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幕:一年四季圖] (配樂)
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經歷一個由稚嫩到成熟的過程。 這就像一年的四個季節一樣,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輪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屬于我們卻只有一次。在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們又如何度過呢?[大屏幕:思考:在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們又如何度過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自讀學習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張潔對人生的種種感悟,給了我們哪些啟示?[板書課題]
二、溫故知新:
教 師:請同學們思考:閱讀抒情散文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學生1:閱讀散文時,首先要知道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是什么。
學生2:抒情散文,關鍵是從文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這都是我們學習時要掌握的。
學生3:我覺得學習抒情散文,還要明白文章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例如《白楊禮贊》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寫的是白楊樹,其實是為了贊揚北方的抗戰軍民。此外,抒情散文的語言也和其他文章大有不同,在學習時,我們也要注意體會。
三、自讀研討:
教 師:同學們說的不錯,F在我們就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來自讀學習這篇課文。閱讀時,同學們可以參看這個自讀提示,也可以互相研討。[大屏幕:自讀提示: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著怎樣的特點?2、貫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條主線是什么? 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態度? 3、劃出作者對人生感悟的句子,說說這些感悟給你怎樣的啟示?](學生自讀研討十分鐘)教 師:通過第一遍閱讀,同學們對課文有哪些發現和感受?
學生4:我發現這篇散文也是運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個季節,文章表面寫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實是在寫作者的一生經歷和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
學生5:作者的人生之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土地是“不毛之地”,而且她所有的是“細瘦的胳膊”和“銹鈍的犁”,“土地里的石塊和樹根還經?慕O著她的犁頭”可見,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很苦的,可是她仍然對未來充滿希望,像一個母親一樣期待著自己希望的種子早日開花結果。
老 師:這位同學說的非常好,還記得我們曾學過的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嗎?學生說:是《挖薺菜》。師:《挖薺菜》所描寫的情景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艱辛的,但作者沒有無盡的感慨命運的不公,她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做的呢?
學生6:作者沒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識到了自己在獲得生命的同時,也應當承擔起生命賦予自己的責任。文中這樣寫到:“我只有低著頭,彎著腰,用盡我全身的力氣壓著我的犁頭,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一塊必得由他自己耕種的土地。”和作者相比,我們的人生之春可謂春光燦爛,那么,我們又將怎樣來耕種自己這塊土地呢?讀了這篇文章后,給我的啟示很大。最主要的就是現在我懂得了要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每一天負責,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學生7:我在文中發現,作者在年輕的時候一定經受了很多磨難。課文中,寫到作者在夏季里,遇到過干旱,他的幼苗還遭受過狂風、暴雨、冰雹的襲擊,我想表面是在寫自然界,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作者青年時代很苦。
學生8:我從文中感覺到,作者在最初遇到困難時,也曾在思想上走過誤區!霸谟龅礁珊禃r,她盼過南來的風,吹來載著雨滴的云朵,而且,那是怎樣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可見,剛開始時,作者是把戰勝困難的希望寄托在了別人或別的力量上了,在失敗過后,她明白了:必須在自己的土地上尋找水源。也就是說,任何困難都得靠自己。
學生9:從文中我看出作者也曾犯過錯誤!霸谡业剿春蟛虐l現自己忘了帶盛水的容器”我更發現作者在犯了錯誤之后,知道如何檢點自己。她說:不要怨天尤人,會有一個時辰,檢點自己。我也明白:人無完人,錯誤和失敗是難免的,最關鍵的是我們如何去面對。
學生10:我對文中這句話印象很深“弱者,即使你替他擋過了這次風雨,但終有一次會被淘汰,只有強者,會留下來繼續走完自己的路。”在作者的人生夏季里,充滿了困難,挫折,磨難,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是要做生活的強者。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
教 師:記得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沒有島嶼或暗礁, 又豈能激起美麗的浪花?是啊,不經歷風雨,又怎能看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老師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學,能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能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學生11:作者在人生的秋季里,收獲的果實是干癟的,但是,她沒有灰心喪氣。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有了一種獨特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認真的生活過,無悔的付出過,和谷物一起收獲的還有人生!睆倪@些內容中,我感到作者能正確面對人生。記得有這樣一句話:“人生最大的快樂不是最終占有什么,收獲什么,而是在于追求什么的過成。”我想在今后,我的努力也許得到的結果會不盡人意,但我也會正確面對。
教 師:這位同學理解的非常深刻。如果我們在辛勤的耕耘過后,我們的未來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輝煌,那就讓我們像雷鋒那樣做一顆普通的螺絲釘吧,像李素麗那樣做一個平凡的勞動者吧,因為平凡也是一種美麗,難道不是嗎?同學們從文中獲得了很多啟示,很好。哪位同學能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點?
