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1.自然狀態下,哪一種陸地自然帶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最大( )
A.中國溫帶荒漠帶 B.巴西熱帶雨林帶 C.北美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D.俄羅斯苔原帶
圖9表示了我國75°E~102°E附近范圍內高山林線高度隨緯度變化的情況。讀圖完成2~3題。
2.我國高山林線的高度( )
A.在30°N附近變化最為劇烈
B.在30°N以北變化只受溫度的影響
C.在30°N以南降低是因為地形的影響
D.從高緯到低緯持續上升
3.沿30°N一線地區( )
A.熱量條件優越,畜牧業是重要的經濟支柱
B.交通不便,生態環境脆弱
C.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具有開拓南亞市場的重要意義
D.煤炭與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4.關于陸地環境地域分異,表述正確的是( )
A.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在各緯度帶的表現相同
B.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帶越多
C.垂直地域分異與從赤道向兩極的分異相同
D.地域分異的基本因素是太陽輻射和地球內能
圖2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帶的分布。讀圖2回答5~8題。
5.圖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積雪冰川帶、高寒荒漠帶、高山草原帶
B.高寒荒漠帶、山地落葉闊葉林帶、高山草原帶
C.高寒荒漠帶、積雪冰川帶、高山草原帶
D.高山草原帶、山地針葉林帶、高寒荒漠帶
6.決定該山山麓自然帶的主導因素是( )
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 C.山脈走向 D.山體坡度
7.決定該山垂直自然帶變化的主導因素是( )
A.熱量 B.降水量 C.大氣環流 D.太陽輻射
8.該山可能位于( )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極圈附近
讀四個不同地點的山地某植被類型海拔高度分布表,回答9~10題。
9.推斷該植被類型是( )
A.溫帶針闊葉混交林 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D.熱帶季雨林
10.造成該植被在四地海拔高度分布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①②兩地──光照條件不同 B.②③兩地──降水量不同
C.③④兩地──土壤不同 D.①④兩地──坡向不同
11.下表為我國東北地區、內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檢測的表層土壤的分析數據,由數據可以推斷,從東向西排列的順序最有可能的是( )
pH值
有機質含量
SiO2含量
Al2O3含量
CaO含量
甲
4.1
12.4%
62.39%
16.02%
2.44%
乙
6.9
8.8%
68.58%
2.06%
9.87%
丙
8.8
1.29%
65.05%
3.63%
14.96%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甲、丙、乙
讀下圖,判斷12~14題。
12.N處數值最可能是( )
A.4500m B.5000m C.5500m D.6000m
13.引起不同緯度雪線高低的主導因素是( )
A.氣溫的高低 B.降水的多少 C.海拔的高低 D.坡向的不同
14.同一緯線上雪線高低的差異主要是由于( )
A.海拔的高低 B.降水的多少 C.基帶氣溫的高低 D.山脈的走向
讀下列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圖(不考慮其他非地帶性因素),完成下題。
15.下列說法可能與實地一致的是( )
A.①位于新西蘭某地 B.②位于歐洲某地 C.③位于亞洲某地 D.④位于非洲某地
黃河口是我國新增濕地最快的地區,近50年來平均每年造地4.05萬畝,但近年來濕地增長速度減慢。據此完成17~18題。
17.黃河口濕地的成因是( )
A.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區不斷下沉 C.海水的堆積作用 D.河流的堆積作用
18.近年來,黃河口濕地增長趨緩的原因是( )
①潮流搬運能力增強 ②渤海區下沉迅速 ③小浪底樞紐工程蓄水攔沙 ④黃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 ⑤中游生態有所恢復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任何自然帶都具備的特征是( )
①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 ②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
③有典型的地質環境和水文條件 ④占有一定寬度,呈長帶狀分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除南極洲外各大洲都有的自然帶是( )
A.熱帶荒漠帶 B.溫帶草原帶 C.熱帶雨林帶 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21.關于陸地自然帶分布規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陸地自然帶以熱帶雨林帶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
