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作為高一學生的你,一定很想在高一地理期末考試當中取得好成績,此時一定要對高一地理進行針對性的復習。下面是逍遙右腦整理的高一地理新期末試題及答案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每個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70題每題1分)
下是某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隨時間變化示意。讀完成1~2題。
1.關于該國人口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②到③期間,人口總數不斷增加 B.①時期人口出生率
C.④時期人口變化幅度最小,人口總數穩定 D.③與⑤時期相比,人口總數一定相等
2.目前人口增長特點與②時期相符合的國家是
A.韓國 B.澳大利亞 C.美國 D.尼日利亞
讀“近三十年來我國某省四個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齡構成示意”,回答3~4題。
3.在四個年份中,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當某地區≥60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10%時,則可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該省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間在
A.①以后,②之前 B.②以后,③之前C.③以后,④之前 D.④以后,①之前
“PPE怪圈”是指貧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環境(Environment)之間形成的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如1。讀完成5~6題。
5.在2 a、b、c、d四點代表的人口增長狀況中,最有可能產生“PPE怪圈”的是
A.a B.b C.c D.d
6.下列國家中目前基本不存在“PPE怪圈”的是
A.中國 B.加拿大 C.印度 D.巴西
右是我國某年人口年齡構成比重,讀回答7~8題。
7.中“*”表示我國人口年齡構成狀況,其中0~14歲人口的比重約是
A.93% B.23% C.13% D.60%
8.與10年前相比,我國人口中0~14歲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總人口仍增加了近1.3億。因此,我國在這一時期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務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動 B.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齡化加速勢頭D.適度提高少年兒童人口比重
下是我國東南沿海某城市的功能區分布示意。甲、乙、丙、丁是四種不同的功能區,且該城市是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形成的。讀,完成第9題。
9.中表示居住區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下為“某城市用地功能區規劃示意”。讀,回答10~11題。
10.若從環境因素考慮,城市各功能區用地規劃合理。該地區最可能
A.屬熱帶雨林氣候 B.地勢起伏小
C.河流自南向北流 D.盛行東北風
11.該城市功能區與其形成的主導因素對應正確的是
A.甲—行政因素 B.乙—歷史因素
C.丙—社會因素 D.丁—經濟因素
某城市東西相距25千米,甲、乙、丙、丁表示該城市不同的區域。下為該城市沿東西方向人口密度與土地價格分布曲線。讀,完成第12~13題。
12.該城市中心商務區可能位于
A.甲區 B.乙區 C.丙區 D.丁區
13.若甲、乙、丙、丁為四個功能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區人口密度小,工業區位條件最差 B.乙區土地價格高,以倉儲和綠地為主
C.丙區以住宅用地為主,人口密度大 D.丁區基礎設施完善,土地價格低
讀某國家人口分布示意,完成第14~15題。
14.與此人口分布狀況比較符合的國家是
A.阿根廷 B.印度 C.英國 D.埃塞俄比亞
15.形成上述國家這種人口分布狀況的根本原因是
A.受國家政策的影響 B.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C.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對農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
D.城市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下面是我國城市(單位:個)空間分布模式,讀回答16~17題。
