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育是國家意志力的體現,它的有效性和重要性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的高低。小編準備了高二上冊文科政治期末試卷,希望你喜歡。
一、選擇題:(1.2*50=60分)
1. 某些發達國家借助跨國公司,通過向世界各國輸出產品、以產品為載體的文化和附加條件的科技手段,在全球推行軟征服,已達到影響或改變其它國家國民價值觀的目的。該材料告訴我們
①文化與經濟、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極化發展充滿了矛盾斗爭
③必須警惕國際交往中文化霸權主義 ④跨國公司促進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為制作紀錄片《中國古建筑》,某攝制組運用現代數碼攝影技術在全國各地拍攝101處古建筑,運用三維動畫技術再現以消失的古建筑,借助現代傳媒介紹中國各個時期的建筑文化。該紀錄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國建筑文化熱。這表明科學技術
①推動了文化資源收集、傳遞、儲存方式改革 ②決定并改變當代建筑文化的性質
③是傳遞建筑文化的根本動力 ④是促進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 中國巨大的發展潛力形成了全球漢語熱現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學院,更讓中國的語言文化在全世界煥發生機。這說明
①文化交流能夠增強文化影響力 ②文化對經濟有積極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國文化遺產的一朵奇葩,有過清明上河圖般的絢麗,孕育出林則徐、嚴復、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響著人們,保護三坊七巷正在進行中。保護文化遺產
A.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
B.根本上在于發掘其經濟價值
C.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
D.實質在于保護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血脈
5. 下列選項能體現右圖漫畫寓意的有
①實現文化創新要避免出現于過去重復的東西
②漠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就失去了文化創新動力
③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傳統文化是我們前進的包袱
④創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6. 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橫渡瓊州海峽來到海南。他們在這方熱土繁衍生息,創造了璀璨的文化;華美絕倫的黎族織錦, 造型獨特的船型屋,用牛角、竹子、椰殼等制作的樂器其中,鉆木取火、低溫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織錦等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可見,黎族文化
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歷史,是黎族人民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
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質受由海南地理環境決定的
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促進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 中國儒家有一套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辦法,概括起來就是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做好這八個字,不但可以處理好人際關系,還可以治理天下。此外,中國百家均有一套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這則材料說明( )
A、文化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 B、文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C、 文化能夠決定人際關系 D、文化決定著一個人的人格的形成
8.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下列體現人于自然和諧思想的語句是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②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③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中庸》)
④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論衡》)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
9. 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燈禮佛習俗融入正月十五傳統節慶活動中,從而形成我國元宵節觀燈習俗。這表明
A.中華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B.西域佛教燃燈禮佛的習俗取代了中國原有的元宵節
C.元宵觀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兼容性D.開放與交流有利于促進文化的發展
10.《感動中國》走過了十年的歷程,通過它,100多位人物和群體的事跡超越了國界、民族和語言。走進人們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這說明,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就要
A.推動中華民族走向振興 B.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C.發揮先進模范的榜樣作用 D.確立新的道德評價體系
11. 穿越劇以穿越的手法演繹歷史,滿足了不少人的欣賞需求,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以穿越的方式解讀歷史也引來了更多的反思,甚至受到批評。這就要求影視作品的 創作要能夠
A.滿足大眾的娛樂化需求 B.提高人民辨別異質文化的能力
C.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D.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12. 一切受人民歡迎、對人民有深刻影響的藝術作品,從本質上說,都必須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領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須在人民的偉大中獲得藝術的偉大?梢姡瑑炐愕奈幕
A.彰顯時代的精神,創造時代未來 B.反映時代的潮流,決定時代的走向
C.源于時代的實踐,引導時代的發展 D.源于時代的智慧,推動時代的前進
13. 當前,文化市場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的同時,也出現了娛樂化低俗化的傾向。針對這種現象,在文化消費時我們應當
①提高辨別不同性質文化的眼力 ②選擇個性新潮的文化價值取向