學生12: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艱辛但仍充滿希望;夏天是歷經磨難仍不放棄;秋天是感悟收獲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黃昏仍老有所為。
學生13:春季,播種希望;夏天,戰勝磨難;秋天,感悟收獲;冬天,發揮余熱。
學生14:從文中可見作者的執著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縮的人生態度。貫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條主線就是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四、創造、展示
教 師:反復閱讀和感悟后,同學們對課文一定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現在就請同學們把你的理解通過板書的形式展示出來。
[學生們設計板書,用實物投影展示,黑板也由學生板書]
五、自由朗讀
同學們設計的板書形式多樣,有文字式,有圖畫式,還有對聯式,圖文并茂式等等,這些板書能看出同學們很有創造性,同時也可以看出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同學們,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哪個季節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將你最喜歡的段落為大家讀一讀嗎?
[三、四位同學讀課文](配樂、配畫面)
六、挖掘主旨
同學們,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個季節,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認真生活,無悔付出,在歷經了人生的各種坎坷、痛苦、磨難后,她這樣警醒后人:再沒有可能糾正已經成為往事的過錯。一個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來的四季屬于另一個新的生命。對于這句話,你又有何理解呢?
[大屏幕:再沒有可能糾正已經成為往事的過錯。一個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來的四季屬于另一個新的生命。對于這句話,你又有何理解呢?]
學生15:這句話告訴我,不要總沉浸在過去,要珍惜現在,因為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
學生16: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生命呢?我想起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生命的意義》,奧斯特洛夫斯基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曾有過一番精辟的論述,他告訴我們,要認真對待生命,就要學會珍惜,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F在我們正處在人生的春季里,我們更應該懂得珍惜青春,春天去了還會來,青春一去可就不復返了。過去我的學習很盲目,缺少目標,自己也缺乏毅力,從現在開始,我想我不會再盲目,更不會拿自己的一生開玩笑,我想,我懂得了怎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教 師:對于《生命的意義》中,那段經典的論述,同學們還能記起嗎?好,我們大家來試著齊背一遍。
[師生齊背: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在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們又將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進行的斗爭。]
七、小結
[大屏幕:人的成長經歷圖](配樂)
結束語:同學們,人生的四季是短暫的,青春更是轉瞬即逝。我想同學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更加懂得如何面對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記得有一首歌這樣唱到:“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著希望在走,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在過每一分鐘”如果我們每一個同學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認真的生活,無悔的付出,那么,在未來,我們也會坦然地對自己說:哀嘆和寂寞的,將永遠不會是我!
八、[作業]:
完成試卷《我的四季》
九、[板書]:
責任與希望
正確選擇,勇敢經歷
酸苦的歡樂
不會哀嘆和遺憾
“設計未來”板塊教案
教材解讀:在本板塊中,編選者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規劃人生、設計未來的能力,這對于即將踏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教材設計了兩套方案供老師和學生選擇,因此,本教案也相應地設計兩套方案以供選擇。
方案A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設想:因為本課相對來說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礙,所以不能奢求學生讀懂每一句話,應該利用本課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
目標:
一、篩選信息;
二、理解馬克思關于職業的觀點。
教學重點:學習理性而積極地規劃職業,設計未來。
教學難點:鼓勵學生表達真實感受和思想,創設平等民主的活動氛圍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已經邁入高中的大門,距離進入社會的日子也日益近了,一旦進入社會,我們人人都將從事一種職業。同學們有沒有想過,你將選擇哪種職業呢?你們選擇職業的標準是什么呢?