16.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城市主要集中在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區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區
C.20°N~40°N和110°E~120°E的地區D.20°N~40°N和105°E~125°E的地區
17.導致中P處城市呈帶狀分布的主導因素是
A.熱量、交通 B.土壤、礦產 C.地形、礦產 D.河流、交通
高鐵客運站不僅是城市對外交通的樞紐,更是城市發展的新引擎,對城市產業活動有較強的集聚性。讀我國某城市高鐵站位置示意,回答18~19題。
18.在高鐵站核心區域最適宜布局的產業活動是
A.工業 B.園藝
C.物流 D.商務
19.高鐵站將會導致該城市出現
A.郊區城市化 B.城市空心化
C.逆城市化 D.過度城市化
讀下,完成第20~22題。
甲
乙
20.甲中①~⑥不同工廠之間的關聯屬于
A.生產協作聯系 B.空間聯系 C.信息聯系 D.技術聯系
21.乙表示
A.各元件廠集中分布于同一國家 B.各元件廠分布于不同國家
C.工業的信息聯系 D.工業的集聚現象
22.乙所示工廠元件生產的全球化,最終目的是
A.尋找區位 B.降低成本 C.減輕污染 D.促進全球經濟發展
青藏高原位于一種特殊的高原氣候區,但利用大棚技術使得拉薩的瓜果蔬菜供應充足。據此,回答23~24題。
23.拉薩利用大棚技術種植瓜果蔬菜,主要是改善當地的
A.光照條件 B.熱量條件 C.水分條件 D.土壤條件
24.拉薩原來不產西瓜,引種后發現,直接“鋪”在地上的西瓜生長不好,只有將西瓜藤架空,西瓜“掛”后才能結果。西瓜“掛”著的原因是
A.可以減少葉子對西瓜的遮掩,增強光照,促進光合作用
B.可以充分利用立體空間,節省土地、節省大棚面積,減少農業投入
C.土壤的濕度不夠、干燥,直接“擱”在地上,容易使瓜的水分蒸發
D.大棚內的地面溫度比空氣溫度低,不利于西瓜的發育成熟
3中陰影區域為鐵觀音茶產地,讀回答25-26題。
3
25.鐵觀音產地適宜種植茶樹的自然條件是
A.海拔較低,熱量充足 B雨水充沛,云霧較多 C. 晝夜溫差小 D.日照時間長
26.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發現,E地比F地更適于鐵觀音的種植,主要原因是E地比F地
A.坡度陡 B.緯度高 C.勞動力多 D.更加適合商業化生產
讀“某區域地”(1)及“某國家首都內羅畢的氣候特征”(2),完成27~28題。
27.內羅畢周圍地區適宜種植園藝作物,傳統園藝作物以茶葉和咖啡為主。其有利的自然條件是
A.地處平原,地形平坦廣闊,土壤深厚肥沃B.地處低緯,地勢較高,氣候全年溫暖,年溫差小
C.河流眾多,流量穩定,灌溉水源充足D.地處低緯,全年受赤道低壓控制,全年高溫多雨
28.20世紀90年代以來,該國園藝作物以花卉為主,并大量出口到歐美市場,其有利的社會經濟條件是
A.東臨印度洋,海洋運輸便利,便于花卉銷售到國外市場
B.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國內花卉市場需求量大
C.花卉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技術水平高
D.該國為發展中國家,土地、勞動力成本低,政策支持
讀“蘋果種植的緯度分布示意”,回答29~30題
29. 蘋果特殊產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 B.地形 C.技術 D.勞動力
30. 黃土高原與山東半島蘋果產區都位于“主要產地”,是我國蘋果的主要產區,二者相比,黃土高原蘋果產區具有的優勢是
、傧募練鉁馗、降水多、跉鉁厝蛰^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積累、弁寥婪饰,土質疏松、軇趧恿Τ杀据^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為某地土地利用和農業產值構成,讀完成31~32題。
31.該區域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A.大牧場放牧業 B.種植園農業 C.混合農業 D.商品谷物農業
32.這種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是
A.勞動投入多,科技含量低 B.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C.生產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 D.生產靈活性差,市場適應性弱
葡萄避雨栽培,是在葡萄的生長季節,在葡萄頂上搭架覆蓋塑料薄膜,下雨時使水順膜流下再排出園外。該技術是以防止和減輕葡萄病害發生,提高葡萄品質和生產效益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栽培技術。據此回答33~34題。
33.下列省區種植葡萄,可能采取這種技術的是
A.福建 B.拉薩 C.遼寧 D.x疆
34.葡萄避雨栽培技術的優勢有
