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訪李政道博士》學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自主預習篇
【語文百花苑】
一代人
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賞析>
這首只有兩行的小詩,1980年在《星星》第3期發表后震動了整個詩壇,不管是對顧城的詩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態度的人,對這首詩卻是一致的稱贊。
"黑夜"與"光明"形成暗色與亮色的鮮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經過變形的意想,滲透出強烈的感情色彩。這種藝術表現觸發了讀者的想象,于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現了那個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謬現實中扭曲著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潛能所爆發出的頑強求索的精神.……。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個簡單的意向群構成了一個開放時空——歷史轉折關頭特有的社會景象和人的心理結構。有限中表現出無限,單純中包孕著深厚,這是詩的特有規律。新詩潮的先行者在追尋人性復歸的同時,也在追尋詩向本體的復歸。
這首小詩體現了一種現代美的風格。它打破了傳統的和諧構圖,以不和諧的意象組合造成觸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迫使人對歷史進行反思。
【文本鏈接】
1.走近作者
閔捷,《北京青年報》特約記者。
2.背景資料
李政道(Tsung-Dao Lee) ,美國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國上海市,原籍江蘇蘇州。1944-1946年先后就讀于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研究院學習,1950年6月獲哲學博士學位。1953-1960年歷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倫比亞大學費 米物理教,1984年至今任哥倫比亞大學“大學教授”。李政道教授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埃?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 等。他是 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59)、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學院院士(1986)和臺灣“中央研”院士(1957)。 李政道教授關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以及其一些對稱性不守恒的發現,是極為重要的劃時代貢獻,為此,李政道教授和楊振寧教授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自幼酷愛讀書,整天手不釋卷,連上衛生間都帶著書看,有時手紙沒帶,書卻從未忘帶?箲馉帟r期,他輾轉到大西南求學,一路上把衣服丟得精光,但書卻一本未丟,反而一次比一次多。1946年,20歲的李政道到美國留學,當時他只有大二的學歷,但經過嚴格的考試,竟然被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錄取。3年后便以“有 特殊見解和成就”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被譽為“神童博士”,其時 年僅23歲。在科學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歲時便升任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李政道還十分關心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他建議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他建議建立博士后制度他建議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他建議成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這些建議都一一得以實現。1985年7月16日,鄧小平會見李政道時,對他說:“謝謝你,考慮了這么多重要的問題,提了這么多好的意見!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將其畢生積蓄30萬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 的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和蘇州大學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李政道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科學事業后繼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盡全力。