B.各自然帶之間具有明顯的界限
C.高山地區氣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無明顯的分布規律
D.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在北半球中緯度最為明顯
22.下列關于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理環境要素由大氣、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組成
B.地理環境各要素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總體特征相統一
C.某一要素的變化不會導致其他要素的改變
D.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形成了地域差異
讀某山地垂直自然景觀分布示意圖(圖10),回答23~24題。
23.形成該自然景觀分布狀況的主導因素為( )
A.緯度位置 B.經度位置 C.海拔高度 D.山坡朝向
24.該山地可能是( )
A.落基山脈 B.安第斯山脈 C.喜馬拉雅山脈 D.阿爾卑斯山脈
組成陸地環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據此回答25~26題。
25.影響陸地上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 )
A.水文 B.氣候 C.地形 D.土壤
26.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是( )
A.巖石 B.成土母質 C.土壤 D.礦物質
27.黃土高原地區植被嚴重,致使水土流失嚴重,體現了( )
A.環境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一致 B.環境要素之間相互制約
C.不同區域之間相互聯系 D.一個區域的變化影響到另一個區域
讀下面兩圖(上幅圖為從雅加達到北京附近沿經線的植被分布示意圖,下幅圖為北京附近沿緯線的植被分布示意圖),回答28~29題。
28.在上幅圖中,A處的大片森林中出現苔原植被是因為( )
A.緯度位置影響,屬緯度地帶性 B.海陸位置影響,屬經度地帶性
C.受地形影響,屬垂直地帶性 D.受地形影響.屬非地帶性
29.在下幅圖中,B處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
A.受到夏季風的影響較為濕潤
B.受到西風的影響帶來豐富的降水
C.B處有高山冰雪融水,使這里有較為豐富的水資源,能滋潤草地的生長
D.受冬季風的影響,從北冰洋帶來豐富的水汽
讀世界某區域海洋與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回答30~32題。
30.圖中洋流的名稱為( )
A.西澳大利亞寒流 B.加那利寒流 C.本格拉寒流 D.北大西洋暖流
31.X地降水主要集中在( )
A.12月至次年1、2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32.沿X─Y─Z自然景觀的變化是( )
A.闊葉林、森林草原、荒漠 B.硬葉林、稀樹草原、荒漠
C.落葉林、草原、荒漠 D.雨林、稀樹草原、荒漠
下圖為各緯度高山自然帶垂直分布圖,讀圖回答33~34題。
33.圖中的自然帶A為( )
A.熱帶雨林帶 B.闊葉林帶 C.針葉林帶 D.苔原帶
34.圖中畫錯的地方是( )
A.0° B.30°N C.60°S D.80°S
35.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災,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使用沾濕的毛巾遮住口鼻,順風逃離 B.如果火勢突然減弱,則可以放心休息
C.選擇低洼地或坑洞躲避 D.伺機逆風突破林火包圍
36.綠洲面積的大小,關鍵取決于( )
A.經濟發展水平 B.土地開墾的規模 C.水資源的多少 D.防護林帶的規模
37.當遇到下列情況時,不正確的做法是( )
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時,往旁邊的山坡上跑
B.遇到地震時,若在高樓內,俯身躲在堅固的家具旁或狹小空間,等待救援
C.陷入沼澤地時,用一根長竹竿插入泥潭,用力往上爬
D.在野外遇到龍卷風時,就近尋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表1為四個國家1998年能源消費情況。讀表1,回到38~39題。
38.表1數據表明( )
A.①國以煤為主,且核電消費量最大
B.②國礦物能源消費構成較均衡,且石油消費量最大
C.③國以石油為主,且石油消費量在四國中居首位
D.④國以天然氣為主,且天然氣消費量在四國中居首位
39.所代表的國家依次是( )
A.俄羅斯、美國、日本、中國 B.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
C.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 D.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
40.人均能源消費量較為相近的一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00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和消費總量分別為106988萬噸標準煤、130297萬噸標準煤。讀圖3并回答41~43題。
41.在此期間,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的變化為( )
A.煤炭消費量的比重增加最多
B.天然氣生產量的比重變幅最大