、俳档驮耘鄨@中土壤水分和空氣濕度 ②提高栽培園中的氣溫,為葡萄生長提供更多的能量、鄄焕诓【敝,從而減少噴藥次數和用藥量、芨淖児庹諚l件和晝夜溫差,有利于糖分的積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下為“我國東南沿海某城鎮周圍農業分布示意”,該城鎮周圍分布有種植業、花卉業、乳畜業和林果業。讀完成35~36題。
35.有關中a、b、c、d四地農業的敘述,正確的是
A.a地種植青稞 B.b地種植花卉 C.c地飼養水牛 D.d地發展林果
36.中a地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形成的主要社會經濟條件是
A.商品谷物農業 地廣人稀 B.大牧場放牧業 雨熱同期
C.乳畜業 市場廣闊 D.季風水田農業 勞動力豐富
某種農作物生長期約為2個月,前半期最適宜溫度為15~18°C,后半期最適宜溫度為12~14°C。據此并結合下回答37~39題。
37.為爭占“5.1節假日市場”甲地種植該作物需要采取的技術措施是全過程
A.溫度控制 B.地膜增溫 C.黑網降溫 D.人工增雨
38.該作物在乙地的種植期是
A.3~4月 B.5~6月 C.8~9月 D.10~11月
39.在自然狀態下,乙地種植該作物比甲地
A.地勢平坦 B.水源豐富 C.土壤肥沃 D.病蟲害少
下表是“四個不同地區農業生產比較表”。據此40~41題。
甲 乙 丙 丁
年降水量(mm) 622 1658 280 720
人口密度(人/km2) 26 620 10 170
機械化水平(相對值) 97 42 83 87
農產品商品率(%) 95 35 86 82
家庭(或農場)經營土地(公頃) 240 0.7 600 20
單位面積收益(元/公頃) 3500 6000 1500 8000
40.甲-丁對應的農業地域類型可能性的是
A.混合農業、季風水田農業、大牧場放牧業、商品谷物農業
B.乳畜業、大牧場放牧業、商品谷物農業、混合農業
C.季風水田農業、乳畜業、混合農業、大牧場放牧業
D.商品谷物農業、季風水田農業、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
41.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是
A.保護生態環境 B.合理利用土地 C.獲取利潤 D.合理安排勞動力
某同學計劃在院子中種植花卉。他對院子的通風、光線、空間等情況進行了測量,經處理后繪制成1。讀完成42~43題。
42.院子中同時滿足通風、明亮、空間充足的地點有
A.1處 B.2處 C.3處 D.4處
43.若種植蘭花(喜陰),則最適宜布置在2中的
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
下中的數字代表不同工業部門。讀,完成第44~45題。
44.中數字①代表的工業部門屬于
A.原料指向型 B.市場指向型
C.技術指向型 D.勞動力指向型
45.下列符合工業部門④特點的工廠是
A.制糖廠 B.紡織廠
C.家具廠 D.鋼鐵廠
下表是某產業建廠的幾個預選地點與成本分析表,據此完成第46~47題。
工廠地點 成本分析
集貨費 加工費 工資
甲 3 5 12
乙 4 5 9
丙 8 5 7
丁 5 5 14
46.從經濟效益看,該廠建在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7.如果該公司在丙地建廠,適宜發展的工業部門有
①電視機裝配廠、谲浖_發公司、塾猩饘僖睙拸S
④移動通信器材廠、萜胀ㄍ婢邚S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⑤
“世界手套看中國,中國手套看嘉祥”這是手套業內人士津津樂道的一句流行語。“中國手套名城”山東嘉祥縣形成了防寒、滑雪、打獵、射擊等四大系列上百種手套產品的加工區,加工的手套95%銷往國外市場。下示意嘉祥手套產業協作關系,讀完成48~49題。
48.數百家手套生產加工及配套企業,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重點鄉鎮為依托,向全縣多數鄉村輻射傳導的發展格局,大量手套企業集聚有利于
A.共同利用基礎設施,加強交流協作B.增強集聚優勢,實現產業升級
C.降低工人工資,增加利潤D.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批發價格
49.嘉祥手套產業的協作關系對當地的影響是
A.削弱同類企業間的競爭 B.提高區域競爭力 C.限制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D.降低專業化程度
讀我國某區域,回答50~51題。
50.M地區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紡織工業轉移的優勢區位條件是
A.勞動力素質高 B.優質棉產區,原料豐富
C.經濟發達,市場需求量大D.河流眾多,用水充足
51.某大型紡織集團在該地區建立“農場—軋花廠—紗線廠”產業鏈,其主要原因是
A.可形成集聚效應,降低生產成本
B.土地資源豐富,利于擴大生產規模
C.優惠政策多,基礎設施完善
D.產業基礎雄厚,人才技術優勢突出
高純硫酸錳是鋰電池的重要原材料。廣東省郁南縣是全國縣級的干電池生產基地。近年來,該縣承接了珠三角地區的建材、精細化工等產業,逐步形成產業集群。下為該縣區域示意。讀完成52~53題。
52.郁南縣是全國縣級的干電池生產基地,主要優勢在于