二、提問三至五名學生,回答上述問題。
三、教師總結:
看來每個人選擇職業都有自己的考慮,那么作為一代革命導師的馬克思在年輕的時候是怎么看待這一問題的呢?他對青年選擇職業提出了哪些建議?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去默讀課文,并用筆標出文中對你的人生選擇最有啟發的語句。
四、學生讀課文,篩選信息。教師巡視,對學生標了哪些語句做到心中有數。
五、提問學生,讀自己篩選的語句,并說出篩選的理由。(估計集中在課文最后幾段)
六、馬克思自己后來選擇的職業和他的觀點是否一致?(引導學生探究)
先找出馬克思的觀點: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
馬克思的職業:思想家,革命家。
馬克思的貢獻:發現了歷史唯物論,提出剩余價值規律、科學社會主義,組織了共產主義同盟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斗爭。作為共產主義運動的創始人和杰出領袖,他為人類指明了前進方向的同時,也使自身達到了完美,并永遠被人們懷念。
七、新課標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本課練習第三題設計了自我評價題,可以用此題訓練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
學生當堂自評,并朗讀對自我的評價,同時可請其他學生加以評價予以參照。
八、布置作業:完成課后練習四,以書面形式上交。
九、板書:
克服虛榮心
體質
能力
造福人類
方案B 我的五樣
教學設想:教材建議邊閱讀邊進行活動,不過我覺得若先活動再進行閱讀,感受會更深刻。
教學目標:思考人生的意義。
教學重點:通過多種形式,促使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
教學難點:理解畢淑敏最后的選擇。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學生拿出一張白紙。教師板書“你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讓學生在紙上一一列出。
二、進一步展開。
讓學生在寫下的五樣中逐項批掉,只剩一樣。
三、讓學生表達自己活動時的感受,并講述自己選擇的理由。(可以先用筆寫下來)
四、引導學生探究:
1.畢淑敏為何最后的選擇是筆?
2.畢淑敏在舍棄其他幾樣的時候,感受如何?(找出文中有關的句子)
3.既然如此痛苦,為什么還要舍棄?(找出相關語句)
4.畢淑敏的身份:作家。寫作是一個作家生活下去的支撐和理由。盡管其他幾樣東西也很重要,但那是與別人具有共性的東西,只有寫作,能使畢淑敏區別于其他人而成為獨一無二的“這一個”,所以“筆”是她生命中最為寶貴的東西。(引導學生逐步明確答案)
五、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培養學生理解課文中重要語句含義的能力。
六、布置作業:
從本專題或課外讀物中選擇兩三首自己喜歡的謳歌青春的詩作,作好朗誦準備。
七、板書:
生命選擇
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構成生命最主要的部件
維持生命最必需的東西
專題二:獲得教養的途徑
經典的力量
獲得教養的途徑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認識閱讀經典的意義,認識閱讀杰作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2、技能目標
學習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對比說理的寫作方法。
3、情感目標
閱讀經典,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要重視閱讀,樹立正確的讀書觀,提高自身修養。
【教學重點】
1、教養的內涵;
2、閱讀經典對一個人獲取教養的意義。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討論交流的問題探討教學方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幻燈展示)
有所中學在校園里掛出了這樣的標語:
“和聲細語展淑女氣質,謙恭禮讓顯紳士風度!
“出言吐語勿忘語言文明可凈化心靈,行為舉止切記惡小不為能修身養性!
一個倡導中學生做紳士淑女的活動在該校推開。
問:同學們想做紳士淑女嗎?你們心目中的紳士淑女有何特征?
學生討論,交流。請幾位同學發表觀點。
教師:我發現,雖然大家關于紳士淑女的表述各有不同,但都認為,他們注重言談舉止,講究文明禮儀。我們習慣性稱他們“有教養”。
(幻燈展示)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教養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沒有任何東西能比人類的愛更富有智慧、更復雜。它是花叢中最嬌嫩的,更是最質樸的、最美麗的和最平凡的花朵,這個花叢的名字叫教養!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獲得教養的途徑是什么?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學習瑞士作家赫爾曼?黑塞的《獲得教養的途徑》,聆聽大師的教誨。
二、介紹作者: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國作家。出生于德國西南部的小城卡爾夫的一個牧師家庭。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1891年,他通過“邦試”,考入毛爾布隆神學校。由于不堪忍受經院教育的摧殘,半年后逃離學校。這期間他游歷許多城市,從事過多種職業。
在比較廣泛地接受東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發表了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特》,一舉成名,從此成為專業作家。這一年他在瑪麗結婚,移居巴登湖畔,埋頭寫作,1906年發表了長篇小說《在輪下》。這一時期的創作以浪漫主義詩歌、田園詩風格的抒情小說和流浪漢小說為主,作品洋溢著對童年和鄉土的思念之情,充滿對廣大自然和人類的愛,同時也表現了青年人的精神苦悶與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墨塞的創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學,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國的老莊哲學,并對榮格的精神分析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試圖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方面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這時期的長篇小說有《克努爾普》(1916)、《德米爾》(1919)、《席特哈爾塔》(1922)、《荒原狼》(1927)和《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1930)等。這些書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得到極高的評價,其中《荒原狼》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國猖獗,墨塞對社會前途陷入深深的懷疑與絕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從東西方宗教與哲學中尋求理想世界,《東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戲》(1943)正是這一時期追求與探索的結晶。
黑塞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這說明他在藝術上深受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他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筆優美細膩;由于受精神分析影響,他的作品著重在精神領域里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因此他的小說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一個范例",黑塞獲諾貝爾文學獎。
三、對“教養”的理解
1、問:黑塞認為教養是什么?能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嗎?