③發展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審美品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 據報道,在電影下鄉的活動中,海南省電影公司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省級 農村電影院線,至今為止,已在全省2500個行政村放映了數萬場電影,觀影農民近千萬人次。電影下鄉活動有利于
①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共享,是消除城鄉差別的關鍵步驟
②開拓農村電影市場,促進電影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③保障農民的文化權益,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
④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動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 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從文化建設的角度應當
A.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B.倡導和踐行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C.優先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修養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締落后文化
16. 某些旅行社以超低價、零團費、減少旅游點、增加購物點等方式進行服務欺詐。這表明我國思想道德建設應該
①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 ②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
③與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相承接 ④以誠實守信為重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 今天科學技術不僅僅是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還是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整個知識體系,而這個體系的最高概括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錢學森關于哲學與科學關系的論斷的合理性在于
①認為哲學是科學之科學,是最高概括的科學
②主張科學是哲學的知識前提,哲學是科學的最高概括
③強調離開了哲學世界觀的指導,科學研究就不能取得進展
④指出哲學與科學具有一致性,哲學對具體科學研究具有方法論的指導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8.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于它堅持了【高二政治期末試卷】
A.聯系的觀點B.發展的觀點C.實踐的觀點D.矛盾的觀點
19.下列對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辯證的是
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②要命令自然,要必須服從自然
③萬物獨化,物各自生 ④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 我看到蘋果的顏色和形狀、嗅到它的氣味,摸到它的光滑,嘗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對蘋果的認識,所以蘋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覺的相加。這種觀點屬于認識論上的
A.客觀唯心主義 B主觀唯心主義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D.辯證唯物主義
21. 有一種雷人的樓盤文化 挨著泉水溝叫水岸風光;旁邊有小土包叫依山而居;周圍有荒草地叫無限綠意;弄個噴水池叫英倫風情。這種現象反映了
A. 人的主觀隨意性 B. 實踐和認識具有統一性
C. 真理的條件性 D. 思維和存在具有統一性
22. 關于意識起源的正確表述是
A.意識是大腦的機能和屬性 B.意識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
C.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D.意識一旦產生就成為脫離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23. 徐悲鴻偏愛畫馬,聽馬蹄得得,看馬迎風奔馳,他覺得是一種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馬一同馳騁。這表明,作為對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的藝術品
A.受到藝術家生活環境的深刻影響 B.源自于藝術家的技藝和藝術天分
C.離不開藝術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決于藝術家的執著努力和勤奮
24. 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鄭板橋的這句話蘊含的道理是
A.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 B.意識活動具有客觀實在性
C.意識活動具有生動形象性 D.意識活動具有主觀隨意性
25. 民諺南人不夢駝,北人不夢象說明了
A.存在決定意識 B.意識反作用于存在
C.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D.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變化
26.少年安能長少年,海波尚變為桑田。唐代詩人李賀的這一詩句體現了
A.運動是永恒的、絕對的和有條件的 B.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C.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D.運動是靜止的特殊狀態
27.某地利用當地民族特色文化資源,打造旅游業,建立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的創建思路所蘊含的哲學道理有
①從實際出發,發揮本地旅游資源的優勢
②在歷史與現實、經濟與文化的聯系中發掘有利因素
③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發展旅游業的規律、商機和條件
④把握原生態文化凝固不變的特點,發展特色旅游經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 我國地質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自然災害頻發。因此,科學防災減災對經濟社會發展極為重要。這里面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質氣候變化雖然復雜但有一定的內在規律可尋
②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就可以防災減災
③人類應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索并利用規律防災減災
④順從自然是防災減災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29.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下列詩句中與此寓意相近的是.
