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態課時測試題(帶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2 地球表面形態 每一練(湘教版必修1)


【基礎過關】
1.關于內力和外力作用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外力作用不斷削低地面,不會使地面變高
B.內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系主要是內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態的形成都與內、外力作用有關
2.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碰撞擠壓,形成了(  )
A.東非大裂谷 B.喜馬拉雅
C.大西洋 D.紅海
讀圖,完成3~4題。

3.四幅地質構造圖中,屬于褶皺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四幅地質構造圖中,有地塹、向斜景觀的分別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有關火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火噴發一定會形成玄武巖高原
B.我國的長白主峰、日本的富士都是由火噴發形成的
C.火錐是由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錐形體
D.由于火錐是由多次火噴發形成,所以火高度多在5 000以上
【能力提升】
板塊構造學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果之一。下圖為“某種類型的板塊邊界示意圖”,讀圖完成6~8題。

6.圖示的板塊邊界是(  )
A.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邊界
B.大洋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
C.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的俯沖邊界
D.大陸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
7.以下地貌單元中,成因與圖示機理相關的是(  )
A.東非大裂谷 B.日本列島
C.阿爾卑斯脈 D.落基脈
8.板塊構造學說有助于人類進一步認識(  )
①海陸間水循環的機理、谘罅鞣植己瓦\動規律、鄣卣鸱植己突顒右幝伞、艿V產資的分布規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下圖為“某種地形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

9.判斷圖中甲地應為下列哪一種構造(  )
A.向斜 B.背斜 C.斷層 D.海溝
10.依地形的高低起伏判斷,圖中乙、丙、丁三種地層的軟硬程度,由硬至軟的排列應為(  )
A.乙、丙、丁 B.乙、丁、丙
C.丙、乙、丁 D.丙、丁、乙

題號12345678910
答案
11.讀下面的“地質構造示意圖”,回答下列各題。

(1)圖中A、B、C三地,屬于背斜的是________,屬于向斜的是________,屬于斷層的是________。
(2)圖中所示的褶皺構造主要是由地殼的________運動造成的。
(3)圖中B處成為谷地,C處成為地,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在圖示直線的深度上修建一條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在A、B、C三地中應選擇________地。
(5)假如該地區有形成石油的地質環境,則是A、B、C三地中的何地?假如該地沒有形成石油的地質環境,則又是什么原因?

參考答案
1.A [內、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態。當一個地區隆起時,相鄰的地區就凹陷,當高、高原遭受侵蝕時,相鄰的低地就會出現堆積。內力作用形成高或盆地,外力作用則把高削低,把盆地填平。一方面高上的巖石受到風化侵蝕而被破壞;另一方面,被破壞的物質經過搬運在低地堆積起,又形成新的礦物、巖石。內、外力作用是同時進行的,不過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作用占優勢。一般地說,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著主導作用。]
2.B [板塊的碰撞處往往產生海溝、高大的海岸(褶皺)脈、島弧鏈;而板塊的張裂處往往產生裂谷、新的大洋等擴張現象。紅海、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均屬于后者。]
3.D 4.B [第3題,強烈碰撞和水平擠壓,可以使沉積巖發生彎曲,形成褶皺,從圖中可以看出①③的巖層僅發生彎曲變形,故答案選D。第4題,在斷層中,中間部分相對下沉的斷層形成地塹,圖中②符合。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常形成嶺,圖③有向斜景觀。故答案選B。]
5.B [火噴發時,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寬廣的玄武巖高原;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我國的長白主峰、日本的富士都是火噴發形成的;火錐是由火碎屑物質和噴涌出的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火規模有大有小,小火的相對高度不及100米。]
6.A 7.C 8.C [第6題,如圖所示:兩板塊相向運動、相互擠壓、褶皺隆起,其邊界不會再明顯擴展,故為消亡邊界;圖示內容,要判斷出兩板塊是屬于大洋板塊還是大陸板塊,條件缺失,但是從兩板塊的剖面特點、碰撞效果看,應為同一性質的板塊,即:皆為大洋板塊或皆為大陸板塊。第7題,東非裂谷帶是大陸板塊內部張裂形成的,日本列島和落基脈皆為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的結果,不符合圖中顯示的同一性質板塊碰撞這一特點。第8題,板塊學說的應用,有助于解決和解釋相關地表形態、地貌的形成原因,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形成機理、分布規律;地熱、礦產等資的分布規律等問題。]
9.B 10.A [第9題,甲處中間巖層向上隆起,屬于背斜構造。第10題,圖中最堅硬的部分是花崗巖,丙巖石位于向斜的槽部,受擠壓巖性較堅硬;丁位于背斜的頂部,巖石受到張力,巖石破碎,易被侵蝕。]
11.(1)B C A (2)水平
(3)背斜頂部受張力,巖石破碎,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底部受擠壓,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嶺 (4)B
(5)如果有,應在B地。如果沒有,理由是: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但B處背斜含油層已被侵蝕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35869.html

相關閱讀:高一上期末地理期末考試卷
高一地理寒假作業:寒假精選地理非單選題三
高一地理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課堂練習題(附答案)
2016學年高中一年級寒假地理作業
江西省萬載縣第二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