明確(幻燈展示):“精神和心靈的完善”。
2、教師:教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即“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養是“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不帶有功利色彩,這是生存的境界。
譬如:根據史實改編的電影《泰坦尼克號》有這樣兩個鏡頭:泰坦尼克即將沉沒之際,樂隊仍堅持演奏,男人讓婦女孩子先上船;男主人公渾身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把女主人公放在一塊浮木上,緊緊地拉住她的手,直至凍死……在大災難來臨時,能鎮定從容地放棄自己的生命,從而拯救了他人。勇敢的面對生命中的災難不就是他們生存的境界嗎?
你認為還有哪些行為也是有教養的表現?
提示:“精神和心靈的完善”僅僅表現在人際關系上嗎?
3、幻燈展示:
一個有教養的人,對人類種種優秀的品質,比如忠誠、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臨危不懼、吃苦耐勞、堅貞不屈……充滿敬重敬畏敬仰之心。
教養的內涵非常廣泛,當然不局限于上面的內容,此外還有:
一個有教養的人,當熱愛大自然。
一個有教養的人,對歷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身而為人,我們走過了怎樣曲折的道路。
一個有教養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還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遠大的目標。
四、深入探討
1、黑塞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文章認為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贊美了讀書的作用,勸說人們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修養。
2、本文闡述“獲得教養的途徑??讀書”這一主題的整體思路是怎樣展開的?
第一段,簡說什么是“真正的修養”。作者把它界定為“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同時指出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修養無功利目的,讀書是終生任務。為下文張本。
第二段至第五段,論述閱讀杰作的作用。作者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再次強調讀書是為了完善自我,是為了使人生充實、高尚,有意義,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虛偽的慰藉”。
第六段和第七段,進一步闡述通過閱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作者以兒童閱讀的不同發展趨向為例,形象地介紹層次不同的兩類閱讀。一種是“多數缺少天賦的人”,他們把閱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只能閱讀低俗的文字。一種是“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的少數人,始終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們的閱讀過程就是心智成長的過程,他們面前的世界越來越寬廣,從“幼兒園”變成“城市和國家”,直到變成“全世界”,變成“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這樣的對比,再次強調為獲得教養而學習是精神的愉快,同時這種精神追求能不斷地進入新的境界。養的人知道害怕。明了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
五、小結
文章認為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贊美了讀書的作用,勸說人們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修養。作者以自己的閱讀體驗為例,認為經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復閱讀,可以不斷地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而這種感悟的過程,正是獲得教養的途徑。
六、板書設計
獲得教養的途徑
黑塞
內涵
↓
途徑
↓
必要性
回目錄
求學之道
勸學
教學目的
一、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二、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四、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三、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后通過課堂點撥、課后“思考和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復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介紹作者、解題;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五、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勤”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ōng礪lì參cān省xíng?qì臾yú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虛詞 溫故 知新
于 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 介詞:從 青取之于藍
苛政猛于虎 介詞:比 而青于藍
告之于帝 介詞:向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者 有蔣氏者, 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頓,并提示下面要說明原因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而 君將哀而生之乎 連詞:并列關系 知明而行無過矣
潭西南而望 連詞:修飾關系 吾嘗終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連詞:轉折關系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連詞:順接關系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矣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和“為”是兩個動詞,“?”通“?”,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盀椤保龀!耙浴痹趦蓚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上下文,偏指舟!八,名詞用如動詞,“游泳”!敖^”是會意字,從“纟”,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敖印惫湃藢V搁L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皬姟弊x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包S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坝眯摹辈皇呛铣呻p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耙弧,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澤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
1.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
