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遼寧省沈陽二中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 語文試題 Word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試卷說明:

沈陽二中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12月份小班化學習成果階段驗收高一(16屆)語文試題命題人:李建紅 姜暢 審校人:李建紅 姜暢說明:1.測試時間:150分鐘 總分:150分 2.客觀題涂在答題紙上,主觀題答在答題紙的相應位置。第Ⅰ卷 (共70分)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下列對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敬強調內心修養,保持純真的天性,不起別念,其實就是理學家朱熹要求的敬.敬要求人們精神守持一處,或專注某物,從而實現個性舒展且與集體意識的統一。 C.恭按照宋明以來儒學標準,強調人們要時刻端莊肅穆,不茍言笑,但難免趨向極端。 D.恭是敬的外在表現,道學家的道貌岸然其實就是儒學創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從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主一無適之謂敬,說明幾乎所有的宗教都認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種欲望的影響和蒙蔽。B.執虛如執盈,入虛如有人,說明一個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損。 C.儼然人望而畏之,說明道學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從而達到修身養性,規范行為的目的。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緒不起,慧心呈現,儒家借用,用來說明專心致志的益處。 3.下列不屬于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一項是A.作者認為,恭與敬雖然在古代各有側重,有所區別,但是今天已經連用,表達相同的含義。B.作者認為,宋朝時候敬的含義與先秦時代并不完全一致,這反映了儒學在時代變遷中的新發展。C.作者認為,恭敬表示態度溫順和藹,雖然具有很濃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D.作者認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準確意義,就會因為房間里沒有人而掉以輕心,生出輕慢之心。臏生阿、鄄之間,孫武之后世子孫也。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①而黥②之,欲隱勿見。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蹦藯壠洳杰姡c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陜,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③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樹,乃鉆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睂O子籌策④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颍 ā妒酚?孫子吳起列傳》)注:①斷其兩足:挖去了他兩足膝蓋骨。②黥:古代在人臉上刺字并涂墨之刑。③白:刮去樹皮使白木露出。④籌策:謀劃。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蹶:受挫折,折損。 B.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 趣:趨向,奔赴。 C.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 期:期望。 D.見白書,乃鉆火燭之 燭:照亮5.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孫臏“能行”和“能言”的一組是(3分)A.①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②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B.①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 ②龐涓死于此樹之下C.①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 ②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D.①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 ②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孫臏精通兵法,善于揚長避短,因勢利導,指揮作戰常常智勝敵手,深得齊將田忌重用。在馬陵之戰中,他用減灶的計策誘敵深入,大破魏軍,名揚天下。B.龐涓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后來做了魏惠王的將軍,因忌恨孫臏,設計斷其雙足。在馬陵之戰中,龐涓在消滅齊軍士卒過半的情況下,終因過于自信,兵敗自剄。C.馬陵之戰可以說是一場心理戰爭。孫臏緊緊抓住魏軍兇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稱為膽小怯弱的齊兵的心理,精心策劃,巧設埋伏,終于計勝龐涓。D.本文通過馬陵道智斗龐涓的故事,充分表現了孫臏過人的智謀和卓越的戰略戰術思想。他的《孫臏兵法》為后世傳誦,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共10分)(1)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5分)(2)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5分)(二)古代詩歌鑒賞閱讀(11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8—9題。倦夜杜甫 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注]①徂(cú):過去。②寫此詩時,“安史之亂”剛剛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騷擾中原,直搗長安。8.(3)舞幽壑之潛蛟, 。(蘇軾《赤壁賦》)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蘇軾《》)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題。(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A.奧士高納大爺在趕集路上撿到一段繩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眾人奚落,最憂郁而死,小說通過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劇。 B.小說中的下層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會道德的基礎,但奧士高納大爺的死不是社會道德墮落的必然悲劇,而是馬具商與他個人糾葛和他個人性格悲劇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C.馬具商是農村小奸商,他狡猾、陰險、詭詐,通過他的行為和舉動,可以看出,他的處世哲學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D.小說的語言簡練而富有表現力,通篇沒有纖巧華美的辭藻,淡淡的幽默與辛辣的諷刺相交織,使全文呈現出含蓄冷峻的風格特點。 E.這篇小說敘事詳略得當,巧妙地處理了趕集這樣一個特定環境中的群眾場面和主要人物的關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2)小說中置奧士高納大爺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請簡要分析。(6分) (3)小說是如何塑造奧士高納大爺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請簡要分析。(6分)小說的題目是繩子的故事,但主要內容是圍繞一個老實人而展開的,如果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你認為是否合適?請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8分)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A得1分;答B、D不得分①小說中置奧士高納大爺于死地的力量有三種:一是馬具商的誣告,二是鄉政府的審問,三是周圍群眾的奚落。(2分)②在這場逼死奧士高納大爺的圍攻中,馬具商是發難者;鄉政府的審問,代表官方壓制,加劇了整個社會的猜測與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致使奧士高納大爺憂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眾人的嘲笑和奚落。(2分)③這三股力量匯集一起,形成一種無形的羅網,而其核心又是社會的道德墮落、愚昧的偏見和可怕的習慣勢力。(2分)①深入細致的心理刻畫描寫了他的性格發展,心理變化,寫得細致生動。人家在聽他講故事時,臉上帶著嘲弄的神氣,看來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覺得別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2分)②奧士高納大爺他走著走著,凡是碰著的人都攔住他問,他也攔住熟人,不厭其煩地重復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轉來給大家看。奧士高納大爺一勤儉、誠實的農民(2分)③將奧士高納大爺置于一個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在群體精神麻木的思想狀態下,聽了不信,一味地笑。圍繞著誠實與說謊這一矛盾沖突,充分展示奧士高納大爺的性格特點。(2分)觀點一: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不合適。①小說通過一根繩子的故事,反映荒唐混亂的世風,揭示重大的社會道德問題,如果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過于直白,無法增強小說意蘊的深刻性。②小說以繩子為線索,布置全局,結構全文。全文圍繞一根小小的繩子,描寫一個老實人的悲劇,故事娓娓道來,不露痕跡,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如果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小說的行文線索就不夠明晰,情節銜接就不自然。③小說從現實生活中選取有典型意義的片段,把繩子的故事作為透視點來窺視大千世界,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反映普遍的社會現實,如果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就不能顯示由點及面、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觀點二: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合適。①小說的主要人物是奧士高納大爺,他是一位勤儉誠實的老實人,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有利于描寫小說的主要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特點。②小說寫奧士高納大爺在趕集路上撿到—根繩子,因而被冤家誣告,又受到眾人奚落,以致憂郁而死,主要內容是圍繞這個老實人而展開的,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可與小說的內容更吻合。③小說通過奧士高納大爺的悲劇,展示了把誠實厚道、純樸善良看做違反常理的社會道德觀念,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也是與小說的主題相融相符的。觀點明確2分,結合文本內容2分,分析恰當4分,言之成理即可)18.略- 1 -遼寧省沈陽二中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 語文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464758.html

相關閱讀:江西省吉安市白鷺洲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二次月考 語文
山東省濟南一中2013-2014學年高一3月月考 語文試題
2019學年高一寒假語文語言文字運用復習題及答案
高一語文競賽試卷
江西省樂安一中2015-2016學年高一10月月考語文試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