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忌鞔饡r,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在本試卷上答題無效?荚嚱Y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 閱讀題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每小題3分)“藝術默契”與京劇的伴奏 任何藝術的創作與欣賞之間都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這種關系在藝術形式上的深刻表現之一,就是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存在著心照不宣的“默契”!澳酢钡男纬珊桶l展是諒解、定勢、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諒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礎。同時,因為有心理定勢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穩定性;又由于創作欣賞雙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變,而是變動發展的。但這變動乃是在創作與欣賞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現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間嚴重破環“默契”,那么創作與欣賞的相互依存關系便趨于破裂,藝術作品也就不能取得應有的社會效果。就京劇的伴奏而言,使用簡單的民族樂器早已形成“默契”。這種“默契”還不僅僅是出于諒解與定勢,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因為對許多老觀眾來說,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別像徐蘭沅、王少卿為梅蘭芳伴奏,在老觀眾心中都已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響只會起消極的作用。客觀地看,這些伴奏與演唱之間也確有水乳交融之妙。雖然這樣的珠聯璧合已不易見于當世,但因心理定勢的關系,老觀眾仍感到以蒼勁或細膩的琴聲來伴奏各種風格唱腔是最符合聽覺要求的。同時老觀眾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發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師們還不斷設計一些花過門、花點子、并在托腔①時準確運用琴聲與唱腔的離合變化,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歡迎,所以雙方的“默契”事實上也是處在發展之中的。但是,當伴奏突然變為龐大的交響樂隊時,由于背離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賞。這種不能欣賞,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默契”運動規律的制約的,不能簡單地視為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生事物。不過,藝術“默契”雖然是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事情,是在創作與欣賞這個大系統內所出現的一種規律性互動,卻也必然受到系統之外的種種社會歷史因素的制約。現在只就新觀眾對京劇演唱與伴奏的聽覺感受來說,由于聽的能力缺乏訓練而未能入于唱腔與伴奏是過于單調以至于陳舊的。但從美學上說,京劇的佳妙是客觀存在的,它的確蘊藏著中華民族創造的大量藝術精華。因此許多創作人員和熱心人士深感對它的繼承與發揚負有歷史的責任,為此而進行種種探索以求改革振興,試用交響樂隊來伴奏京劇清唱就是這類探索的一種。這種探索,特別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觀眾在精神上的贊助與支持,這也是一種社會性的默契。[注]①托腔:戲曲演出時用樂器襯托演員的唱腔。1.下列對“藝術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〢.藝術默契是創作者和欣賞者雙方對京劇藝術所持有的一種理解和認識。B.藝術默契的穩定是由創作者和欣賞者雙方的諒解、求美心理決定的。C.藝術默契的變動是由創作者和欣賞者相互依存關系趨于破裂而導致的。D.藝術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藝術運動的規律和種種社會歷史因素制約的。2.下列對京劇伴奏有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使用以京胡為主的簡單民族樂器為京劇半奏,獲得許多老觀眾的充分認可。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樂器,標志著傳統京劇伴奏的逐漸變化和發展。C.使用交響樂隊為京劇伴奏,就完全背離了創作者和欣賞者之間的默契。D.京劇伴奏引進新樂器新形式,是為了振興傳統京劇藝術而作出的新的嘗試。3.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〢.要接受現代龐大的交響樂隊為傳統的京劇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觀眾就需要拋棄因循守舊的觀念。B.只就聽覺感受來說,即使訓練聽力并改變聽覺的粗略狀態,新觀眾也很難進入京劇藝術的佳妙境界。C.用交響樂隊來伴奏京劇清唱,意味著京胡、二胡、月琴等簡單的民族樂器將逐漸退出京劇藝術的舞臺。D.有懂行的老觀眾的精神支持和缺乏聽力訓練的新觀眾的用心貼近,京劇探索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陳禾,字秀實,明州鄞縣人。元符三年進士。累遷辟雍①博士、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天下久平,武備寬弛,東南尤甚。禾請增戍、繕城壁,以戒不虞。或指為生事,格不下。其后盜起,人服其先見。遷左正言,俄除給事中。時童貫權益張,與黃經臣胥用事,御史中丞盧航表里為奸,?紳側目。禾曰:“此國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責,此而不言,一遷給舍,則非其職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貫。復劾經臣:“怙寵弄權,夸炫朝列。每云詔令皆出其手,言上將用某人,舉某事,已而詔下,悉如其言。夫發號施令,國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權,奈何使宦寺②得與?臣之所憂,不獨經臣,此途一開,類進者眾,國家之禍,有不可遏,愿亟竄之遠方。”論奏未終,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請畢其說。