C.1995年,煤炭生產量所占比重低于其消費量所占比重
D.1994年,石油生產量和消費量所占比重相近
42.2000年消費量超過生產量20%以上的能源種類有( )
A.煤炭、石油 B.石油、水電 C.水電、天然氣 D.天然氣、煤炭
43.我國目前( )
A.以煤炭消費為主的狀況已經改變 B.天然氣消費呈下降趨勢
C.因消費量少于生產量,原油可以大量出 D.水電生產呈增加的趨勢
44.農業文明時期,土地資源與人類的關系是( )
①土地的數量對人類影響不大,土地的數量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影響較大
②土地的質量和數量都成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③土地是人類最重要的財產和生產資料
④土地的質量以土地的區位和用途來衡量
A.② B.③ C.③④ D.①④
45.當今世界上土地資源遭受破壞最主要原因( )
A.盲目墾殖草原 B.建筑用地不斷擴大
C.土地利用中的此生鹽堿化 D.遭受風蝕、水蝕和沙漠侵蝕
中國經濟開始進入增長加速期,經濟總量增長引發對能源的需求增加。浙江、江蘇和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缺電的主要原因是常規能源缺乏、人口眾多、經濟發展速度快。閱讀以上材料,回答46~48題。
46.下列能源中屬于常規能源的是( )
①油 ②煤炭 ③水電 ④沼氣 ⑤核能 ⑥太陽能 ⑦天然氣 ⑧海洋能
A.①②⑦ B.①②③⑦ C.①⑤⑦⑧ D.③④⑤⑥⑧
47.目前我國調入煤和石油最多的地區是( )
A.山西省 B.上海市 C.浙江省 D.廣東省
48.我國的石油主要分布在( )
A.西南、東南 B.東北、華北 C.東北、西南 D.華北、西南
面積近240平方千米,由火山噴發、湖盆相對下陷而形成的達里諾爾湖,位于我國某省達里諾爾自然保護區。圖11是該湖及周邊的水系示意,回答49題。
49.以下描述完全符合該湖泊所處的地理環境的是( )
A.處于遼寧省的北部,丘陵地形,分布著風化的玄武巖或花崗巖,是淡水湖
B.位于內蒙古,高原地形,分布著風化的玄武巖或花崗巖地貌,是咸水湖
C.位于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地表廣泛分布著石灰巖和大理巖石,是淡水湖
D.位于河北省,太行山麓,地表多鹽堿低洼地,是華北平原面積較大的淡水湖
世界上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開通客運。一列火車從成都經寶雞、蘭州開往拉薩,全程運行48個小時。據此回答50~53題。
50.車山的旅客可能看到的植被依次有( )
A.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高山草原、溫帶闊葉林
B.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高山荒漠、亞寒帶針葉林帶
C.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高山荒漠
51.列車經過可可西里時,旅客可能在窗外看到的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A.藏綿羊 B.臧山羊 C.三河馬 D.藏羚羊
52.旅客沿途看到的山地中,垂直自然帶類型最多的是( )
A.秦嶺南坡 B.秦嶺北坡 C.唐古拉山 D.陰山
53.旅客在旅途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是( )
A.地震 B.火山噴發 C.寒潮 D.臺風
由于人類不注意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太平洋島國圖瓦盧(下圖所示)的1.1萬國民將面臨滅頂之災。該國不得不進行全國大搬遷,永遠離開這塊他們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土地。據此回答54~55題。
54.導致圖瓦盧失去國土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使人們喪失耕地 B.氣候變化和溫室效應
C.上空出現臭氧洞,危及人類生存 D.地殼下沉
55.全球變暖最有可能導致圖示海域海水的鹽度( )
A.無法確定 B.升高 C.降低 D.沒有變化
二、綜合題
1.讀圖,回答問題。
(1)圖上四個自然帶的名稱是:A ;B ;C ;D 。
(2)該地區緯度地帶性表現明顯,其主要原因是: 。
(3)地球上緯度地帶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2.讀“澳大利亞自然帶分布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數碼所代表的自然帶分別是:①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⑥_______。
(2)②→③→④的變化,反映出_____________地帶性的分異,其成因的主導因素是_____________。
(3)①→④→⑥的變化,反映出_____________地帶性的分異,這種成因主導因素是_____________。
3.讀“亞洲沿東經88°剖面示意圖”,回答問題。
(1)A海域是_______________。
(2)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帶名稱。
B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
(3)從E到I自然帶體現了_______________分布規律。
(4)B與D兩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其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
