“走到春天的懷里去”的含義是什么?
解析:聯系作者的憂國之情理解。把“春天”詩化了,意思是繁榮、希望之意。
答案:把民族、國家建設得繁榮昌盛。
5.下面適合做本文標題的兩項是( )
A.駝鈴
B.為苦難的民族負重
C.駱駝精神贊歌
D.走進春天的懷抱
E.在人生的道路上
F.我們的前進就是中國的前進
解析:以作者所抒發情感為文題內容要點,還要考慮到含蓄、藝術的特點。
答案:AD
【研究性學習】
一、北京人的生活習慣
北京人的生活習慣接近農民。愛吃硬面餑餑,水餃,蕎麥餅,冰糖葫蘆,愛喝大碗茶,二鍋頭,愛過端午節、重陽節、春節,愛玩的是養魚養鳥養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風箏。這些都與某些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過圣誕節、情人節,玩高爾夫球等形成了鮮明對比。
二、北京人的“禮數”
北京人特別講“禮數”,這是一種文化教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外地人的態度。老北京人不歧視外地人。向老北京人問路,得到的幾乎都是清楚、詳盡、和氣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別歧視外地人,特別歧視穿衣不體面的外地人。
2.人情方面。北京人顧人情面子,人緣好,如課文所說。
3.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簡樸,但決不會因為窮而失了身份,丟了體面。即便不過是一碗老豆腐,二兩燒酒,也會慢喝細品,那情態,那氣度,那派頭,簡直像面對一桌滿漢全席。這體現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風。
三、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其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場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風云變幻,世事滄桑,使北京人學會了忍耐,也學會了世故通達。作為專制制度下的小民,他們太微不足道了,強大的皇權要消滅他們,比碾死只螞蟻還容易,所以他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明哲保身,學會了得過且過。
四、前門情思大碗茶
我爺爺小時候常在這里玩耍,/高高的前門仿佛挨著我的家。/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叫。/伴隨著他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冰糖葫蘆就算過節。/它一日三餐窩頭咸菜就著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誰知道,誰知道,誰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著淚花。如今我海外歸來,/又見紅墻碧瓦,/高高的前門幾回夢里想著它。/歲月風雨無情任吹打,/卻見它更顯得那英姿挺拔。/叫一聲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帶著童心帶著思念再來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這最廉價,/可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它淳厚的香味,直傳到天涯? (孫登敏)
閱讀下列材料,了解作者的常識。
自報家門
汪曾祺
我是1920年生的。3月5日。按陰歷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沾了這個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會忘記。
我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這是略高于“秀才”的功名。據說要八股文寫得特別好,才能被選為“拔貢”。他有相當多的田產大概有兩三千畝田,還開著兩家藥店,一家布店,但是生活卻很儉省。他愛喝一點酒,喝了酒有時就一個人在屋里大聲背唐詩。他同時又是一個免費為人醫治眼疾的眼科醫生。我們家看眼科是祖傳的。在孫輩里他比較喜歡我。他讓我聞他的鼻煙。他教過我讀《論語》,還教我寫過初步的八股文,說如果在清朝,我完全可以中一個秀才(那年我才13歲)。他賞給我一塊紫色的端硯,好幾本很名貴的原拓本字帖。一個封建家庭的祖父對于孫子的偏愛,也僅能表現到這個程度。
我的生母姓楊。楊家是本縣的大族。在我3歲時,她就故去了。她得的是肺病,早就一個人住在一間偏屋里,和家人隔離了。她不讓人把我抱去見她,因此我對她全無印象。我只能從她的遺像(據說畫得很像)上知道她是什么樣子。另外我從父親的畫室里翻出一摞她生前寫的大楷,字寫得清秀。由此我知道我的母親是讀過書的。她嫁給我父親后還能每天寫一張大字,可見她還過著一種閨秀式的生活,不為柴米操心。