【基礎知識積累】
1、字音、字形
混沌dùn 加繆miù 洗漱shù  華裔yì 拍紙簿bù
對稱chèn    混沌hùn    模仿mó
 稱呼chēng  混水摸魚hún  模樣mú
2、詞義
混沌:我國傳說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
華裔:華人的后代。
五彩斑斕:燦爛多彩。
合作探究篇
【課文內容透析】
1.脈絡梳理
一(1)簡評李對中國的貢獻
①科學發展 ②現代化建設
二(2)簡介采訪時間、地點、環境
三(3-23)訪談內容
文章可分為分三個部分。
第1段為第一部分:簡評李政道對中國的貢獻。
第2段為第二部分:簡介采訪時間、地點、環境。
第3-23段為第三部分:訪談內容。
此次訪談共提出了十個問題依訪談的順序和問題可分為八層:
第1層(3-4),用孫悟空的故事類比說明人類對科學的真理的了解還相差很遠。
第2層(5-6),評價創新意識在科研中的意義。
第3層(7-8),回憶與毛主席的談話。
第4層(9-10),評價“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計劃”對中國科學發展的意義。
第5層(11-13),談科學家的人文情懷以及科學與藝術的關系。
第6層(14-15),談自己獲諾貝爾獎的最重要因素。
第7層(16-17),談自己一生最輝煌的時刻。
第8層(18-23),談本土科學家何時能獲諾貝爾獎問題。
2.主旨感悟
這篇訪談錄向人們介紹了李博士對中國科技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做出的重大貢獻及其在物理學領域的突出成就,展現了李博士虛懷若谷的人性魅力和獻身科學的崇高精神。李博士的談話,使人們認識到作為科學家應具有的素質和能力,并解答了存在于大多數中國人心中的普遍的幾個疑問,視角新穎,見解獨到,使人們對于科學、科學家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
3.寫法點擊
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訪談,不枝不蔓。
李政道博士工作繁忙,要想采訪到他不是易事。作者能有機會對李博士進行訪談,確實是件幸事。因為李博士時間寶貴,不可能占用更多的時間,因此須在短時間內采訪到所要采訪到的問題。這就需要訪談者不能轉變抹角,而必須開門見山的提出問題。本文作者一見到李博士就問:“您在獲諾貝爾獎后的演說中,給瑞典的大學生們講了一個孫悟空的故事,您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嗎?”李政道博士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作者首先問這么一個問題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接下來,又針對李博士的“宇稱不守恒”這樣一個專業問題來提問,請李博士談一談創新的問題,這是扣緊其專業問題來提問。像后面的針對毛主席接見而提的問題,仍然是“守恒”的問題。接著所問的幾點仍然扣住李政道博士的貢獻及其品格而問。所以說主題集中,結構上不枝不蔓。
4.重難點解惑
⑴訪談的相關知識
訪問談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行為。比如,學生在校學習成績太差,或嚴重違紀,老師便可能前來家訪,向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某城市發生嚴重火災,政府有關部門就會派出調查組,尋找有關人員了解火災的原因;律師受聘于處理某件官司,他也會去詢問當事人,以便把握住案件的來龍去脈;記者去采訪一個先進典型,也要找許多人談話……這就是訪問調查。
訪問是一種社會交往過程,在訪問過程中,訪問者與被訪問者之間形成了一種社會互動關系。由于調查對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知覺、有意識的個性化的人,要使他們與訪問者積極配合,給訪問者提供材料,就需要做大量的周密細致的準備工作,掌握好訪問的技巧。
訪問者應采取一些巧妙的接近對方的方法:①自然地接近對方。即訪問者入鄉隨俗, 通過與被訪問者的互動過程來接近對方。比如,與被訪問者共進一次餐,共同去參加一次聚會,共同去看一場電影,或者幫助被訪問者解決眼前的一個疑難問題等。在此過程中達到互相了解,雙方產生一定的感情,從而建立起信任感,為訪談打下基礎。②通過尋找共同點來接近對方。 訪問者開始與調查對象接觸時,涉及訪問的內容先避而不談,而把話題引到雙方共同關心和感興趣的其他問題上去,以引起對方的共鳴,使對方產生碰到了知己的感覺,然后再切入主題。③從正面直接接近對方。雙方一見面,訪問者即開門見山,作了自我介紹后,直接向被訪問者說明來意,以委婉的言辭來取得對方的配合。此法簡便、省時、效率高,在對方無顧慮的情況下,一般都可以采用此法。