4.讀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關問題。
材料一 我國約90%的煤炭資源分布在秦嶺以北地區;華北地區耕地約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40%,水資源總量約占全國的6%。
材料二 我國是人口大國,經濟發展迅速。但在45種主要礦產資源中,有十幾種探明儲量不能滿足需要。
材料三 我國農田灌溉水的利用率為25-40%,工業用水重復使用率為20~30%。
(1)材料一說明我國的資源問題是 ,其結果不僅造成運輸緊張,同時使 增高。
(2)材料二說明我國礦產資源的問題是 ,因而無論從現實還是長遠看,都對我國經濟的 造成很大壓力。
(3)材料三說明我國水資源利用的問題是 ,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國的 和 相對落后。
5.讀下列材料及“中國沿海耕地、水資源對比圖”(圖15)、“中國沿海地區水土協調度圖”(圖16),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近十年我國東部沿海土地利用結構變動表
年代
耕地
(%)
園地
(%)
林地
(%)
牧草地
(%)
城鎮居民點及工礦(%)
交通
(%)
水域
(%)
未利用土地
(%)
1985年
28.9
2.6
32.4
6.1
5.5
1.8
7.3
15.4
1990年
28.3
3.2
32.9
6.5
6.0
1.9
7.4
13.8
1996年
28.1
4.2
37.2
1.6
7.0
2.1
7.8
12.0
材料二 中國沿海地區耕地、水資源對比圖材料三:中國沿海地區水土協調度圖
注:水土協調度-(本區水資源量/全區水資源量)/(本區耕地規模/全區耕地規模)
⑴分析材料一,近十年來我國沿海地區的土地利用結構中,比重上升的有 ,比重下降的有 。
⑵分析材料二,說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分布特點是① ;② ;③ 。
⑶分析材料三,東部沿海省區中,水土協調度最高的省是 。請簡要分析其成因: 。
⑷結合所給材料,說明我國北方水土協調度<1.00的省區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水土協調度: 。
參考答案及其解析
一、選擇題
1.【解析】答案選A。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越多,食物鏈越復雜,生態系統越穩定,越不易遭到破壞。中國的溫帶沙漠與其他三個相比較,生物種類最少,食物鏈最簡單,生態平衡最容易遭到破壞。
2.【解析】答案選AC。由圖中可以看出30°N附近林線的高度變化約在2800米到4600米之間,變化得最為劇烈;任何自然帶的變化都應是在水、熱條件下共同作用形成的;30°N為喜馬拉雅山坡,水熱條件差,所以林線低;由圖可知30°N以南林線不再持續上升。
3.【解析】答案選BC。30°N一線為青藏高原南部地區,光熱條件好,但熱量條件不足,地形崎嶇,交通不便,生態環境脆弱,經濟水平低,因緊鄰南亞,所以具有開拓南亞市場的意義,本區旅游資源、太陽能、地熱能、水能資源但煤炭資源缺乏。
4.【解析】答案選C。水平地域分異又分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其主導因素為熱量;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其主導因素為水分,在中緯度地區最為明顯,垂直地域分異與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相似,但不相同。垂直自然帶的多少與緯度位置和山體的海拔高度有關。非地帶性地域分異規律主要受地質作用中的內力作用形成的,而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的內部。
5~8.【解析】5.A 6.A 7.A 8.A 。先看基帶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及其氣壓帶風帶中的位置,明確基帶的自然帶屬性;按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區分異規律,由基帶開始,從低緯度向高緯度更替,變成由地勢低向地勢高更替。圖中基帶為熱帶草原,所以①為5000米以上,為積雪冰川帶,③以下是森林草原的過渡,判定為高山草原帶。
9.【解析】答案選A。從表中的經緯度可以判斷,四地均在我國境內,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為溫帶氣候,不會出現熱帶或亞熱帶的植被,該植被在北緯40度以北,只能為溫帶針闊混交林。
10.【解析】答案選B。①②兩地緯度相差較大,溫帶針闊混交林在較低緯度分布的高度要高于高緯度地區,即主要影響因素是熱量;②③兩地緯度相當,但距海洋的位置明顯不同,則降水存在明顯的差異。在干旱區,只有當海拔較高時,才有較多的降水,同時溫度較低,蒸發量較小,而濕度較大,才有森林植被;③④兩地是降水差異造成的,①④兩地是熱量差異造成的。
11.【解析】答案選A。我國東北地區、內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的土地生產力大致呈遞減趨勢,主要是有機質含量不同造成的。根據有機質含量就可判斷出來甲、乙、丙與三地的的對應關系。
12~14.【解析】12.D 13.A 14.B。影響雪線的主要因素是氣溫和降水,不同緯度,緯度越高,氣溫越低,雪線越低;反之,緯度越低,氣溫越高,雪線越高;同緯度,降水越多,雪線越低。
15.【解析】答案選C。巴西在熱帶,其基帶自然帶不可能出現落葉闊葉林,東非高原山地自然帶基帶是稀樹草原,阿爾卑斯山山地自然帶基帶不會出現草甸。
17~18.【解析】17.D 18.B。河口地區由于泥沙沉積形成地勢低平的濕地。今年來由于黃土高原生態建設加強,水浪底水庫蓄水攔沙使到達河口的泥沙減少,同時黃河水在下游地區被河南、山東大量使用,使到達河口的水量減少,也影響了沖刷到河口的泥沙量,以上這些因素導致黃河口濕地增長速度緩慢。
