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點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高一期末考試語 文 試 卷命題人:武漢市49中 王海玉 審題人:洪山中學 龔光正 一、語文知識積累(15分,每小題3分)1、選出下列各項中注音有錯誤的一項( )A.遒勁jìng 遏制è 滿載zài 結怨jié 漫溯sù B.頹圮pǐ 悄然qiāo 給予jǐ 舌苔tāi 軀殼qiào C.與會yù 拜謁yè 忤逆wǔ 創傷chuāng 抹殺 mǒD.刀俎zǔ 浸漬jìn 租賃lìn 解剖pōu 狗爪zhuǎ 2.下列各項中,書寫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寥廓 笙簫 彳亍 橘子洲 輕歌曼舞 B.文身 凋敝 坐落 捅簍子 一籌莫展C.干練 歉收 竹竿 綠茵場 低炭生活 D.薈萃 平添 翌年 挖墻角 圖窮匕見3、選擇正確的一項填在下列各句的空白處( )⑴ 外交部長王毅還回答了 朝核問題的提問。最后就釣魚島問題再度嚴正申明: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政府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堅定不移。⑵ 鼓勵,引導,再加上 技巧,她用崇高的師德證明了教育的意義。她是春風化雨,她是暗夜星燈,她是靈魂的守護神。⑶二戰中,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所犯下的 的屠城罪惡至今尚未引起日本政壇極右分子的反省與自責,他們反而無視歷史,變本加厲,在極右的邪路上越走越遠。⑷ 北京摔嬰案主犯一審被判死刑。主犯韓磊曾在自己的獄中小說《昔我往矣》里寫到:“從小便喜歡結交所謂的社會人,講些江湖 ,也就少不了干些江湖上打架爭勝的勾當。”A 有關 勾通 駭人聽聞 義氣 B 相關 溝通 聳人聽聞 意氣C 有關 溝通 駭人聽聞 義氣 D 相關 勾通 聳人聽聞 意氣4、下列各項中,句子表達句意明確、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 由于媒體的熱炒,讓李某某案一下子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一審判決結果出來后,“幾家歡喜幾家愁”,但是,對于公眾輿論而言,反思家庭教育、名人效應的言論則更令人關注。B “中國好聲音”似乎蓋住了中國音樂界的所有天籟,評委的狂熱秀場、參賽選手的如癡如醉、觀眾的歇斯底里,大有壓倒芒果臺之勢。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不能不說是浮躁的社會風氣、文化的短視效應等造成的。C 江城出行,而今將近65%以上的人選擇乘坐地鐵。盡管如此,逢路必堵的交通病癥好像并未有緩解的跡象。D 湖北省羅田縣90后女教師方榮亮相央視《開學第一課》。她帶領學生一起追夢的故事,打動了不少中小學生。對此,我省特級教師周文濤在予以高度評價的同時,建議該課應該針對中、小學生的不同特點,分類錄制,使其更具針對性。5、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 )A 戴望舒,中國新詩發展中的“現代派”代表詩人。因為代表作《雨巷》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作家。主要詩集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B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歷史著作,也是我國第一部大規模的敘事性散文作品,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而欓T宴》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C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其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雜文集有《且介亭集》《南腔北調集》《華蓋集》《二心集》《墳》等。他的小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上第一篇白話小說。D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式教育等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均出自孔子的《論語》,學習《論語》、研究《論語》不只是為了了解孔子,更是為了了解中國儒家文化。古人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并不為過。二、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6—8題(每小題3分,共9分)音樂對人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具有獨特影響。人文音樂更是蘊涵著豐富的生命哲理、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在潛移默化中激勵人,鼓舞人,還與社會發展產生相互積極的影響。 人文音樂有助于凝聚社會精神。音樂活動實際上是一種社會活動,人文音樂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精神文化。人在勞動中總結、概括、創造了音樂,使音樂藝術從原始萌芽狀態不斷發展成為人類精神文化產品。人文音樂的民族性體現了音樂來自民族的生活和歷史,脫離不了民族的精神特點。特別是民歌,更是鮮明地反映了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思想感情等。從根本上說,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人文音樂的發展,但人文音樂的發展也會反過來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產生促進作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人文音樂文化活動貼近人們的實際生活,能夠對人們產生一系列的影響,并在一定范圍內形成特定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群體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增強民族凝聚力! ∪宋囊魳酚欣谂嘤】等烁瘛R魳方逃敲烙闹匾緩。人文音樂教育既利于傳承民族精神文化,又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我國古代社會,音樂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孔子認為音樂具有極強的教化功能,在《論語》中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說法。