與調查對象順利接觸,形成良好的談話氣氛后,就可以開始提問了。提問是訪問調查的主要環節和重要手段,訪談的技巧關鍵是提問的技巧,提問成功與否決定著訪問能否順利進行和調查的效果。提問的方式很多,有開門見山式、投石問路式、順水推舟式、順藤摸瓜式、借題發揮式、循循善誘式,等等。至于采用何種提問方式,取決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問題本身的性質和特點。一般來說,復雜和敏感的問題,應小心謹慎、委婉迂回地提出;簡單、普遍的問題,則可不必顧慮,從正面直接提出。二是調查對象的具體情況。一般來說,對性格孤僻、思想上顧慮大或理解能力較差的人,應耐心誘導、逐步深入地提出問題;對性格開朗、無顧慮或教育程度高、理解能力強的人,則可以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提出問題。三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在訪問者與被訪問者互不熟悉,尚未建立起信任感的情況下,應耐心、慎重地提問;如果雙方已較熟悉,則可直截了當地提問?傊,作為一種談話藝術,提問的方式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應在分析上述因素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順其自然,隨機應變,才能收到良好的訪談效果。為此,在提問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了解被訪問者的知識程度;第二,了解被訪問者的興趣和禁忌;第三,問話應當簡短明了;第四,應盡量使問題具體化,避免抽象化;第五,應始終保持中立態度,盡量避免使用具有感情色彩的詞句。在提問過程中,為了幫助被訪問者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以取得預期的回答效果,訪問者還要善于對問題進行引導和追詢。引導和追詢是對提問的延伸或補充,是一種對提問的控制方法。一般來說,在以下兩種情況下需要使用引導提問:一種情況是,當訪問者需要將正在問的題目轉向一個新的題目時,在轉換過程中,被訪問者可能會由于思路的轉向而出現停頓,或因毫無心理準備而產生困惑,這時便需要訪問者啟發、誘導。另一種情況是,當被訪問者答非所問的時候、欲言又止的時候、語塞的時候、漫無邊際扯得太遠的時候,就應及時加以引導,使訪問能夠圍繞相關問題繼續進行下去。
追詢既不是引導,也不是提出新的問題,而是對已談過問題中不清楚的地方進行再次詢問,使問題的回答更具體、更準確、更完整。一般來說,當發現被訪問者的回答有虛假的時候、前后矛盾的時候、含混不清的時候、過于籠統的時候、殘缺不全的時候,就需要追詢。追詢的方式多種多樣,有正面追詢、側面追詢、系統追詢、補充追詢、重復追詢、“激將法”追詢等。對問題的追詢要作到適時與適度。適時是指要把握好追問的時機,以不妨礙訪談的順利進行為原則;適度是指要掌握好追問的分寸,以不傷害被訪問者的感情為原則。
⑵問題內容探究
①李政道如何評價創新意識在科研中的意義的?
提示:創新要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的,創新不光要大膽,還要具備分析的能力。
②李政道博士是怎樣評價“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計劃”對中國科學發展的意義的?
提示:李政道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舉了兩個人才數字,舉了一個人才特例,從而說明這一計劃為中國培養了一批人才。
③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獲獎的最重要的因素的?
提示:他不承認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自己做這方面工作有才能,且要得到很好的培養,有好的研究環境,自身具備很強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認了是“幸運”。
④李政道博士對“本土科學家什么時候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回答意在說明什么問題?
提示:針對這一問題,記者和李博士是三問三答,李博士通過薩拉姆的事例和自身經歷,說明科學有國籍不重要,獲諾貝爾獎不是目的,實質是說科學無國界,科學本身是目的。
⑤通過李博士的回憶,你認為毛主席和他的觀點有不一致之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他所涉及的領域和經歷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己也說他一生經歷的都是動蕩,認為動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輕時念科學的時間不多,所以兩人觀點有不統一之處,這是很必然的。
⑥通過概括上述八個問題,或者從訪談內容中能夠體味到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嗎?
