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失街亭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失街亭教案

●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體味本文情節安排上的前后關聯、緊張自然的特點。欣賞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搖曳多姿的藝術美。
2.把握小說情節發展的脈絡;分析諸葛亮、馬謖的性格特征。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討論、比較、鑒賞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引馬謖為戒,戒驕戒躁,謙虛謹慎,不言過其實,重視實踐,不死守教條。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學習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要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分析本篇的這種藝術特色。
難點:思考分析“失街亭,誰之過”?
解決辦法
1.補充與本文有關的前后情節。
2.指導學生整體閱讀,注意情節的發展走向,寫出閱讀提綱,思考情節中的暗示、情節間關聯等特點。
3.分析孔明“三囑”、馬謖“三笑”、司馬“三探”、諸葛“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展開專題辯論:失街亭,誰之過?
●思考
1.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語言明白易懂,教師不必串講,讓學生自己閱讀分析,以培養自學能力。
2.《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古典小說,可向學生作些介紹。還可以建議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
●學生活動
1.復述全文情節,寫出文章情節的閱讀提綱。
2.分析討論,歸納文章主人公孔明、馬謖的性格特征。
3.專題辯論:失街亭,誰之過?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閱讀課文,理清情節發展脈絡,列出提綱。
二、導入
播放歌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故事,不少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妒Ы滞ぁ肪褪恰度龂萘x》中的精彩片段。
三、鋪墊
1.作者作品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也稱《三國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
作者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別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作品除了《三國演義》,還有小說《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雜劇《趙太祖龍虎風云會》等。
2.有關情節(見參考資料之一)
當時魏蜀以秦嶺為界,互相對峙。蜀要伐魏,必過秦嶺而取長安;魏要伐蜀,也必過秦嶺而取漢中。通過秦嶺有三條要道:一是東路的子午谷,十分險要,雙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過,所以孔明未走東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軍可由此攻?城,下長安,路程較近?酌鬟@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進軍。司馬懿根據孔明“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險”的特點,料到孔明不會“從子午谷徑取長安”,而“必出兵斜谷,來取?城”,于是派兵據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陽平關繞到街亭的一條大道,離長安較遠,主力不宜由此進兵。但孔明由中路取?城,司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斷絕蜀軍糧道,使蜀軍不戰自潰,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馬懿正是這樣做的?梢娊滞さ牡匚淮_實重要。
街亭戰役是《三國演義》中被精心描述的一場戰爭,也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片斷之一。街亭戰役是以蜀漢和諸葛亮的失敗而告終的,但是通過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這三個互相關聯的故事,精心刻畫并熱情地贊揚了諸葛亮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的超人智慧和勇敢,歌頌了他不文過飾非、不徇情枉法的優秀品質,批判并譴責了死守教條,盲目驕傲、違令拒諫、終致敗軍折將、失地陷城的馬謖,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地揭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