19.【解析】答案選B。不同地區由于所處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水熱狀況及其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帶狀分布,形成自然帶。
20.【解析】答案選D。地中海氣候控制下形成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除南極洲外,其他各州均有分布。
21.【解析】答案選D。北半球中緯度陸地面積寬廣,從沿海到內陸干濕狀況差異很大,所以以水分為基礎的地域分異表現明顯。陸地自然帶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從赤道到兩極,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另外還有垂直地域分異和非地帶性因素,不可能嚴格地以赤道為對稱軸。陸地環境中熱量和水分是漸變不是突變的,所以自然帶之間沒有嚴格的限制。
22.【解析】答案選B。所謂整體性,就是指地理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地貌和土壤)的內在聯系。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陸地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出某一要素的變化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
23.【解析】答案選CD。該山地自然景觀的差異表現在東西方向上,可能是由海拔和山坡朝向的不同造成的。
24.【解析】答案選AB。東西兩側的自然帶的差異,表明該山南北延伸,可能是落基山脈或安第斯山脈。
25.【解析】答案選A。影響植物分布的因素很多,氣候是影響生物分布,特別是影響植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因為氣候決定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光照、熱量和水分等條件。
26.【解析】答案選C。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是土壤的本質屬性。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同時并不斷的供應和調節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水分、養分、空氣熱量的能力。
27.【解析】答案選B。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體現了地理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牽一發而動全身”。
28.【解析】答案選D。A處的苔原植被處于亞寒帶針葉林植被之中,應該由于地勢起伏而形成的,屬非地帶性因素。
29.【解析】答案選C。D處距海洋遠,降水少,其東西兩側均為溫帶荒漠、半荒漠,由于E處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形成豐富的灌溉水源,滋潤了土地,成為草原。
30-32.【解析】30.A31.C32.B從經緯度和海陸輪廓判斷此處是澳大利亞的西南部,有西澳大利亞寒流經過。X地為地中海氣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南半球的冬季(6-9月)。X地為地中海氣候,相對應的是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33.【解析】答案選A。A位于赤道地區山地的基帶,因此是熱帶雨林帶。
34.【解析】答案選C。在60°S處的山地所繪自然帶與實際不符。
35.【解析】答案選D.在野外考察、露營遭遇森林火災時,如何逃生?在森林火災中對人身造成的傷害主要來自高溫、濃煙和一氧化碳。因此,一旦發現自己身處森林著火區域,應當使用沾濕的毛巾遮住口鼻,附近有水的話,最好把身上的衣服浸濕。然后要判明火勢大小,火苗燃燒方向,逆風逃生,切勿順風逃生;在森林中遭遇火災一定要密切關注風向的變化,這不僅決定大火的蔓延方向,也決定了你逃生方向的正確與否。當煙塵襲來時,用濕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迅速躲避。躲避不及時,應選在附近沒有可燃物的平地臥地避煙。不可選擇低洼地或坑、洞,因為低洼地和坑、洞容易沉淀煙塵。如果被大火包圍在半山腰時,要快速向山下跑,切忌往山上跑,通;饎菹蛏下拥乃俣纫热伺艿乃俣瓤斓枚唷R坏┐蠡饟鋪淼臅r候,如果你處在下風向,要做決死的拼搏,果斷地迎風對火突破包圍圈。切忌順風撤離。如果時間允許,可以主動點火燒掉周圍的可燃物,當燒出一片空地后,迅速進入空地臥倒避煙;脫離火災現場之后,還要注意在災害現場附近休息的時候要防止毒蜂和野獸的侵襲。
36.【解析】答案選C。干旱地區有水的地方才會形成綠洲,因此綠洲面積的大小取決于水源的多少。
37.【解析】答案選D。陷入沼澤地時,用一根長竹竿插入泥潭,用力往上爬,反而會加速下陷速度,應迅速抓住周圍植物或樹根等。
38.【解析】答案選B。據表中數據可知,①國能源消費中,煤炭占69.9%,比重最大,其水電和核電僅占6.7%,比值小于其它能源A錯;②國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消費構成差距不大,較為均衡,且石油比重最高,B對。③國石油所占比重最大,但消費量小于煤炭;④國天然氣占消費結構的55.3%,比重最大,但其消費量小于煤炭。
39.【解析】答案選B。四國中,中國為發展中國家,因煤炭資源豐富、石油儲量短缺,使中國成為以煤炭為主的國家,排除AC,日本因常規能源短缺及較高的生產技術,使核能比重較高。
