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是整個高三的轉折點,寒假對高三學生而言,是難得休閑放松休息的時候,但是也是為高考做最后準備的開端。
我們告訴學生和家長們,不必憋著勁去學習,學校留下的作業已經夠多了,我們只需要利用這些題和之前的~期末試卷,就能夠很好的合理利用時間,既能夠留下玩耍的時間,又能夠確保備考效果。
但是我們要怎么樣合理利用寒假時間呢?寒假期間要做到以下幾件事,就能確保第二學期進一步有所提升。
首先,以高考的角度看待問題。
大多數學生對高考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問他高考考的是什么,往往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知道考的是全部的知識點(不信問問自己),這里要告訴大家,確實是考知識點,但是如何考察的呢?高考各科基本上嚴格按照高考大綱要求,題目以3:5:2(基礎、中等、拔高)劃分比例,即80%屬于大眾化考生都會的,只有 20%的分數是拔高題。那么為什么同學們做題時往往體現不出這個比例呢?
第一是試題的設置問題。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在命題上,很多基礎分、中等難度的分數,往往要“轉”一下才能弄清題意,這個過程導致學生容易丟分,一般高考命題存在以下體現“命題組專家”的手法:1、概念混淆,導致誤導學生走彎路;2、知識搬家,將知識點換一種方式考察;3、隱含知識點,如需要作一步推導、輔助線等;4、知識再生,用陌生的概念來考察知識點,也就是好像不相關的話,但是卻指出了知識點是什么;5、多個知識點綜合,其實只考察其中的一個或兩個,其他的知識點是干擾用,試題表面一目了然,卻容易出錯。
第二是試題的分布問題。基礎分、中等難度的分數并不是按照試卷的順序出的,有可能將基礎及中難部分放在難題的第一步、第二步,或者放在試卷的后半部分,尤其是文理綜合卷,造成學生不敢下手或者沒有時間下手導致丟分。
同學們大量做題,卻很少關注題目是怎么出的,因此寒假期間在做題時,多關注一下題目的考法,具體要怎么樣才能形成我們所要的求解答案,也就是挖掘題型之間的共性,拿到題目后弄清題目的目的、缺失的條件,我們要用什么樣的方式、什么知識點給缺失的條件補齊,這就是解題過程,本著帶有思考和挖掘的方式做題,才能有所收獲。
其次,對上學期做一個總結。
拿出試卷和本子,將薄弱的環節記下,將不會的題記下,將考試不會,但是平時會的題目所涉及的知識點記下,然后就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穩住會的題型,重點拿下平時會,考試不會的題,將不會的題型押后,首先拿到應得的分數,豎立起信心。
對學習方法也要做個總結,經過一學期的洗練,那塊我學的方法不對?那塊我學的對了?及時做一個調整。尤其是要以考試的角度去看待以往學習的過程,結合試卷,本著這個知識點能夠考出什么?要考的時候該會如何出題?再拿出作業上的試題,看看是否有新的體會,這能幫助學生在備考過程中以分數為目的做一個轉型。
[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207392.html
相關閱讀:十一國慶節期間 高三如何進行高效學習
提高高考數學成績的三大學習方法
高三地理抓住四大點得高分
2014年高考政治復習指導:企業
高三學生家長 請減少不必要的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