本文屬節選,刪去了“空城計”情節,以街亭的攻守為線索組織材料,這樣便于突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四、學習課文
(一)檢查預習
結合課前預習,討論歸納,訂正情節提綱。
戰前部署:馬謖請戰,屯兵失計。
戰役過程:司馬打探,街亭失守。
戰后措施:嘉獎趙云,懲處馬謖。
(二)速讀課文。請同學復述課文情節,并說出情節表現出的人物性格特征。
先寫蜀軍的戰略部署。小說一開始,就寫出了極其嚴峻的戰略形勢:孟達被殺,司馬懿率兵出關?酌髋袛,認為司馬懿“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決定派兵防守街亭。馬謖自告奮勇,孔明怕他輕敵,鄭重地對他說明街亭得失的利害關系。馬謖以全家性命作擔保,孔明才答應,并派上將王平協助,叮囑他“必當要道之處”下寨?酌髦褐,用兵謹慎。進而寫孔明為了確保街亭的安全,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為援軍。這樣寫,既突出孔明善于分析形勢,判斷無誤的指揮特征;也著意烘托出街亭在戰略上對于蜀軍的重要性,與下文寫馬謖輕率措施相映襯。接著寫馬謖防守街亭措施不當,反映他狂妄自大,脫離實際。寫他的笑語:“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麻痹輕敵;寫他拒絕王平的建議,堅持屯兵山上,公然違背臨行時孔明的囑咐,甚至夸耀自己。這樣,馬謖自高自大的狂妄態度和自以為是、理論脫離實際的惡劣行為,便躍然紙上。
再寫街亭戰役的經過。司馬懿兵到街亭,首先立足于了解情況、分析情況。這反映了一個有才能的軍事家必須善于知己知彼,與馬謖的自恃輕敵恰好形成對照。司馬懿先令張擋住王平,打亂“蜀軍犄角之勢”,又派申耽、申儀引兩軍切斷蜀軍汲水道路,自己則統大軍包圍西山,使馬謖處于窘境。馬謖被困,王平、魏延、高翔互相援救,反復沖殺,蜀兵仍然受挫,失掉街亭。這顯然是馬謖造成的后果。
最后寫街亭失守后孔明采取的措施。孔明看了王平派人送來的圖本,深知形勢不妙,便決定派楊儀接替馬謖進行補救,但已來不及了。于是,便有步驟地有計劃地把部隊撤回漢中,這表現了孔明卓越的軍事才能,對戰爭形勢的分析,細致而準確?酌骰氐綕h中,嘉獎趙云不折一人一騎,嚴肅追究馬謖違犯軍令,失掉街亭戰略要地的職責,并將馬謖“明正軍法”,表現出孔明嚴肅執法的精神。
(二)討論
1.情節錯綜復雜,作者是怎樣組織材料而使結構井然有序的?
《失街亭》這個故事,人物眾多,矛盾復雜:有蜀魏之間的矛盾;在蜀漢內部,有孔明與馬謖、馬謖與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內部,有司馬懿與朝廷、朝廷與孟達的矛盾。這些矛盾有的趨向激化,有的逐漸緩和。圍繞這些矛盾開展的情節,更是錯綜復雜。作者之所以能把這些故事情節組織得井井有條,是由于他以蜀漢為主要方面,以孔明為中心人物,以街亭的攻守為線索,來組織這些情節,并前后反復照應。關于以街亭攻守為線索,其一,寫馬謖具狀守街亭和孔明周密部署,命令馬謖“謹守”街亭、當道下寨,而馬謖卻違令拒諫,屯兵山上;其二,寫司馬懿采取“圍山斷水”的戰術,奪取了街亭,孔明布置退卻;其三,寫因街亭失守而斬馬謖。三部分都不離街亭的攻守。至于前后照應,例子很多,主要集中在說明街亭的重要、“當道下寨”和“圍山斷水”等幾個問題上。關于“圍山斷水”,第3、5、6、7、9段反復照應,使作品脈絡分明,結構緊湊。
2.文章情節是怎樣前后關聯、呼應、暗示的?
為了寫出“失街亭”這個重要情節,前面已有許多暗示。如馬謖的狂言輕敵;諸葛亮用馬謖的種種疑慮:①反復叮嚀告誡馬謖;②派“平生謹慎”的王平協助馬謖,派高翔、魏延作救應!傲④娏顮睢迸c后文“揮淚斬馬謖”相照應。等等。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作者是怎樣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
用對比和襯托手法表現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讓正反對比,用次要襯托主要,是本篇描寫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如:將孔明的知己知彼、小心謹慎同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對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確建議,襯托主要人物孔明部署的正確。
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情態表現人物性格。如以馬謖的三次“笑曰”(笑孔明“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見”;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表現馬謖狂妄自大、麻痹輕敵的性格。
通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的性格。如“斬馬謖”一段,以孔明的“三哭”(“揮淚”“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孔明的復雜心理活動,表現了他執法嚴明、忠于蜀漢、嚴于自責、體恤部屬等多方面的性格。
4.文章表現了諸葛亮、馬謖怎樣的性格特征?作者的態度怎樣?
諸葛亮深謀遠慮,賞罰嚴明,嚴于自責。對這種優良作風,作者在字里行間是流露出贊賞的!度龂萘x》寫諸葛亮,總體把他當作智慧的化身。在《失街亭》中卻寫到他用人的失誤,使得這個人物性格更加豐富,更有魅力。
馬謖輕敵自恃,違令拒諫,死守教條。對這種嚴重錯誤,作者是加以譴責的。
《失街亭》這個故事,通過對魏、蜀兩國對街亭的爭奪戰役的描述,贊揚了孔明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謀遠慮,嚴肅執法、勇于自責的優良作風,批判了馬謖的狂妄自大,脫離實際、言過其實,違反軍令的嚴重錯誤。
5.失街亭,誰之過?