我父親是我所知道的一個最聰明的人,多才多藝。他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是一個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一名足球健將。他還練過中國的武術。他有一間畫室,為了用色準確,裱糊得“四白落地”。他后來不常作畫,以“懶”出名。每逢春秋佳日,天氣晴和,他就打開畫室作畫。我非常喜歡站在旁邊看他畫。他學過很多樂器,笙簫管笛、琵琶、古琴都會。他的胡琴拉得很好。幾乎所有的中國樂器我們家都有過,包括嗩吶、海笛。他吹過的簫和笛子是我一生中見過的最好的簫笛。他的手很巧,心很細。他會糊風箏。我父親真是一個聰明人。如果我還不算太笨,大概跟我從父親那里接受的遺傳因子有點關系。我的審美意識的形成,跟我從小看他作畫有關。
我父親是個隨便的人,比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幾歲時就和他對座飲酒,一起抽煙。他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這種脾氣也傳給了我。不但影響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輩的關系,而且影響了我對我所寫的人物的態度以及對讀者的態度。
我的小學和初中是在本縣讀的。
小學在一座佛寺的旁邊,原來即是佛寺的一部分。我幾乎每天放學都要到佛寺里逛一逛,看看哼哈二將、四大天王、釋迦牟尼、迦葉阿難、十八羅漢、南海觀音。這些佛像塑得很生動。這是我的雕塑藝術館。
從我家到小學要經過一條大街,一條曲曲彎彎的巷子。我放學回家喜歡東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鋪、手工作坊:布店、醬園、雜貨店、爆仗店、燒餅店、賣石灰麻刀的鋪子、染坊……我到銀匠店里去看銀匠在一個模上鏨出一個小羅漢,到竹器廠看師傅怎樣把一根竹竿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車匠店看車匠用硬木車旋出各種形狀的器物,看燈籠鋪糊燈籠……百看不厭。有人問我是怎樣成為一個作家的,我說這跟我從小喜歡東看看西看看有關。這些店鋪、這些手藝人使我深受感動,使我聞嗅到一種辛苦、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氣息。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了我的記憶,我的小說有很多篇寫的便是這座封閉的、褪色的小城的人和事。
我自小學五年級至初中畢業,教國文的都是一位姓高的先生。高先生很有學問。他很喜歡我。我的作文幾乎每次都是“甲上”(A)。在他所授古文中,我受影響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幾篇代表作。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凄婉。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在的小說里還時時回響著歸有光的余韻。
我讀的高中是江陰的南箐中學。這是一座創立很早的學校,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這個學校注重數理化,輕視文史。但我買了一部詞學叢書,課余常用毛筆抄宋詞,既練了書法,也略窺了詞意。詞大都是抒情的,多寫離別,這和少年人容易有的無端感傷情緒易于相合。到現在我的小說里還常有一點隱隱約約的哀愁。
讀到高中二年級,日本人占領了江南,江北危急。我隨祖父、父親在離城稍遠的一個村莊的小庵里避難。在庵里大概住了半年。在這座小庵里我除了帶了準備考大學的教科書,只帶了兩本書,一本《沈從文小說選》,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說得夸張一點,可以說這兩本書定了我的終身。這使我對文學形成比較穩定的興趣,并且對我的風格產生深遠的影響。我父親也看了沈從文的小說,說:“小說也是可以這樣寫的?”我的小說也有人說是不像小說,其來有之。
1939年,我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大學,到了昆明,得了一場惡性瘧疾,住進了醫院。這是我一生第一次住院,也是惟一的一次。高燒超過四十度。護士給我注射了強心針,我問她:“要不要寫遺書?”我剛剛能喝一碗蛋花湯,晃晃悠悠進了考場。考完了,一點把握沒有。天保佑,發了榜,我居然考中了第一志愿: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
