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1、知識與技能:辨析、積累文中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辨析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把握通過記游揭示哲理的寫法特征。
2、過程與方法:文言文是學生比較害怕的,但通過精心地層層設疑,能引導學生進行目的性明確的閱讀,激發學習興趣;小組討論能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鼓勵學生質疑,學習反對臆斷,重視實踐的科學精神,學會對人或事物全面評價。
重點:積累文言知識,把握文章寫法特色,學習反對臆斷,重視實踐的科學精神。
教學難點:在質疑中對蘇軾的評價。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導入檢測(幻燈)學生口頭回答檢查學生完成預習任務的情況(預習任務見附),積累文言知識。
提問:石鐘山頗有名氣,景色也不錯(幻燈感受),要寫“石鐘山記”這樣一個題目,按通常的寫法,應怎么寫?思考回答:描寫山水景物初步體會本文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
提問:本文怎樣寫的?回答出文章的大體思路:質疑——解疑——總結為具體感受文本做鋪墊。
提問:文章質疑了什么?為什么質疑?有了疑問怎么做的?解答疑問后怎么總結的學生討論回答
(見附的板書)進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寫作思路,明確文章主旨,體會寫法特色。
引入總結寫法特色回答:通過記游揭示哲理進一步明確本文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
拓展:由體會作者的觀點和作者對李渤的態度,導入對蘇軾的質疑。
1、李渤真的可笑嗎?
2、事情目見耳聞就可斷定了嗎?小組討論,體會文中和《辨石鐘山記》中體現李渤“目見耳聞”的文字,培養學生質疑精神
提問:蘇軾對李渤的嘲笑是不應該的,他自己的結論也有問題,這是不是影響了同學們對他的評價?點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和“對李渤進行嘲笑是不對的,但他反對臆斷,注重實踐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引導學生對人或事物全面評價,一分為二地看待。
總結談自己的體會培養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拓展:1、學生寫作
2、提供互聯網信息1、以“由蘇軾的質疑說開去”為題列一份提綱;2、有興趣和有條件的同學可以登陸網絡自己進行拓展學習。1、讓學生學以致用。
2、滿足不同層次和條件的學生對學習的要求。
附:
(一)預習、自學題:
1、借助老師提供的翻譯,找出文中的活用字詞和特殊句式;
2、對照文言詞匯手冊,總結“而”的用法;
3、整理作者的思路,體會文章的主旨;
4、讀懂李渤的《辨石鐘山記》。)
(二)、幻燈檢測題: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下列有名詞作狀語現象的是
1、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2、土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3、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罅
4、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A、得雙石于潭上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鏗然有聲者
D、噌?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E、今以鐘磬置水中
(三)、幻燈板書:
酈道元:人常疑之
質疑
李 渤:余尤疑之
白天小童擇亂石扣之
(固笑而不信也)
解疑 實地考察
莫夜以小舟泊絕壁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69351.html
相關閱讀:《窗》學案
錢教案
《祖國山川頌》導學案
《山地回憶》教案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