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焙萄裕骸氨菹虏幌橐拢钾M惜碎首以報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貴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禍!毖杂校献兩唬骸扒淠苋绱,朕復何憂?”內侍請上易衣,上卻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貫等相率前訴,謂國家極治,安得此不詳語。盧航奏禾狂妄,謫信州監酒。遇赦,得自便還里。初,陳?歸自嶺外,居于鄞,與禾相好,遣其子正匯從學。后正匯告蔡京罪,執詣闕,?亦就逮。經臣蒞其獄,檄禾取證,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蛑^其失對,禾曰:“禍福死生,命也,豈可以死易不義耶?愿得分賢者罪!彼熳?黨停官。遇赦,復起知廣德軍,移知和州。尋遭內艱,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門下?”力辭,改汝州。辭益堅,曰:“寧餓死。”黼聞而銜之。禾兄秉時為壽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適童貫領兵道府下,謁不得入,饋之不受。貫怒,歸而譖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贈中大夫,謚文介。 (節選自《宋史?陳禾傳》)【注】①辟雍:太學名。 ②宦寺:宦官。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禾請增戍、繕城壁,以戒不虞 虞:預料B.此曹今日受富貴之利 曹:一類人 C.安得此不詳語 詳:詳細D.黼聞而銜之 銜:懷恨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陳禾剛強正直的一組是( )①其后盜起,人服其先見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貫③論奏未終,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證,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⑤辭益堅,曰:“寧餓死!雹迣ぴ鈨绕D,服除,知秀州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6.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禾從長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潛藏的危機,針對當時軍備松弛,東南一帶尤其嚴重的情況,他上奏請求采取措施,起初不為人理解,后來事實證明他有先見之明。B.其他官員對童貫等人的行為不敢指責,陳禾卻大膽彈劾。他認為自己所處職位有進言的責任,這時候不進言勸諫,一旦調任給事中,進諫就不是自己的本職了。C.陳禾冒死進諫,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贊同其意見。然而陳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當童貫、盧航等人詆毀他時,皇帝就趁勢將他貶謫到外地。D.陳禾遇赦,被起用掌管廣德軍,調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親去世,服喪結束,擔任秀州知州。7.(1)夫發號施令,國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權,奈何使宦寺得與?(5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適童貫領兵道府下,謁不得入,饋之不受。貫怒,歸而譖之。(5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閱讀下面,完成8題。白鳥故遲留。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3) ,此時無聲勝有聲。 (白居易《琵琶行》)(4)豈無山歌與村笛, 。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分) A.開始格斯拉先生的櫥窗里陳列的幾雙靴子非常美觀,后來靴子失去了原有的氣派,擠縮在單獨的櫥里,這表明格斯拉先生的境況今非昔比。 B.格斯拉先生格斯拉先生 C.格斯拉先生有點像皮革制成的人,嚴肅、僵硬,因此,人們不敢賒他的賬,走進他的店鋪就像走進教堂一樣,不敢有絲毫的隨意。 D.小說以小見大,通過取代了原始的手工業生產、大公司行業壟斷的殘酷現實。E.小說成功地塑造了靴匠格斯拉先生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對他的同情,揭示了。A.美英法等國支持和推動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的手段,和當初其處理利比亞問題的手段如出一轍,都是公開宣稱,現政府已經失去了繼續執政的合法性。C.近兩個星期,小峰多次遲到,班主任找他談話,他似乎理由很充分,甚至還振振有詞,根本沒有半點悔改之意。D.面對販毒手法被公安人員屢屢識破的情況,販毒團伙的頭目氣急敗壞地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總有一天我要想辦法把這些毒品成功地運出去。”1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3分)( )A.明年我國食品安全工作將進一步治理整頓力度,嚴打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活動,堅決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件B.我們從國國情出發,制定符合特點的互聯網管理法律和法規,。C.D.今年月25日,因敘利亞沒有簽署阿盟提出的和平調解協議,阿盟擬定了對的一系列制裁,包括對敘利亞央行實施交易禁令。靜是大自然的,靜是一種奇妙的心態,靜是一和諧溫馨的社會風情畫以靜的魅力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參考譯文】陳禾字秀實,是明州鄞縣人?贾性赀M士。多次升遷擔任辟雍博士、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天下長久太平,軍備松弛,東南一河南省方城縣第一高級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379654.html
相關閱讀:江西省樂安一中2015-2016學年高一10月月考語文試題
2019學年高一寒假語文語言文字運用復習題及答案
江西省吉安市白鷺洲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二次月考 語文
高一語文競賽試卷
山東省濟南一中2013-2014學年高一3月月考 語文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