明確:虛懷若谷 淡泊名利 熱愛祖國 獻身科學 努力工作 博而專 具有分析能力 勇于創新 從不滿足
⑶作者在采訪李博士時,看到大會議室里的掛在墻上的一幅色彩斑斕的雙面繡,為采訪提供了較好的環境氣氛。說到這幅雙色繡,還有一段佳話呢。
2000年6月,李政道應邀到故鄉蘇州訪問。一直致力于用藝術表達科學內容的李政道在蘇州刺繡研究所眼睛一亮。他以科學家的眼光,看到了蘇繡表達時空的優勢。
2000年,從蘇州回到美國后,李政道到長島用超級對撞機進行了一項模擬宇宙大爆炸開始的重要實驗:在強大的電流下,使重核子在加速器中對撞并互相穿透,以激發真空狀態。儀器拍下了對撞一瞬間的畫面,對撞產生的介子和重離子,在真空中爆發出發射狀線條,密密麻麻,絢麗多彩。
拿著這張照片,李政道立刻想到了蘇繡。當年10月,李政道來到上海約見時任蘇州刺繡研究所副所長的張美芳。問她能否制成蘇繡。李政道的這張實驗照片,每條線條的色彩、粗細、輻射方向、表現力度都不相同,同時又極富色彩,加上照片底色似黑非黑,呈現半透明的朦朧感。張美芳感到傳統蘇繡的用料無法再現。壓力下,刺繡研究所開始尋找合適的絲線。最后與蘇州科委合作,制作了一種“三葉異形絲”。這種絲線的截面是三角形,能夠自然地反射折光。
2001年5月作品完成后,立即運到北京參加“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5月25日,李政道趕到北京,迫不及待地趕到展品陳列地。他一眼看到作品,激動得拉住張美芳,連夸“神品”。在燈光下,繡品渾身閃爍著自然而奇妙的光澤,動感十足,真實地表達出重核子撞擊一剎那空間與時間的延續。李政道與著名畫家吳冠中為作品取名為《問君家何處,來自混沌初》。李政道還不住贊嘆說,科學家和藝術家之間,是能夠很好溝通的。
在論壇上,李政道表示:中國文藝都是基于線條的,蘇繡一根線,可以用來表達有高度的空間。同時,文化必須不斷出新。蘇繡如果創新,“能生萬象”。
⑷宇稱不守恒
用科學家的話說,宇稱是內稟宇稱的簡稱。它是表征粒子或粒子組成的系統在空間反射下變換性質的物理量。在空間反射變換下,粒子的場量只改變一個相因子,這相因子就稱為該粒子的宇稱。我們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宇稱就是粒子照鏡子時,鏡子里的影像。以前人們根據物理界公認的對稱性認為,宇稱一定是守恒的。這就像有正電子,就一定有負電子一樣。楊振寧教授1951年與李政道教授合作,并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對稱性反映不同物質形態在運動中的共性,而對稱性的破壞才使得它們顯示出各自的特性。如同建筑和圖案一樣,只有對稱而沒有它的破壞,看上去雖然很規則,但同時顯得單調和呆板。只有基本上對稱而又不完全對稱才構成美的建筑和圖案。大自然正是這樣的建筑師。當大自然構造像DNA這樣的大分子時,總是遵循復制的原則,將分子按照對稱的螺旋結構聯接在一起,而構成螺旋形結構的空間排列是全同的。但是在復制過程中,對精確對稱性的細微的偏離就會在大分子單位的排列次序上產生新的可能性,從而使得那些更便于復制的樣式更快地發展,形成了發育的過程。因此,對稱性的破壞是事物不斷發展進化,變得豐富多彩的原因。
【名師引領探索】
李政道與華君武
華老寄給我的眾多畫稿中,有一幅是反映他與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的友誼,就是由李政道出題目、華君武作畫的《單行苦奔遇阻力,雙結生翅成超導》。
說起這幅漫畫,其中有一段故事:
由李政道主編的《科學與藝術》畫冊,眾多作品都是他與畫家們分別交流、切磋后創作出來的。李政道請華老為“超導”作畫前,先向華老介紹了超導的原理:當兩個電子在低溫狀態下結合在一起組成“庫珀對”時,就能實現超導,而單獨的電子則被束縛和困擾。李政道先打了個草稿,給華老參考:下面是碳60晶體,上面畫一些小孩,一個畫面是一個小孩沿著晶體表現往上爬,但爬不上,李政道無法表現其痛苦的神態;另一畫面是兩個小孩雙手相攜,便能跳得很高。華老從藝術表現的角度考慮,認為立體的結晶體不美觀,建議改為片狀的。李政道表示贊同。華老畫出的碳60是連著一片,像云一樣。華老又問,要使兩個小孩跑得快一些,能不能讓他們插上翅膀?李政道說,可以。最后,華老的作品中成雙成對的小孩都插上了翅膀,而且都笑瞇瞇的,顯得很輕松、很愉快,畫面相當生動。后來,片狀的碳60晶體研制成功,是中科院物理所的成果。李政道說,華君武的想象力比物理學家還超前一點。