失街亭主要是馬謖之過。諸葛亮也有用人不當的責任。同學們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必受限制,自圓其說即可。
五、比較
課后練習二,讓學生比較史料與歷史小說的不同,體會文學作品的虛構性。
兩則史料譯文:
1.諸葛亮出兵祁山。(魏主曹)加封張特進的官職,派他統率各路兵馬,到街亭抵御諸葛亮的將領馬謖。馬謖倚仗南山的險要,不到山下據守城寨。張切斷了馬謖部隊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把馬謖打得大敗。
2.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攻打祁山,軍隊陣容整齊,賞罰嚴肅,號令明確,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離曹魏而響應諸葛亮,關中一帶,訇然震動。魏明帝親自西臨長安督戰,命令張抵御諸葛亮,諸葛亮派馬謖率領軍隊為前鋒,與張在街亭交戰。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動不當,被張打得大敗。諸葛亮遷移西縣百姓千余戶,回到漢中,斬馬謖而向大眾謝罪。
把這兩則史料和課文比較一下,可以看出:史料所記只是一個梗概,而小說則進行了虛構和加工,加進了一些虛構的細節,使情節更豐富,使人物更生動。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員,虛構了馬謖拒諫一段文字;添進了許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對話;為了充分揭示孔明復雜的內心活動,表現其執法嚴明等多方面的性格,有聲有色地寫了“揮淚斬馬謖”一段。
六、布置作業
課外選讀《三國演義》精彩章節,或閱讀《三國演義》全書。

●板書設計
說利害:街亭雖小,干系甚重 審時度勢
馬謖請戰孔明“三囑”說對手:司馬懿非等閑之輩 知己知彼
戰前部署說兵法:下寨要道,戒之戒之 用兵謹慎
屯兵失計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 紙上談兵
司馬打探馬謖“三笑”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 狂妄自大
戰役經過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 麻痹輕敵
街亭失守有兵守把―“真乃神人” 知己知彼
嘉獎趙云司馬“三探”親自來看―巡哨一遍 善斷敵情
戰后措施“何將引兵”―當夜調度 富有才能
懲處馬謖揮淚斬謖―義同兄弟 執法嚴明
諸葛“三哭”流涕而答―用法制勝 忠于蜀漢
大哭不已―恨己不明 嚴于自責

●參考資料
一、街亭之戰戰前情況
公元223年,蜀主劉備病危于白帝城,遺詔托孤于丞相孔明?酌魇艽酥厝,竭力盡智,輔佐后主。當時孔明治蜀的基本政策是休養生息,鞏固后方,聯吳抗魏,統一中國。為此,他大力發展生產,使蜀漢“米滿倉廩,財盈府庫”,軍需完備;又派鄧芝往結東吳;興師南征,七擒孟獲,平定南方。公元227年,孔明又用馬謖計,離間曹魏君臣,使曹將司馬懿削職遣歸?酌饕姇r機成熟,便上《出師表》,起兵北伐。目的是:“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背醮螒鹨,“從隴右取平坦大道,依法進兵”,大破曹軍,奪取隴西三郡,聲威大震,遠近州郡,望風歸降。孔明便整頓軍馬,盡提漢中之兵,前出祁山,兵臨渭水之西。曹大驚,于軍情緊迫之際,恢復了司馬懿的官職,加為平西都督,率南陽各路兵馬。曹親臨長安。
孔明正在祁山寨中聚會議事,有人送來孟達的消息。孟達是昔日降魏蜀將,曹丕愛其才,封散騎常侍,領新城太守,鎮守上庸、金城等地。曹丕死后,孟達遭到朝中嫉妒,日夜不安,早想起事。今得知孔明伐魏,愿為內應,直取洛陽,孔明大喜。
司馬懿正調南陽各路軍馬,忽接孟達欲反消息,不待圣旨,晝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了孟達。司馬懿奉命引兵到長安,與曹聚會,命懿出關破蜀,令張為前部先鋒。
當時魏蜀以秦嶺為界,互相對峙。蜀要伐魏,必過秦嶺而取長安;魏要伐蜀,也必過秦嶺而取漢中。通過秦嶺有三條要道:一是東路的子午谷,十分險要,雙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過,所以孔明未走東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軍可由此攻城,下長安,路程較近?酌鬟@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進軍。司馬懿根據孔明“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險”的特點,料到孔明不會“從子午谷徑取長安”,而“必出兵斜谷,來取城”,于是派兵據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陽平關繞到街亭的一條大道,離長安較遠,主力不宜由此進兵。但孔明由中路取城,司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斷絕蜀軍糧道,使蜀軍不戰自潰,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馬懿正是這樣做的。可見街亭的地位確實重要。
二、羅貫中與《三國演義》簡介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也稱《三國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