A.消費市場廣闊 B.水資源豐富
C.礦產資源豐富 D.科學技術水平先進
53.該地承接珠江三角洲產業轉移的主要條件為
①環境質量好 ②能源資源豐富 ③勞動力充足 ④土地成本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很多,不同工業部門具有不同的區位指向。據此完成54~55題。
54.區位宜接近原料產地的是
A.水產品加工廠、羊毛加工廠、水果罐頭廠B.服裝加工廠、羊毛加工廠、水果罐頭廠
C.造船廠、飛機制造廠、電子裝配廠 D.鋼鐵廠、高級時裝加工廠、家具廠
55.啤酒廠、家具廠、面包加工廠的區位屬于
A.原料指向型 B.技術指向型 C.勞動力指向型 D.市場指向型
某地政府擬開辦一家工廠,選定的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比較如下所示。讀完56~57題。
56.按主導因素劃分,該類工廠代表的工業類型是
A.市場指向型 B.勞動力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 D.動力指向型
57.從成本構成看,該工廠應選在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下示意我國某企業集團型生態產業園區的生產聯系。據此完成58~59題。
58.影響該生態產業園區核心企業布局的主導因素是
A.能源 B.技術
C.原料 D.市場
59.該生態產業園區中
A.企業的集聚避免了市場的競爭
B.技術協作帶來了企業間的集聚
C.企業彼此間形成了生產工序上的聯系D.物質的循環利用形成了產業和第二產業的聯系
假設每生產1噸鋼要消耗1.5噸煤炭和2噸鐵礦石,每噸煤炭、鐵礦石和鋼材的運費相同,乙地為鋼鐵消費市場,中數值表示兩地距離(單位:千米)。讀回答60~61題。
60.只考慮運輸費用,鋼鐵廠最適合建在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1.上題布局的鋼鐵廠屬
A.市場指向型 B.原料指向型
C.技術指向型 D.能源指向型
62.在古代,我國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馬。下列關于我國古代聚落分布與形態的敘述,正確的是
A.北方聚落多沿陸路干道呈帶狀分布 B.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呈團塊狀分布
C.北方聚落往往在陸路干道附近形成 D.北方沒有沿河設置的城市
下為“高速鐵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時間距離(單位h為小時)變化”示意,讀完成第63題。
63.高鐵建設對城市發展的主要影響表現在
A.城市間的距離縮短 B.城市內部時間距離縮短
C.城市服務范圍擴大 D.城市內部交通更加擁堵
讀世界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示意,完成第64~65題。
64.中沒有顯示的環境問題是
A.生物多樣性減少
B.土地退化
C.自然資源衰竭
D.大氣污染
65.下列環境問題不是由中顯示的問題引起的是
A.沙塵暴
B.水土流失
C.全球氣候變暖
D.臭氧層破壞
66.關于環境問題產生原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A.是人們開發利用資源和環境產生的
B.是人們在生存過程中排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產生的
C.是人們對資源和環境的開發超過了環境的承載力,造成環境的破壞和退化
D.是由于人們對資源和環境的過度開發,形成的只危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所有問題
報告指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報告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的表述,將生態文明擺在了事關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以及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新高度,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地位。據此回答67~68題。
67.“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礎是
A.經濟可持續發展 B.社會可持續發展 C.生態可持續發展 D.文化可持續發展
68.人類活動對生態文明建設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下列行為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是
A.在丘陵、山區實施退耕還林B.我國北方缺水地區擴大地下水開采
C.毀林開荒、圍湖造田 D.全面關停污染性的工業