A.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 B.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北朝王維)
C.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唐賈島) D. 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唐孟浩然)
30.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日益凸現,各國都在尋求應對之策。我國科學家研究了氣候變暖條件下熱量資源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1981年以來,我國一年兩熟、一年三熟糧食作物種植界限明顯北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糧食產量顯著上升。該研究為我國合理調整農作物區域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科學認識
①具有自覺選擇性,能夠透過現象認識本質,變害為利
②具有能動創造性,能夠推測未來,創造理想世界
③能夠揭示事物變化發展規律,指導實踐活動,從而推動事物發展
④基于實踐活動,體現了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07年國家有關部門聯合征集10000個科學難題,涉及各學科尚未解決的基礎理論問題、優先發展問題、前沿熱點問題和學術爭議問題等。征集科學難題有利于加強對科學研究的導向作用,提升我國科學研究的水平;卮31-32題:
31.科學研究是面向未知世界的認識活動,追蹤科學發展現狀以提煉問題依賴于研究者的學術素養與理論興趣。由此可見,在科學認識活動中
①科學問題的形成遵循客觀世界的固有規律
②科學問題的提出與科學發展水平高度相關
③科學問題的選擇反映出研究者的興趣愛好
④科學問題來源于實踐并決定著實踐的水平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2. 科學難題征集活動有利于激發青少年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育青少年科技創新意識,引導他們
①超越已有書本知識,否定科學理論權威 ②拓展自由想象空間,擺脫已有思想觀念
③關注當代科學現狀 ,探尋科學發展的新思路
④培育科學問題意識,發現科學發展的突破點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3.莊子在《呂氏春秋必己》中說:成則毀,大則衰,廉則銼,尊則虧,直則?,合則離,愛則隳,多智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下列選項與題中蘊涵哲理一致的是:
①時過于期,否終則泰 ②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③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④人勇若怯,人智若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34.抗災救難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 危,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這個思想的哲學依據是,人能夠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①認識自然規律,精確預見自然的未來變化
②認識人類行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適當的行動防止不利于人類的結果產生
④采取適當的行動改變自然規律和相關的條件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5.諾貝爾生理學獎獲獎者發現了免疫系統激活的關鍵原理,革命性地改變了人們對人體免疫系統的認識,為傳染病、癌癥等疾病的防治開辟了新道路。這說明
①科學認識能夠創造理想的世界 ②改造世界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③事物的發展取決于認識的深化 ④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6.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往往依賴河流,視河流為主宰命運之神而頂禮膜拜。工業革命后,人類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開發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報復。今天,人們重新認識人與河流的關系,致力于追求人與河流的和諧。由于可見
①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
②實踐具有目的性,認識的最終目的是形成理性認識
③實踐具有歷史性,認識必然打上歷史和時代的烙印
④實踐是有意識的活動,認識是促進實踐發展的動力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7.以前,人們往往認為一切生物的生長都依賴陽光,F在科學發現,在水深超過4000米的可見光不能到達的海底,在高溫、高壓、劇毒、缺氧的環境里,仍然存在 大量海底熱液生物,它們靠海底熱液帶出 的能量進行化合作用合成的有機質而生存。這從一個側面表明
①對真理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循環過程 ②真理是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③客觀事物的復雜性決定了認識的反復性 ④認識只有不斷超越歷史條件才能成為真理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8.從畏懼自然到征服自然,進而認識到要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千百年來人對自然態度的變化告訴我們
①人對自然的認識在曲折中逐步深化 ②人與自然的矛盾有個逐步展開的過程
③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先對立后統一 ④人類終究無法把握無限的自然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39.到十二五末,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失衡的矛盾將更加突出。為此,有關部門提出,應加快研究和推行多種養老模式,以提升社會服務水平,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推進社會進步,材料體現的哲理有
A.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性質 B.矛盾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C.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D.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
40.建設民生工程,既要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服務,又要安排好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還要妥善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由此,我們可以領悟到
①既要著眼民生中的全局性問題,又要解決其中的局部性問題
②推進民生工作建設,有待于社會改革的整體推進
③既關注民生中的普遍問題,又不忘其中的特殊問題
④提升民生工程質量,需要集中力量 解決矛盾的主要方面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1.物聯網通過信息傳感設備將各種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定位、跟蹤、控制和信息的互聯、共享。近年來,物聯網技術發展迅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經濟和社會生活。這進一步佐證了
①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愿望創造事物之間的聯系
②人們能夠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③人為事物的聯系因具有人化的特點而具有主觀性
④聯系具有普遍性,萬事萬物之間的聯系多種多樣
A.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42.有人依據瑪雅太陽歷提出世界末日說?茖W界多年的觀測與研究表明:可能大規模爆發太陽耀斑,會影響地球通訊系統,但不會導致地球文明毀滅。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世界末日說對當代科學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B.世界末日說缺乏科學依據,不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C.世界末日說與太陽耀斑爆發的內在關聯,體現了聯系的普遍性、必然性