作者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貫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東原、錢塘等多種說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約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間,他生平不見史傳,據某些片斷的材料說,他性格孤介,“與人寡合”,因“遭時多故”,東奔西走,“不知其所終”。他還是一個“有志圖王者”,曾充當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客。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據說小說創作有數十種,曾寫過十七史演義,F存署名羅貫中的通俗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他還寫過雜劇和樂府隱語,現存的雜劇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云會》等。
《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及魏、蜀、吳三國歷史為題材。作者在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了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結合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書版本很多,現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書24卷,240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它集中了宋元講史話本和戲曲中的精彩部分,將元代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全部加以改寫(刪去了荒誕的故事,增加了史實,擴充了篇幅),成為一部長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現,但它們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礎上,作了一些增刪、整理的工作,沒有大的改變。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增刪、評點過的120回《三國演義》。書約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緊湊完整,F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據這個本子重印,刪去了評點。
《三國演義》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統一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國時期紛繁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三國之間軍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各種斗爭的經驗和智慧。這些可供我們借鑒。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種斗爭的經驗、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當時矛盾重重、動亂不安的局面。這能幫助我們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反動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動亂年代里人民群眾的苦難生活與和平統一的愿望。小說描敘了封建軍閥屠殺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園荒蕪,生產凋敝,白骨如山,餓莩遍野的歷史事實。作者對堅持分裂割據的軍閥進行了鞭撻和嘲諷;對于曹操,雖不贊成由他來統一天下,但在寫他同北方軍閥進行斗爭時,卻如實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來寄希望于蜀漢,把劉備、孔明作為仁君、賢相的典型來塑造,希望他們君臣際會,作出一番功業,統一中國,使百姓安居樂業。這種反對分裂、主張統一的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4.“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十分鮮明。尊曹或尊劉,是歷史家長期的爭論,這不過是封建正統觀念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不同表現。《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的傾向,既繼承了晚唐以來三國故事,直到《平話》一貫“尊劉”的文學傳統,又繼承了東晉習鑿齒和南宋朱熹“尊劉”的史學傳統,表現了為東晉、南宋偏安的漢族王朝爭正統,反對入侵的外族統治的思想傾向,反映了元明之際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此外,《三國演義》還大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所謂義氣,內容十分復雜,既滲透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也包含著當時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義氣互相團結,互相救援。