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學年度上學期期中模塊檢測 高一生物試題說明: 1.本試卷包括第Ⅰ卷(選擇題,1—8頁)和第Ⅱ卷(非選擇題,9—10頁)兩部分,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100分鐘。2.答卷前請將答題卡及答題卷密封線內有關項目填、涂清楚。 第Ⅰ卷(選擇題 共60分)第Ⅰ卷選擇題各小題的答案請用2B鉛筆涂在答題卡上。一.選擇題(共40個小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佳答案)。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吡羅紅使DNA呈現紅色甲基綠使RNA呈現綠色 ②健那綠能使活細胞中的線粒體呈現藍綠色 ③果糖能與斐林試劑發生作用生成磚紅色沉淀 ④脂肪可以被蘇丹染成紅色 ⑤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產生紫色反應 ①②③ ③④⑤ C.①③⑤、冖邰2.下列有關染色質和染色體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前者呈絲狀,后者呈圓柱狀或桿狀 B.兩者是同樣的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C.兩者都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 D.前者主要分布在原核細胞中,后者主要分布在真核細胞中3.仔細分析圖示,三個圓圈①②③分別表示含有細胞壁、核糖體、中心體的細胞,那么陰影部分表示的細胞可能是A.酵母菌細胞B.衣藻C.肝細胞D.棉花葉肉細胞4.下列各組物質中,由相同種類元素組成的是 A.膽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B.淀粉、半乳糖、糖原 C.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D.性激素、生長激素、胰島素5.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關水的敘述正確的是.結合水一般不直接參與代謝作用..越冬的植物體內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上升,有利于抵抗不利的環境條件.冬天落葉針葉樹體內結合水的比例會減少6.下圖所示四種不同生物,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甲乙兩種細胞的細胞壁可被纖維素酶分解產生葡萄糖 B. 乙是低等植物,其細胞中同時具有中心體和葉綠體 C. 丙的遺傳物質是單鏈RNA,其結構不穩定易產生變異 D. 丁細胞中具有雙層膜的結構是葉綠體、線粒體和細胞核7. 下表是部分生物體中水分的含量,表中數據說明:生物水母魚類蛙哺乳動物藻類高等動物含水量(%)9780~8578659060~80①代謝旺盛的組織器官含水量較多②生物體中水分的含量超過了50%,是各種化學成分中最多的③水生生物體內的含水量比陸生生物體多④同一生物體不同的組織器官含水量差異很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8.水溶性染色劑 PI ,能與核酸結合而使細胞核著色,可將其應用于細胞死活的鑒別。細胞浸泡于一定濃度的 PI 中,僅有死亡細胞的細胞核會被染色,活細胞則不著色。但將 PI 注射到活細胞后,該細胞核會著色。利用 PI 鑒別細胞的基本原理是 A. 死細胞與活細胞的核酸結構不同 B. 死細胞與活細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 活細胞能分解染色劑 PI D. 活細胞的細胞膜阻止 PI 的進入9.下列關于細胞的說法正確的一組是 ①含細胞壁結構的細胞必定為植物細胞 ②含中心體的細胞必定為動物細胞 ③同一動物體不同組織細胞中線粒體含量不同 ④植物細胞必定含葉綠體 ⑤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是綠色植物 A.①③ B.①④ C.③⑤ D.②⑤10.科學家在制備較純凈的細胞膜時,一般不選用植物細胞,其原因是 ( ) ①植物細胞細胞液中的有機酸會溶解膜結構②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植物細胞看不到細胞膜③植物細胞的細胞膜較、苤参锛毎屑毎冢崛〖毎さ倪^程比較繁瑣⑤植物細胞內會有其他膜結構干擾 A.④⑤ B.②③ C.②⑤ D.①④ A.1和2 B. 3 C. 4 D.512.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細胞膜表面有一系列受體,能識別和傳遞化學信息 B.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C.可以直接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肉細胞中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 D.在設計并制作細胞模型時,科學性、準確性應該是第一位,其次才是模型的美觀性13.甲物質的分子式為C12H22O11,乙物質的分子式為C57H110O6。如這兩種物質作為生物體的能源物質,在相同條件下,質量相同的甲、乙兩種物質被徹底分解時,甲物質比乙物質 A.耗氧多,產生能量多B.耗氧少,產生能量少C.耗氧多,產生能量少 D.耗氧少,產生能量多14.脂質在細胞中具有獨特的生物學功能。下面有關脂質的生物學功能中,屬于磷脂的生物學功能的是①生物膜的主要成分 ②儲存能量的分子 ③構成生物體表面的保護層④很好的絕熱體,具有保溫作用 ⑤具有生物學活性,對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A.①③B.⑤C.①D.②④.下圖所示為剛收獲的小麥種子所做的不同處理方式,下列說法最可能正確的是剛收獲的種子甲乙殘留物丙A.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B.丙與甲的質量之比大約是1%~1.5%C.曬干、烘烤過程使小麥種子失去了相同化合物D.乙種子在適宜條件下一定能萌發.生物大分子在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學性質使它能夠通過化學 C.蔗糖→葡萄糖、果糖 D.DNA→磷酸、核糖、含氮堿基18. 在生物體內,作為生命活動的體現者、遺傳信息的攜帶者、膜結構的主要成分的化合物,分別為( ) A.糖類、脂類、核酸 B.蛋白質、磷脂、核酸 C.蛋白質、糖類、核酸 D.蛋白質、核酸、磷脂19. 關于氨基酸概念的敘述,正確的是()A.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單位,由氨基和羧基組成B.每個氨基酸分子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C.一個氨基酸分子的任意一個氨基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任意一個羧基脫水縮合形成多肽D.