2018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可向北方輸送95億立方米的水量,相當于1/6條黃河。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線路,完成69-70題。
69.關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沿途需要提水,運營成本大
B.中線工程水質比東線工程好
C.可以緩解山東半島缺水問題
D.可以增加黃河下游的徑流量
70.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能帶來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A.長江武漢段河流通航能力增強
B.黃土高原發生洪水的概率增大
C.華北平原土地鹽堿化得到緩
D.漢江下游的水文情勢引起關注
二卷
二、 71.閱讀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亞人口超過1億,經濟以農礦業為主,2018年11月20日,尼日利亞與我國正式簽署了沿海鐵路項目商務合同。該項目總金額達119.7億美元,全線采用中國鐵路技術標準,是截至當時中國對外工程承包單體合同金額的項目。下示意尼日利亞鐵路的分布。
(1)歸納尼日利亞現有鐵路路網特點及作用。(4分)
(2)指出尼日利亞擬建沿海鐵路的布局特點。(4分)
(3)簡述尼日利亞沿海地區的氣候特點,以及針對此氣候特點,我國相關人員在建設該鐵路時,為保障身體安康,需要防范的問題。(4分)
(4)指出因尼日利亞沿海鐵路項目而可能獲益的我國主要工業部門。(4分)
72.Z88是我國中西部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人口遷移與產業轉移示意。讀,完成問題。
(1)簡要說明中人口遷移和產業轉移對我國中西部地區就業條件的積極影響。(4分)
(2)簡述贛南地區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轉移的有利條件。(6分)
(3)Z88所示過程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人口分布帶來了什么影響?(4分)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試題答案
A卷:1-5 DBDAB 6-10 CBBBB 11-15 DBCCB 16-20 CDDAA 21-25 BBBDB
26-30 DBDBD31-35 CBADD 36-40 DACDD 41-45 BBBCB 46-50 BDABB 51-55 ACBAD 56-60 ACCDA 61-65 BCCDD 66-70CCABD
B卷:1-5ADDAB 6-10 BBBBB 11-15 DBCCB 16-20 CDDAA 21-25 BBBDB
26-30 DBDBD31-35 CBADD 36-40 DACDD 41-45 BBBCB 46-50 BDABB 51-55 ACBAD 56-60 ACCDA 61-65 BCCDD 66-70BDBCB
71. 答案 (1)路網特點:線路較少(密度較低);連接內陸和沿海港口。
作用:方便農礦產品出口和進口商品的運輸。
(2)橫貫沿海地區(或幾乎與海岸線平行);連接東、西兩條(通向內陸地區的縱向)鐵路,構成鐵路網。
(3)氣候特點:(緯度低,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需要防范的問題:中暑;曬傷;食物中毒;毒蟲叮咬;野生動物侵襲;疫病;瘴氣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鋼鐵、機械、機車制造、電子通信、管線、建材等與鐵路建設和列車制造有關的部門。
72. (1)人口數量減少,就業壓力下降;產業規模擴大,就業機會增多。
(2)(土地)勞動力廉價,自然資源豐富,靠近珠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正在進行產業升級。
(3)人口密度提高,鄉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解析] 第(1)題,結合示知,我國中西部人口向珠江三角洲遷移,而珠江三角洲部分產業則向中西部轉移,從而降低了中西部人口數量和就業壓力,中西部產業規模也進一步擴大。第(2)題,從土地租金、勞動力、自然資源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說明。第(3)題,大量中西部人口遷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區,導致其人口密度增加。而珠江三角洲農業集約化則使大量農村人口得以解放并遷移到城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1275498.html
相關閱讀:高一上期末地理期末考試卷
2016學年高中一年級寒假地理作業
高一地理寒假作業:寒假精選地理非單選題三
高一地理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課堂練習題(附答案)
江西省萬載縣第二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