但是由于義氣不是從階級觀點出發,而往往是從個人恩怨出發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度龂萘x》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個方面,加以夸張,并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對于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復雜的性格。2.它長于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最為出色。對于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并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于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后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于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度龂萘x》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边@批評是很中肯的。
《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影響深遠。它是廣大人民認識三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軍事、政治斗爭和整個社會面貌的教科書;它曾為后世農民革命的戰略策略提供了借鑒;幾百年來它為民族戲曲提供了大量題材;為后世文學提供了一種反映復雜歷史生活的體裁。
三、《失街亭》寫作藝術鑒賞(吳功正)
《失街亭》不僅給我們辦事要從實際出發,死搬教條必定失敗的有益啟示,而且在藝術上亦有不少可取之處,可資借鑒。
(一)人物塑造方面
1.以言傳神以行繪人作者沒有用靜止的敘述來交代人物的性格,而是運用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性格,這就是中國傳統的“略貌取神”的筆法。軍中議戰,諸葛亮叮嚀再四;馬、王引兵而去,諸葛亮又作運籌,其神機妙算,謹慎周密于此見之。馬謖狂言不休,貿然處事,其驕傲自大,剛愎自用于此見之。王平據理力爭,苦苦規勸,戰爭爆發后又多方解圍,沖鋒陷陣,其謹慎小心、驍勇頑強于此見之。司馬懿親自巡哨,穩持左券,凡蜀方部署均在掌握之中,相機設計破之,其老謀善算,精明練達于此見之。
2.多方映襯對比鮮明這里有諸葛亮和馬謖的深細與輕狂的對比,有王平和馬謖的謹慎與驕矜的對比。同時,作者又以司馬懿的驚嘆,自愧弗如,映襯出諸葛亮超眾的預謀;以魏延等人的馳援,使蜀方不致敗得過慘,映襯出諸葛亮運思的綿密。人物描寫,處處注意映襯,時時著力對比,就使人物性格格外惹眼,分外鮮明。
(二)情節結構安排方面
1.高屋建瓴作者不是孤立地靜止地描繪一次戰役,他的特點是善于把戰爭形勢和政治形勢,把構成戰爭和造成戰爭勝負的諸方面的因素聯系起來考察,作者目光四射,胸有全局。先是把街亭戰幕拉開前的蜀魏政治和軍事形勢作大筆勾畫,對背景作簡略點染,為此后蜀方國運的江河日下鋪下基石,也使讀者感到即將到來的斬馬謖的情節實乃出之必然。作者的筆觸不滯留在戰爭的一角,而有全面鳥瞰圖的繪畫。這就把具體的特定的街亭小仗與整個戰局貫通起來,更能突出馬謖失街亭的錯誤,使讀者對馬謖的錯誤更為痛恨,無寬宥之意,收到更好的社會效果。
2.自成格局一般地說,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是聯系在一起的。失是空的發端,空是失的延續,斬是失的結局,合為一體,首尾相銜。所以,中國傳統藝術中就有“失空斬”的京戲。但就“失街亭”這一“折子”而言,又自成首尾。點將是情節的啟端,據山扎營是情節的發展,激烈的街亭交鋒,拉鋸式的鏖戰是情節的高潮,退守陽平關是情節的結局。就一個故事來說,又啟束相應,相對獨立,這是我國古典小說的情節結構經驗。完整的情節,有助于展示復雜的歷史生活的全貌和發展過程,有助于集中而又統一地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思想。
3.犬牙交錯“失街亭”的情節相當單純,但作者卻盡可能寫得豐富多彩,把內部和外部的多條矛盾線索網織在一起,多方面予以展開。諸葛亮和馬謖的矛盾是一條線,馬謖和王平的矛盾是一條線,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矛盾是一條線。這些線索相互牽制,烘云托月,牽一發而動全身。它們雖然交錯起落,但都圍繞“街亭”這一中心。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保證,魏方死奪街亭是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一步,街亭就這樣成為扭結主要矛盾線索和其他矛盾副線的焦點,成為情節的樞紐,這又使情節于豐富中見集中。更為精妙的是,在司馬懿傾全軍之力死奪街亭時,“郭淮與曹真商議,恐司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來取街亭,聞知司馬懿、張得了此功,遂引兵徑襲列柳城!边@突然楔入的曹真、司馬懿的矛盾線索,形似節外生枝,但實際上卻把魏方內部微妙而復雜的矛盾關系作了精心的揭示,把剛復職的司馬懿的處境作了輕輕的然而又是深刻的點示。多組矛盾線索的縱橫交織把歷史生活的復雜風貌和情景表現得多彩多姿。