華老能夠將高深的碳60超導體科學,用形象生動、充滿情趣的畫面描繪出來,無疑是科學與藝術結合的一個范例。就是這幅富有創意的作品,被“高溫超導體和C60家族”國際會議定為主題漫畫。
華老與李政道的友誼不僅在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上,而且在漫畫創作上也有交流。2003年中秋節前夕,華老收到李政道送來的月餅和所畫的《一個月餅賞中秋》復印件,并附上華老在1996年畫的漫畫《半個月餅爬上來》,那是諷刺全國盒裝月餅合格率只達57%。如今,李政道把原畫的半個改成滿月,月餅合格率也上升到97%,這是當年的合格率,畫題也改成《一個月餅賞中秋》,舉手之間諷刺漫畫變成歌頌漫畫。華老認為,李政道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對詩詞和繪畫都有修養,不是一般隨俗的摹仿,常有新意在其間,這和他平時談吐中流露的智慧,給人以啟迪的風格是一致的。
【類文欣賞】
李政道:做科學是我的呼吸
1957年兩位中國人第一次站在了諾貝爾領獎臺上,他們就是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當時李政道年僅31歲,他和楊振寧成為全世界華人心目中的驕傲。近半個世紀過去了,李政道教授仍在世界物理學前沿忘我探索,他說做科學就是我的呼吸。2001年10月7日李政道教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一場大型報告會,題為物理的挑戰,包括一百多位部級干部和20多位院士,有上萬人聆聽了李政道教授的精彩演講,會后74歲的李政道教授接受了東方之子記者的獨家專訪。
李政道:尊敬的領導們,尊敬的來賓們,尊敬的同學們,我一生從事物理的研究,我覺得生命的活力就是來自物理的挑戰。
記者:這一次演講真的很精彩,而且我發現你講的時候特別有激情,你不斷在走動,在這個時候您是不是自己也特別興奮?
李政道:這就等于我的一生了。
記者:我聽說為了這個演講,您準備了很長時間,5號的那天我看您專門到大會堂去試了一下。
李政道:6號也去了,兩天都去了。
記者:而且您還叫一個同志到最后一排去聽您講?
李政道:對,這必須要試一試。因為你在上面根本不知道到底怎么樣?
記者:您是不是做什么事都這么認真?
李政道:我想每件事情做嘛總是要做一遍,再一遍,再一遍,總是這樣的。
記者:我知道您現在手頭的工作有很多,而且您完全可以讓您的助手或者讓別人來幫助您做,為什么自己要親自去做?
李政道:我想每一個事情你不親自做一遍的話,你就沒有充分地的把握從事這個科學研究。
記者:是不是也是這樣一個道理?
李政道:科學研究必須這樣,就是做一遍,再一遍,再一遍。我想做科學跟人的呼吸一樣。你說你呼吸你累不累?為什么每一個人都要自己呼吸,你自己不呼吸怎么生活呢?做科學工作也一樣。
記者:你把它看作是你的呼吸?
李政道:對。
記者:實際上就呼吸來講是沒有負擔的,不是很累。
李政道:對,我實際上是沒有什么娛樂的,根本沒有。做科學工作就是我的呼吸,也是我的一生的享受。
1926年李政道教授出生于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年少時酷愛讀書,被譽為神童。1957年,因為發現宇稱不守恒,年僅31歲的李政道與楊振寧教授一起榮獲諾貝爾物理獎。李政道教授認為他的成功源于名師的培養。
記者:您在演講的時候談到了您的三位老師。
李政道:是的,一位是束星北先生,一位是吳大猷先生,還有一位是費米。
記者:作為一個學生,在一生當中會遇到很多的選擇,也會有很多的轉折。遇到這三位先生是不是您在一生中的三個重大的轉折?