我成不了語言文字學家。我對古文字有興趣的只是它的美術價值——字形。我一直沒有學會國際音標。我不會成為文學史研究者或文學理論專家,我上課很少記筆記,并且時常缺課。我只能從興趣出發,隨心所欲,亂七八糟地看一些書,白天在茶館里,夜晚在系圖書館。于是,我只能成為一個作家了。
不能說我的投考志愿書上填了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是沖著沈從文去的,我當時有點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強烈的意志。但是“沈從文”是對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過的。
沈先生一共開過三門課:“多體文習作”、“創作實習”、“中國小說史”。我都選了。沈先生很欣賞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說是得意高足。
我讀的是中國文學系,但是大部分時間是看翻譯小說。當時在聯大比較時髦的是A•紀德,后來是薩特。我20歲開始發表作品。外國作家我受影響較大的是契訶夫,還有一個西班牙作家阿左林。我很喜歡阿左林,他的小說像是覆蓋著陰影的小溪,安安靜靜的,同時又是活潑的,流動的。我讀了一些?金妮•沃爾芙的作品,讀了普魯斯特小說的片斷。我的小說有一個時期明顯地受了意識流方法的影響,如《小學校的鐘聲》、《復仇》。
1946年初秋,我由昆明到上海,經李健吾先生介紹,到一個私立中學教了兩年書,1948年初春離開。這兩年寫了一些小說,結為《邂逅集》。
到北京,失業半年,后來到歷史博物館任職。北京一解放,我就報名參加了四野南下工作團。
我原想隨四野一直打到廣州,積累生活,寫一點剛勁的作品,不想到武漢就被留下來接管文教單位,后來又被派到一個女子中學當副教導主任。一年之后,我又回到北京,到北京市文聯工作。1954年,調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
自1950年至1958年,我一直當文藝刊物編輯。編過《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我對民間文學是很有感情的。民間故事豐富的想像和農民式的幽默,民歌的比喻新鮮和韻律的精巧使我驚奇不已。但我對民間文學的感情被割斷了。1958年,我被劃成右派,下放到長城外面的一個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將近4年。
這4年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和農業工人(即是農民)一同勞動,吃一樣的飯,晚上睡在一間大宿舍里,一鋪大炕上(枕頭挨著枕頭,虱子可以自由地從最東邊一個人的被窩里爬到最西邊的被窩里)。我比較切實地看到中國的農村和中國的農民是怎么回事。
1962年初,我調到北京京劇團當編劇,一直到現在。
我20歲開始發表作品,今年75歲,寫作時間不可謂不長,但我的寫作一直是斷斷續續,一陣一陣的,因此數量很少。過了60歲,就聽到有人稱我為“老作家”,我覺得很不習慣。第一,我不大意識到我是一個作家;第二,我沒有覺得我已經老了。近兩年逐漸習慣了。有什么辦法呢,歲數不饒人。杜甫詩“座下人漸多”,現在每有宴會,我常被請到上席。我已經出了幾本書,有點影響,再說我不是作家,就有點矯情了。我算個什么樣的作家呢?
我是較早意識到要把現代創作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的。和傳統文化脫節,我以為是開國以后,50年代文學的一個缺陷!腥苏f這是中國文化的“斷裂”,這說得嚴重了一點,有評論家說我的作品受了老莊思想的影響,可能有一點。我在昆明教中學時案頭常放的一本書是《莊子集解》。但是我對莊子感到極大的興趣的,主要是其文章,至于他的思想,我到現在還不甚了了。我自己想想,我受影響較深的,還是儒家。我覺得孔夫子是個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個詩人。他可以發脾氣,賭咒發誓。我很喜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泳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這寫得實在非常的美。曾點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
我很喜歡宋儒的詩: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
說得更實在的是:
“頓覺眼前生意滿,
須知世上苦人多。”
我覺得儒家是愛人的,因此我自詡為“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44223.html

相關閱讀: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
錢教案
《山地回憶》教案
《窗》學案
《祖國山川頌》導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