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過關檢測題(含答案)
一、基礎檢測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對的一組是()
A.秦軍汜(sì)南夜縋(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闕(jué)秦許君焦瑕(xiá)
C.秦伯說(yuè)杞(qǐ)子、逢孫、楊孫戍(sù)之
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與(yǔ),不知(zhì)
2、下列句子,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若:假如)以亂易整,不武(替代)
B、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損害)
C.共其乏困(供:供給)朝濟而夕設版焉(濟:渡河)
D.夫晉,何厭之有(厭:厭煩)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3、下列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C.舍鄭以為東道主D.敢以煩執事
4、下列句子中,與“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的“以為”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①吳廣以為然②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③滿坐賓客無不伸頸,……以為妙絕
④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⑤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A.①③B.②④C.③⑤ D.②⑤
5、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晉軍函陵,秦軍?南B.秦伯說,與鄭人盟
C.失其所與,不知D.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項是()
A、以其無禮。B、以亂易正,不武。
C、敢以煩執事。D、越國以鄙遠。
7、下面對各句句式特點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倒裝句中的介賓結構后置)
B、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C、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
D、以亂易正,不武。(被動句)
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若不闕秦,將焉取之B.越國以鄙遠
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D.既東封鄭
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A、公從之。B、燭之武退秦師。
C、夫晉,何厭之有。D、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稱代詞的一項是()
A.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B.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難也D.失其所與,不知
11.文學常識填空
A.《燭之武退秦師》選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敘事詳細的____________(體裁)史書,相傳為_________末年_____國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記載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傳》是解釋《春秋》這部史書的,與《》《》并稱為“春秋三傳”。
[答案]1.C(A項“汜”讀“fàn”,B項“共”讀“gōng”,D項“逢”讀“páng”。)2.D(厭:滿足;微:如果沒有,如果不是)3.B4.D5.A(B項的“說”,通“悅”;C項的“知”,通“智”;D項的“共”,通“供”。)6.D(A、B、C項均用作介詞,D項用作連詞,表承接。)7.D(否定判斷句)8.B(B項為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其余的均為使動用法。A項為“使……削減”;C項為“使……滅亡”;D項為“使……成為疆界”。)9.D(D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項代詞,指佚之狐的建議;B項介于姓和名之間的助詞;C項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10.C11.A《左傳》《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編年體春秋魯左丘明春秋B《公羊傳》《?梁傳》
二、思維圖譜
課內閱讀演練??在閱讀中訓練你的思維
12、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晉軍函陵,秦軍?南(軍:軍隊)
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出門所帶的包裹)
C、朝濟而夕設版焉(版:筑土墻用的夾板)D、秦伯說,與鄭人盟(盟:盟誓)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①越國以鄙遠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B、①鄭既知亡矣②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C、①且貳于楚也②且君嘗為晉君矣
D、①無能為也已②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14、下列對原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佚之狐的話“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反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
C、秦晉圍鄭的原因有二:一是鄭“無禮于晉”,二是鄭“貳于楚”。
D、本文除去主體說辭部分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之外,首尾幾個自然段的敘事,盡管文字簡潔,情節的推進變化卻是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15、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而后“夜縋而出,見秦伯”,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16、試比較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的異同。
17、用自己的話給下列人物寫一句話的評說。(可多角度、有創意地評論)
(1)燭之武:
(2)佚之狐:
18、翻譯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譯文:
(2)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譯文:
(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譯文:
[答案]12.D,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項代詞,指佚之狐的建議;B項介于姓和名之間的助詞;C項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13.C(A項名詞用作動詞,駐軍;B項是“出使的人”;D項是“結盟”。)/14.A(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不是“反面”)
15.一是交代了燭之武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難時刻,能夠接受規諫,勇于自責。三是贊頌燭之武深明大義,不計個人得失,以解國難為重的愛國精神。/16.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異:鄭伯:直截了當燭之武:迂回曲折
17.示例:(1)大義:不計個人得失,以解國難為重;大勇:只身赴敵營,說服秦伯退兵;大智: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2)佚之狐力薦燭之武,可謂慧眼識英雄。
18、(1)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做邊邑,你知道那是很難的。(2)失掉自己的同盟國,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編,是不符合用武的準則的。(3)(晉國)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擴張它西邊的邊界。
三、多維視角
閱讀《宮之奇諫假道》,完成19?23題。
宮之奇諫假道
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睂υ唬骸俺悸勚砩穹侨藢嵱H,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衷唬骸蝠⒎擒埃鞯挛┸��!衷唬骸癫灰孜铮┑�?物�!缡�,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冬,晉滅虢。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選自《左傳僖公五年》有刪節)
19、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假:借)B.大伯不從,是以不嗣。(從:跟隨)
C.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濃郁的香氣)
D.虞不臘矣。(臘:歲終祭祀,這里指舉行臘祭)
2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是寡人之過也②將虢是滅,何愛于虞
B.①以其無禮于晉②宮之奇以其族行
C.①桓莊之族何罪②虢,虞之表也
D.①師還,館于虞②且虞能親于桓、莊乎
21、下列對原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虞公認為:“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宮之奇通過分析虞、虢、晉之間的關系,反駁了虞公的這種錯誤觀點。
B.文章開頭用“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來點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著便通過人物的對話來揭示主題。
C.具有遠見卓識的虞國大夫宮之奇,有力地駁斥了虞公對宗族關系和神權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聽,最終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場。
D.宮之奇認為應該實行德政,力諫虞公,這反映了當時國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2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
②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23、左傳中哪兩句名言出自這個典故?虞公為什么會滅國?這則故事對你有何啟示?
[答案]19.B(應為“聽從”)20.C(A項①指示代詞,這;②復指提前的賓語“虢”。B項①介詞,因為;②介詞,表率領。D項①介詞,在;②介詞,對,對于。)21.D(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22.①虢國是虞國的外圍(屏障),虢國滅亡,虞國一定跟隨它滅亡。②于是就乘其不備進攻虞國,滅掉了它,捉住了虞公。2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附參考譯文:晉獻公又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宮之奇勸戒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外圍(屏障),虢國滅亡,虞國一定跟隨它滅亡。晉國是不可以招惹的,盜寇是不可親近玩耍的。一次借路已經是過分,豈能有第二次呢?諺語所說的‘唇齒相依,唇亡齒寒’,說的大概就是虞、虢兩國的這種關系吧�!�
虞公說,“晉國是我的同族,那能害我啊?”宮之奇回答說:“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沒有依從他,所以沒有繼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做過周文王的執政大臣,功勛記載在的史冊里,就收藏在周朝王室里面。晉國一心要滅掉虢國,對虞國還有什么愛?況且虞國同晉國的關系能比桓叔、莊伯更親嗎?即使晉國愛虞國的話,可桓叔、莊伯兩族有什么罪?卻把他們作為殺戮的對象,不就是因為他們威逼到晉侯自己權位嗎?至親以尊寵相威逼,尚且殺害他們,何況是國家呢?”
虞公說,“我祭祀神靈的物品豐盛潔凈,神一定會保佑我�!睂m之奇回答說:“我聽說過,鬼神不是親善個人的,只有有德的人才親近。所以《周書》上說,‘上天沒有親近的人,只輔助有德行的人�!终f:‘祭祀的谷物沒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终f:‘百姓不能改換祭物,只有美德是最好的物品�!@樣看來,沒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來享用祭物了。神所依據的,就只在于德行了。如果晉國侵占了虞國,卻以光明的德行作為芳香的祭品奉獻神靈,神難道會將它們吐出來嗎?”
虞公不聽,答應了晉國使者(借道)。宮之奇帶領他的家族出走,說:“虞國過不了年終大祭了,就在這一次假道之行(侵占虞國),晉國不需要再出兵了�!�
這年冬天,晉國滅掉了虢國。軍隊回來,住在虞國的館舍,就乘其不備進攻虞國,滅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1135606.html
相關閱讀:高一語文競賽試卷
2019學年高一寒假語文語言文字運用復習題及答案
江西省樂安一中2015-2016學年高一10月月考語文試題
山東省濟南一中2013-2014學年高一3月月考 語文試題
江西省吉安市白鷺洲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二次月考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