李政道:三個人每一位都是對我有重大的影響。我遇見費米教授的時候是1946年,那個時候我還不到20歲。他那個時候早就是全世界最主要的一個物理學家。我那時剛到美國,英文也不會講的,可是他還是每星期跟我花整個半天聊天。不光是聊天,他最主要把他自己做事的精神傳遞。
記者:什么精神?
李政道:要獨立思考,設法克服困難然后解決問題的興趣,每個問題都可以解決的。
記者:是不是同時還有一個不能輕信的這樣一種精神。
李政道:就是全部沒有,每個都要自己經歷一遍這個精神。我很幸運就在29歲、20歲、21歲,在那個時候對我影響、接受的那個時候,就等于看一個人怎么生活的,怎么解決問題的。所以一生我就用這個辦法,我自己帶學生也一樣,都是一對一的。也是每星期花半天,他把他自己的生活方法傳給我。我的生活方法,這一點是必須要有的。這樣才可以不斷的追求新的問題的解答,也不會盲從,每個都要自己經過一下。
記者:您今天在演講當中講到了internet也好,包括現在的互聯網也好,掌握了信息并不一定就理解了信息。
李政道:對,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不是理解,理解是人的腦子去理解。不通過自己的腦子,實際上是不屬于你的,知識不是你自己的,要自己捋過一下,再變成自己的,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所以要獨立思考把這些知識都變成你自己的一部分,要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它需要一個情況,你得看,你有很多,這有食品什么,可它并不變成你的肌肉。
盡管已是78歲高齡,但是李政道教授從未停止過在科學道路上探索的腳步。至今他仍在美國主持物理學最前沿的研究。1972年以來李政道教授還把大量的精力傾注到國內。正是他的倡導和努力,中國有了少年班、博士后、中美聯合招考研究生。1998年,他還傾其所有積蓄30萬美元設立基金,用于中國優秀大學生進修科研。
記者:您是從事基礎理論物理,就是基礎理論研究的。
李政道:對。
記者:基礎理論研究可以說需要耐得住寂寞,很可能很長時間看不到一個結果。
李政道:你的對象是整個大自然界,它總有結果的,因為是有一個規律在里邊的,所以是可以找得到的,所以我自己運氣很好。當然有時候找不到很苦悶,不過這個找不到,可能找到另外一個,今天找不到,明天可能找到另外一個。因為自然界它有很多我們不能了解的。
記者:您有沒有苦悶的時候,就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結果。
李政道:苦悶當然是有的,不過我想,你說你這個人是不是有時候你身體不好?那你有時候有些疼,每個人總有病疼,你說一有病疼就不生活?
記者:你在演講當中提到在20世紀的時候,科學的文明是微觀的文明,同時你也對21世紀文明作了一個預見。就是21世紀將是微觀和宏觀的相結合。那么從總的宏觀、從科學技術的角度講,您認為我們在21世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李政道:最大挑戰就是怎么把宏觀能夠有控制,用微觀聯起來,就是挑戰的問題在于怎么解?很難解。
記者:迎接挑戰其實也是一種競賽,你覺得中國在這個競賽當中會跑在前面嗎?
李政道:我想中國我們是有全世界1/4的人口,我們的文化悠久,我們是必須要保住一席之地。
上個月底,中科院研究生院為3000多名研究生實行的“李政道系列講座”開課,因為工作忙,李政道教授送來了錄像講話,他在錄像中說全世界中國人同根同源,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棵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人。李政道教授一直相信:21世紀世界物理學的領袖人物必將出現在中國,他對中國的青年充滿信心,因為他自己的科學經歷就是最好的證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3481.html

相關閱讀:《窗》學案
錢教案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
《山地回憶》教案
《祖國山川頌》導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