40.【解析】答案選C。中國人口遠低于其他國家,但其能源消費總量并遠低于其他國家,所以不可能有能源消費量與中國相近的國家,排除AD。美國的人口是日本的兩倍多,而消費總量為日本的四倍半,所以兩國人均能源消費不可能相當,B錯。只有俄羅斯和日本人口數相當,能源消費總量相當,所以人均能源消費較為接近。
41.【解析】答案選D。煤炭消費量的比重是有所下降的,天然氣所占比重的增幅明顯小于水電;1995年煤炭生產量所占比重略高于消費量所占比重;代表石油的實線和虛線在1994年相交在一起,說明1994年石油生產量和消費量相近。
42.【解析】答案選A。2000年消費量大于生產量,石油的消費量約占25%,而石油生產量約占22%,通過換算可知石油的消費量超過生產量的20%;水電不能儲存,只能是當年消費量小于生產量。
43.【解析】答案選D。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仍以煤炭為主,天然氣和水電都呈上升趨勢,我國已從石油的出口國變為石油的進口國。
44.【解析】答案選B。在農業文明時期,土地是人類最重要的財產和生產資料,其數量對人類的影響很大,而質量的高低影響較小。
45.【解析】答案選D。當今世界上土地資源遭受破壞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風蝕、水蝕和沙漠侵蝕造成的永久性破壞。
46-48.【解析】46.B 47.B 48.B。常規能源是通常條件下能夠大規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等。常規能源在我國的分布不均勻,石油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塔里木盆地后備資源儲量豐富,上海市每年調入能源最多的地區。
49.【解析】答案選B。由經緯度可知,該湖泊位于內蒙古草原,由等高線分布特點可知,該湖泊有河水流入,無河水流出,是咸水湖。
50~53.【解析】50.D 51.D 52.A 53.A。成都在四川盆地,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寶雞在秦嶺以北,典型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青藏高原上有山地荒漠;藏綿羊、藏山羊、三河馬都是家蓄品種,而且三河馬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特產。藏羚羊是青藏高原典型的野生動物;秦嶺南坡山麓地帶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從成都沿寶成鐵路、隴海鐵路、蘭青鐵路、青藏鐵路到西藏拉薩,沿途經過中國的西北地震帶和西南地震帶。
54~55.【解析】54.B 55.B。由于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使圖瓦盧國土受淹,人們被迫遷移;全球變暖使溫度升高,海水蒸發旺盛,海水鹽度升高。
二、綜合題
1.【解析】(1)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熱帶沙漠帶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2)該地區處于低緯度地區,面積大,地勢起伏不大,海岸線平直
(3)地球為球體,使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2.【解析】(1)①熱帶雨林帶;②熱帶荒漠帶;③熱帶草原帶;④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⑤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⑥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2)經度 水分
(3)緯度 熱量
3.【解析】(1)孟加拉灣
(2)熱帶季雨林帶 溫帶荒漠帶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3)垂直地帶性
(4)緯度位置差異 海陸位置差異 地形差異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規律及產生的原因。解題時應注意經緯度和地勢情況,仔細讀圖。首先根據經緯度,地形輪廓以及山脈名稱,判斷它是中國西部和南亞地形剖面圖,然后據緯度和地形,海陸位置判斷自然帶,得出B是熱帶季雨林帶,D是溫帶荒漠帶,E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圖中20°N~30°N之間的高大山脈是珠穆朗瑪峰。由山麓至山頂由于水熱條件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自然帶,是垂直地帶性分布規律。B與D的環境差異由圖中可知是由緯度位置不同,距海遠近不同,海拔高度不同而導致的。
4.【解析】(1)資源分布不均,資源組合不協調 生產成本
(2)礦產資源相對短缺 可持續發展
(3)水資源利用率低 生產技術 管理水平
5.【解析】⑴園地、林地、城鎮和工礦用地、交通、水域比重上升;耕地、牧地、可利用土地比重下降;
⑵我國東部水資源是南多北少;耕地資源北多南少;水土配合不協調
⑶福建 受夏季風和臺風影響,降水豐沛;地形以山地丘陵比重大,耕地比重小
⑷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調整農業結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3111.html
相關閱讀:高一地理寒假作業:寒假精選地理非單選題三
高一地理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課堂練習題(附答案)
2016學年高中一年級寒假地理作業
高一上期末地理期末考試卷
江西省萬載縣第二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