D.科學界對太陽耀斑的爆發及其后果的預測,反映了聯系的客觀性、多樣性
43. 低碳生活是指減少能耗,從而降低碳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生活方式。在學校開展低碳生活:我們在行動的主題實踐活動中,同學們可以選擇的做法有
①從小事做起,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重視量的積累
②變廢為寶,注意生活廢物的再利用,促成矛盾雙方的轉化
③保護自然,拒絕穿天然纖維制成的衣物,堅持正確的生態價值取向
④多消耗可再生資源,少消耗不可再生資源,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4.京滬高鐵投資600億元,這將帶動200萬噸鋼材和1200萬噸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萬個就業崗位,同時可以帶動沿線地方的建材、農副產品和日用品的消費等。這表明
①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聯系是主觀的
③事物的聯系是人為的 ④人為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5.在創建衛生城市活動中,某小區居民全民參與共建文明小區。居民舉止與社區文明的關系體現的哲學原理是
A.部分影響整體 B.部分依賴整體
C.部分與整體相互轉化 D.部分與整體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46.近百年來,人類關于儲存介質的發明,經歷了從錄音帶到軟盤、光盤、U盤等的過程。隨著科技進步,存諸能力更強的介質還將不斷出現。這說明
A.事物總處在漸進和不顯著的變化中 B.事物發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統內部結構促進事物發展
47.每年3月28日20時30分到21時30分,全球24個時區的2000余座城鎮以熄燈一小時的方式接力參加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的旨在節能減排保護人類地球家園的地球一小時活動,人們通過地球一小時等活動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是因為
①環境的人為惡化有一個從逐漸量變到根本質變的演變過程
②環境的人為惡化是一個不可逆的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
③環境的改變是人類不斷征服自然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④環境的改變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8.崇尚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這一觀念發端于我國古老的典籍《易經》!兑捉洝氛J為,陰陽和諧是宇宙運動變化的基礎,陰陽變易,整體和諧,化生萬物。這 體現了
A.事物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無條件的 B.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是不可分割的
C.事物的變化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
D.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了事物的變化發展
49.孔子對不問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上述問答表明
①孝的內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現大體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體現個性 ④孝的方式應因人而異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0.古有一父,為解決家中鼠患,買了一只貓,貓抓老鼠的同時,卻也偷吃雞,其子甚怨。父道:寧無雞也不能無貓,因無雞不會挨凍受餓,而無貓,則會挨凍受餓。遂其子不再怨。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在處理和解決問題時要注意
A.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B.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C.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競爭性
二、問答題:(40分)
51.有一本被譽為思考致富的巔峰之作,人生勵志的豐碩成果的暢銷書,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
請用辯證唯物論的相關 知識辨析 只要敢想你就行這一命題。(12分)
52.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截至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達到2.5億,占網民總數的48.7%,政府部門通過認證的新浪微博覆蓋了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和公共討論中,充分展現其及時傳播信息、快捷發布言論和反饋輿情的功能。對此有網民認為: 微博是健康的現代溝通渠道。
(1)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有關原理說明微博發展如此迅速的原因;(8分)
(2)用唯物辯證法的有關原理評析材料中網民的觀點;(8分)
(3)請用《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說明微博的力量。(12分)
高二年級文科班政治期末考試評分標準
二、非選擇題:(40分)
51.請用所學的哲學知識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這一命題。(12分)
①該命題強調敢想,即發揮主觀能動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發揮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是我們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②但辯證唯物主義要求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從實際出發,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按客觀規律辦事,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不能只憑主觀愿望蠻干。③該命題片面強調主觀能動性發揮,犯了唯心主義的錯誤。
(3)請用《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說明微博的力量;(12分)
①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傳播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簡潔、快速的強大功能, ②微博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和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③隨著網絡覆蓋面的不斷擴大,微博已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對人們的聯系、交往方式,實踐、認識活動,思維方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④微博正在以其自身的優勢挑戰著人們對傳統媒體的認識。
高二上冊文科政治期末試卷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813761.html
相關閱讀:雅安中學高二政治期中試題
江西省景德鎮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質量檢測政治試題
江西省撫州一中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月考 政治
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第一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階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3-2014學年高二3月月考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