氨基酸分子中至少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20. 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大分子化合物的是( )A.核苷酸 B.蛋白質 C.淀粉 D.核糖核酸21.下列關于細胞與生命活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B.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所以它的生命活動與細胞無關 C.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D.多細胞生物依賴高度分化的細胞密切協作,才能完成生命活動 A.絕大多數細菌為自養生物 B.藍藻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C.原核生物沒有染色體,但有多種細胞器 D.大腸桿菌既屬于細胞層次,又屬于個體層次25.下圖是某多肽化合物的示意圖,下列有關此化合物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氨基酸的不同種類主要由②、④、⑥、⑧決定的B.③、⑤、⑦的形成與R基無關C.該多肽鏈游離的羧基多于游離的氨基D.該多肽鏈在形成過程中,相對分子質量減少了3626. 下列哪項不是蛋白質在人體內的生理功能() A.細胞的結構物質 B.調節作用 C.運輸作用 D.能量的主要來源27. 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 A.脂質、蛋白質、糖類 B. 蛋白質、糖類 、核酸 C. 磷脂、蛋白質 、維生素 D. 磷脂、蛋白質 、無機鹽28. 以下有關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葉綠體基質共性的敘述中錯誤的一項是() A.它們的成分不同,功能不同 B.它們都含有大量的酶,是代謝場所 C.它們都含有大量的水 D.它們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29.細胞學說揭示了( ) A.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區別 B.細胞的多樣性和細胞的作用 C.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D.人們對細胞的認識是艱難曲折的過程30.丙氨酸的R基為—CH3,賴氨酸的R基為—C4H10N,在它們縮合成的二肽分子中含有的 C、H、O、N原子數分別為( ) A.9、21、4、3 B.9、19、3、3 C.9、19、4、3 D.9、19、3、231.在“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實驗中,加入8%的鹽酸的目的不包括( ) A.水解DNA B.使染色體中的DNA和蛋白質分離 C.殺死細胞,有利于DNA與染色劑結合 D.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32. 用32P標記磷脂中的磷,在下列哪組細胞器中不能檢測到32P的存在( ) A.線粒體和葉綠體 B.內質網和高爾基體 C.線粒體和高爾基體 D.核糖體和中心體33. 細胞學說建立于19世紀,下列符合細胞學說的是( )①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 ②病毒沒有細胞結構 ③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④細胞分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兩大類 ⑤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 ⑥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34. 美國科研人員繪出了人類唾液蛋白質組圖,唾液有望成為“改進版”的抽血化驗, 勾畫出未來病人“吐口水看病”的前景。唾液腺細胞合成蛋白質并分泌到細胞外需要 經過的膜結構及穿過的膜層數分別是( ) A.核糖體內質網細胞膜、3層 B.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4層 C.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細胞膜、4層 D.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0層35. 細胞作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其結構和功能統一。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在蛋白質合成旺盛的細胞中,核糖體的數目較多,核仁較小 B.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和精子的壽命都較短,他們的壽命短與結構沒有關系 C.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內有大量的線粒體,與小腸的吸收功能有關 D.與人體的其他細胞相比,卵細胞的體積較大,相對表面積也大,有利于物質交換。36.作為系統的邊界,細胞膜在細胞的生命活動中有多種功能。下圖的模型主要表明了細胞膜的何種功能( ) A.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開 B.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C.進行細胞間信息交流 D.促進物質的運輸37.如圖表示生物體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的模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DNA與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點僅在②方面 B.②只存在于細胞核中 C.若③是尿嘧啶,則山東省郯城二中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模塊測試生物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331532.html
相關閱讀:云南省騰沖縣第四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
廣東省汕頭市潮師高級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
吉林省吉林市2012-201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 生物 Word版含答
江西省上饒四校高一上學期聯考生物試題
假期百分百高一生物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