一個人通過學習詩,在內心修養、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養和陶冶,通過學習禮使行為修養、人際交流等方面得到培養和陶冶,然后再通過“樂”的教化,將前面的學習有機融合,使人外在修養與內在修養融為一體。通過“樂”的教化功能,使人修養成一個彬彬有禮的謙謙君子,F代科學研究證明,音樂素養的提高可以平衡人的左右大腦,開發想象力和創造思維。人們在對音樂審美中能夠培養出積極健康的人格,實現自我完善和全面發展。 學優 人文音樂可以協調人際關系。音樂是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我國音樂家冼星海曾指出,“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由于人文音樂與人的生活有著直接的、密切的聯系,對人的情緒有著強烈的激發作用,可以提供給人有教養的娛樂、有文化的休息,對人的生理、感情以及行為舉止等方面產生有益的影響,因而音樂可以潛移默化地進行道德、情操、精神品質的熏陶,發揮對人的啟迪感化作用。人文音樂中美妙的旋律、輕松的節奏、悅耳的音色可以讓人身心愉悅、心境良好。人們在音樂活動中容易產生情感上的溝通和聯系,最終在契合中增進友誼。所以,優美的人文音樂可以有效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合作! ∪宋囊魳敷w現時代精神。音樂如同其他社會意識形態一樣,是社會現實生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會現實。人文音樂的形式和內涵都必然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發展變化。實際上,每一個時代都要求音樂體現這個時代的精神,適應社會的需要,并且對社會生活起積極作用。優秀的音樂作品在創作中都體現了所處時代的精神。比如貝多芬的交響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作為現代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音樂與社會發展應保持契合,讓生活在這一時代的人們潛移默化地得到音樂的啟示。當今時代,人類文明快速發展,音樂元素也復雜多樣。這就需要我們正確地觀察、審視,有意識地讓音樂體現出積極的社會價值觀念。要把生活融入音樂,用音樂去表達生活、反映生活,又要讓音樂引導社會思潮,為社會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發揮作用。 6、下列有關人文音樂作用的表述,不符合題意的一項是A、人文音樂不僅對個體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還與社會發展相互產生積極的影響。B、人文音樂具有極強的教化功能,使人外在的修養與內在的修養融為一體,有利于培養健康人格。C、人文音樂的美妙旋律、輕松節奏、悅耳音色,容易讓人產生感情上的溝通和聯系,從而增進友誼。D、人文音樂是人類的精神文化產品,來自民族的生活和歷史,具有民族精神特點。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民歌是人文音樂的一個典型代表,它能鮮明地反映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思想感情等,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作用。B、“興于《詩》,立于禮,成干樂”,表現了孔子對音樂的教化功能的深刻認識,同時也說明人文音樂有利于培養健康人格。C、人文音樂對人的情緒有著強烈的激發作用,因而可以直接對人進行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質方面的教育。D、貝多芬的交響樂,洗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優秀的音樂作品,都是時代的產物,都體現了他們所處的時代精神。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國古代就重視音樂教育,古人認為,音樂能將“詩”與“禮”的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使人的外在修養與內在修養融為一體。B、由于人們在音樂活動中容易產生情感上的溝通和聯系,所以,在一些社交場合演奏和播放一些優美的人文音樂,能讓人在契合中增進友誼。C、因為人文音樂能增強民族凝聚力,所以,人文音樂能在一定范圍內形成特定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群體意識。D、音樂是社會和現實生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會現實,為了引導社會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就應該多創作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三、古詩文閱讀(34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題。(3小題,9分)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于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于野王。 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荊軻游于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 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荊軻雖游于酒人乎,然其為人沈深好書,其所游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頃湖北省部分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上學期高一期中考試(語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27535.html
相關閱讀:江西省樂安一中2015-2016學年高一10月月考語文試題
2019學年高一寒假語文語言文字運用復習題及答案
高一語文競賽試卷
江西省吉安市白鷺洲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二次月考 語文
山東省濟南一中2013-2014學年高一3月月考 語文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