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
道是何物?《易經》說"一陰一陽謂之道", 意思是:陰陽的交合是宇宙萬物變化的起點。另一說法,道即要從頭開始行走。那么高中歷史教學的起點在哪兒?頭在哪兒呢?
常講的無間道(無間地獄)也為"阿鼻地獄",是佛經故事中八大地獄中最苦的一個,也是民間所謂十八層地獄中最抄底的那一層。凡被打入無間地獄(無間道)的,永無解脫希望,要經受五種無間。第一"時無間",無時無刻不受罪。第二"空無間",從頭到腳都受罪。第三"罪器無間",各式各樣刑具無所不用。第四"平等無間",用刑不論男女均無照顧。第五"生死無間",重復死去無數回還得繼續用刑。經過如此這等歷練,才能真正浴火重生,鳳凰涅?。我想,歷史教師要達到歷史教學的至高境界,同樣也要經過此等的歷練與涅?。
許多歷史教師精彩課堂背后無疑是浸潤了他們的辛勤努力,真有如經受地獄中的五種無間一樣,這是一種怎么的苦啊,但他們的一番寒徹骨給了我們陣陣撲鼻的香味。如歷史語言精練動人,教學設計精巧,環節過渡自然、史料新型豐富。有老師在高中歷史必修一人教版《解放戰爭》這一課講解中,分成了如下四幕。第一幕:山雨欲來風滿樓——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第二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戰略防御;第三幕: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略反攻、戰略決戰;第四幕:將革命進行到底——北平談判、渡江戰役。還有老師在《抗日戰爭》這一課講解中分成了三個篇章:第一篇章 野蠻侵略,血債累累;第二篇章 眾志成城,合作抗日;第三篇章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整個設計循序漸進,層層深入,花了一番心思。他們的高超的教學技藝及表現讓筆者突然明白高中歷史教學的起點就在我們自身,歷史教師首先必須要有深厚的專業功底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水平,要不斷錘煉和提高自己的教學基本功。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是自然水,而自然水來自于教師平時多讀書、多研討、多反思、多學習。雖然我們倡導學生主體,但教師的主導是無法代替的,新課程背景下對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要求是更高了,需要我們的精講、巧講。
二、門道
所謂門道就是方法、途徑的意思。說白了也就是不同的年級,不同的課型教師應該怎么教,學生怎么學的問題。
歷史學科的教學門道,首先應該體現一個學校的校本教學方法或特色。如筆者所在市區某校的"目標教學策略"分成了"揭示目標、指導自學、自主學習、當堂檢測、點撥啟發"五個步驟。而課堂教學上歷史教師通過"少教多學"還學生自主時間,通過"當堂達成"讓課堂靈動高效。這樣,真正實現了課堂教學的"五個"轉變,即教學理念上:教師變"講"為"導";教學手段上:變單一的"師生互動"為多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方式上:變"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究";學生參與上:變"部分參與"為"全員參與";教學效率上:變"課后暴露問題"為"課上暴露問題"。
其次,我們要把握歷史學科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原則。如在高一年級的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師生互動為主,通過講述法(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學習的歷史史實更加具有生動性)、問題探究法(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在學生自主的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理解知識點)、討論法(針對本節課程的難點提出問題,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從而加深對本節難點的理解)進行教學。在課堂中通過學生的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與生成性。另外,我們要重視"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與運用,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生動而恰當的史料進行研習,來培養學生歷史學科多種思維能力。如獲取、解讀和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較和綜合歸納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三、味道
所謂味道即滋味、情味和意味。飯菜沒有了味道,吃飯就不香了。課堂沒有了味道,學生也就敬而遠之,也就談不上教學效率的提高了。而今天的展示課卻給了我們很多的味道,讓我們大飽眼福,大為贊嘆,感悟了歷史,升華了情感。
歷史的滋味也就是課堂要有濃濃的歷史味。如歷史教學中如果呈現過去的影像、圖片和原始史料就會讓學生和聽課者如見其人,如聞其事,身臨其境,深受感染。如在必修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教學中,如果采取幾組有說服力的對比數據,就會讓我們感受到敵強我弱,敵人的兇殘,感受歷史的厚重和深刻。
歷史的情味就是課堂要充滿情趣,能夠激發學生學史興趣,從而達到"史趣活來"的效果。歷史教學缺失了情,便丟掉了感染力;教學缺少了趣,便沒有了吸引力。歷史教師在講課中應該把個人的情感、生命體驗與歷史生命交相融合,讓教學語言的飽滿深情,抑揚頓挫,穿透人心、撞擊心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三趣:導入新課引發興趣、教學過程保持興趣、鞏固練習提高興趣。歷史素材的選取具有趣味性、教育性,所選材料均是歷史上蕓蕓眾生中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命活動記錄,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導學生正確判斷真善美、假丑惡。
歷史的意味就是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感悟歷史,以史為鑒,深受啟發。教師在課堂上意味深長的講解,會讓學生覺得意猶未盡。如《抗日戰爭》第三篇章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可以聯系社會現實設置兩道探究題:①導致中國民眾普遍反日情緒高漲的歷史和現實原因是什么?②你如何看待材料中部分國人的所謂"愛國"行為?學生會在對日本的野蠻侵華深惡痛疾的基礎上,理性地感到處理今日的中日關系的重任和責任,從而明白要正確對待排日情緒,大力倡導理性愛國。
高中歷史教學可探討的話題很多,如我們要注重歷史與知識、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要注重貼近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探尋有利于學生融會貫通知識的最近發展區;注重貼近學生身邊的歷史,探尋有利于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懷教育的最近發展區;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探尋有利于學生感悟歷史的生命意義的最近發展區。但把握歷史教學的道、門道和味道,才能真正走過歷史教學的三"道"門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1335991.html
相關閱讀:十一國慶節期間 高三如何進行高效學習
2014年高考政治復習指導:企業
高三地理抓住四大點得高分
提高高考數學成績的三大學習方法
高三學生家長 請減少不必要的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