4.曲折有致清代的古典小說評點家毛宗崗曾以杜甫的“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成蒼狗”的詩句來說明《三國演義》情節變幻多姿的特點,稱說這部長篇小說的情節“星移斗轉,雨復云翻”。他在批點《三國演義》中提出這樣的見解:“讀書之樂,不大驚則不大喜;不大疑則不大快;不大急則不大慰……令讀者眼中,如猛電之一去一來,怒濤之一起一落,不意尺幅之內,乃有此變幻也。”羅貫中寫《失街亭》這樣小小的一仗,也是寫得波瀾起伏,不平不直。例如圍繞街亭的爭奪廝殺,作者重彩濃墨,筆姿飛舞,寫得奇矯突兀,聲色俱佳。其間貫穿著蜀方的支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設計和蜀方中計,時升時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層巒疊嶂。馬謖奪荒而逃,張尾隨死追,情節一折,看來馬謖無法生還,令人大驚。中途卻有魏延的及時增援,令人為之一喜。張撥馬便走,看來魏延可復奪街亭,形勢大有轉機,情節因之一起。但“趕到五十余里”,不意突遭魏方重兵埋伏,情節又一折。魏延“左沖右突,不得脫身,折兵大半”,于此千鈞一發之際,王平引兵來援,情節又為之一起。王平、魏延突圍后與高翔合路計議夜襲魏營,又遭埋伏,是情節的一大頓挫,直至列柳城失陷,退守陽平關,情節就徹底頓落下來。一個小小的故事片段,一宕再宕,一步三折,如平沙千里,陡有峭崖撲面,于尺幅之中,盡龍騰虎驤之勢,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選自高中語文《課文分析集》第三冊,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四、街亭
街亭,又名街泉亭,簡稱街亭。地處今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的隴城鄉一帶。西漢時歸屬天水郡街泉縣管轄,相傳街泉縣名是由隴城的一口年代久遠的泉而得名的,因泉在龍山之下,泉水旺盛,冬夏不減,人們稱之為“龍泉”。東漢時街泉縣改稱略陽縣,舊縣名歸并街泉串所接管。據《郡國志》記載:“略陽縣有街泉亭,即故縣。”街亭山高谷深,地勢險要,為歷史上的重要軍事關隘和兵家必爭之地,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右。歷史上群雄角逐,戰事頻繁,在這里曾多次進行過大規模戰爭。三國時期,“馬謖失街亭”就發生在這里。
據《三國志》記載:“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88年)蜀將馬謖與魏將張?戰于街亭!碑敃r諸葛亮為了實現“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親率大軍北伐魏國,攻打祁山。因蜀軍一路軍紀嚴整,士氣高昂,接連得勝。曹魏南安(郡治在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肅省鎮原縣南)三郡叛魏降蜀,一時響震于關中。魏明帝曹?急忙從都城洛陽趕到長安,命大將張?領兵抵御。諸葛亮派參軍馬謖“督諸軍在前,與?戰于街亭”。不料,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命令,又不聽副將王軍的勸阻,自作主張,“依阻南山,不下據城”,不近水,把軍隊扎營在山上。司馬懿得知蜀軍憑高扎營,驅大軍一擁而進,四面圍困,斷絕了下山取水的道路,困蜀軍于山。一場街亭爭奪戰由此展開。魏軍乘勢攻山,馬謖料難固守,持續數日之后便帶乏兵突圍而逃。扎營山下的王平欲領兵相救,適逢張?攔路廝殺,又因勢孤兵寡,只好倉皇而逃,撤退于天水。結果,蜀兵大敗,失了街亭。諸葛亮不得不從天水退回漢中。趙云軍隊在箕谷也吃了敗仗,好在趙云親自斷后,人物損失較輕。街亭一戰,蜀軍主力潰敗,導致了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敗。諸葛亮回到漢中,依照軍法,斬了馬謖,給趙云以降職處分,同時,上疏“請自貶三等”。他還在《勸將士勤攻已缺教》篇中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較變通之道于將來!保阋娊滞ぶ,教訓深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千百年來,山河更易,歷史變遷,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歷史故事廣為人們傳誦。但昔日之街泉亭,泉在亭毀,古街亭遺址實難確定。《后漢書?郡國志》載:“略陽縣有街泉亭,……即故縣”!短藉居钣洝酚涊d:“街泉亭,俗名漢街城,即馬謖敗績處”!掇o源》、《古今地名大辭典》均認為街亭在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境。據《秦安縣志》記:“東北百里曰高妙山,曰丹麻峪、故丹麻驛也。曰斷山,其山當略陽南北之衡,截然中起,不與眾山連屬,其下為連合川,即馬謖覆軍處”。連合川地處隴城、龍山二鎮之間。龍山原名斷山,原屬秦安縣管轄,清乾隆十四年知縣蔣允君嫌其名不祥而改稱龍山,解放后劃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傊,街亭古戰場遺址,依史書記載和地形觀察,應在隴城與龍山之間的地域,但因年代久遠,確址尚待考證。解放后,在隴城鄉西北2公里薛李川處,當地家民發現一張鑄有“蜀”字的弩機,現存于甘肅省博物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6070.html

相關閱讀: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
《窗》學案
《山地回憶》教案
錢教案
《祖國山川頌》導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