4.初步自析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么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在聯系?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系;
二、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三、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育什么內在聯系?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么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結合課文段落層次分析,討論第一、二題: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爸蹦緸檩啞闭f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廠“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聽學”光來闡說,接著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跌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討論第三題: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復設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布置作業。
1.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一;補充練習。
2背誦全文。
3.預習《師說》:
(l)認真閱讀注釋,運用工具書,初步理解課文中的詞句。
(2)認真閱讀“預習提示”,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和對比的論證方法。
(3)說說本文的教學目的是什么?(參看“預習提示”、“思考和練習”、《文言常用實詞表》)
板書設計
勸學
荀子
學不可以已
1、學習的意義
2、學習的作用
3、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師說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安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庇纱丝梢婍n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谏跷崆啊
乎,在。
、畚釓亩鴰熤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芪釒煹酪。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俦疚牡闹行恼擖c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诮處煹穆氊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軗駧煹臉藴。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賻熣,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诨驇熝桑虿谎。
不通“否”。
。2)虛詞
、僦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谄洌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于師 (形→意動)
、谖釓亩鴰熤 (動→意動)
、劬涫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佟皫煹乐粋饕簿靡印痹诮Y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凇皫煹馈敝甘裁?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蹚膸煹娘L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诳偨Y:“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僮髡哂媚男┰捗鞔_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凇肮诺馈敝械摹暗馈敝甘裁?
明確:儒家道德。
、郾径蔚淖饔檬鞘裁?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師 說
韓愈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與“于其身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回目錄
從質疑到創新
貴在一個“新”字
[學習目標]
1.學生探討閱讀經典和求知問道的作用,探討獨立思考和創新的關系,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
2.學生學會質疑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習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
3.學生在學習議論文不同的論證方法后,能夠在作文中正確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事實論證、引言論證等手法。
[教學設想]
1.從篩選重要信息入手,理清作者寫作思路。
2.借助問題討論把握作者的觀點,重點探討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
3、課時安排:1
[教學過程]
師:日常生活中觀察到有時候晚上逛街回家時,因為宿舍的鄰居為了節約用電的原因,經常把走廊的照明燈關掉,因此在黑暗中,很難在一串鑰匙中找出相應的鑰匙,找到鑰匙也只能靠摸索把鑰匙插入鎖孔內開鎖。我們想想看能不能在鑰匙或者鎖孔上作出改進,使我們能很快找到所需要的鑰匙又能很快開鎖,又省卻出入都要攜帶手電等用具的麻煩,這種多用途的用具有找鑰匙、開鎖、照明等三種用途。
生:在原本普通鑰匙的基礎上,添加上低壓高亮的發光二極管作為照明部分,電源在普通鑰匙中間部分,開孔裝上細扣電池,這樣既可以美觀又沒有增加原來鑰匙的體積,也沒有改變原來鑰匙的外形,攜帶方便,實用。
師:有些想法,我們覺得可笑極了,因為我們的心里無非有這樣一句話,“這種方法沒有人做過,八成行不通!逼鋵嵉苍跉v史前進的功勞簿上鐫刻過他們的名字的人們,都用自己的成功回答過這個問題:當有人問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創造力是什么”時,他寫下了這樣的字句:“如果你從事科學事業,你必須有創造力否則你只是重復無聊的方程式,你永遠也發現不了新東西。”
曾經有記者問獲得終身成就獎的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你覺得自己什么地方和別人最不一樣?”他指著自己的腦袋說:“這里,如果我的腦子里永遠只裝著別人的現成結論與套路的話,那么請把我的這顆腦袋換給那只流浪狗吧,因為它也很想享用一頓為斯皮爾伯格準備的慶功午餐呀!
哲學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
師:在任何領域要想有所建樹,都離不開獨創性思維。這是我們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首要條件??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板書)。
師:剛才的一個小試驗,就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創新思維的平臺,那我們不妨再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我們頭腦中的這些新方法來源于何地呢?是用我們平時學到的哪些知識作為背景的?
生:和我們平時學的物理學、化學等知識有關系。
師:看來我們要進行有效的創造性思維,有創新的精神固然是很重要的,但還必須要有充足的知識準備。關于這一點書中是怎么說的呢?
生:《倘有余暇,何妨多讀》。
師:這是我們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基本條件??廣泛占有知識(板書)。
師:現在再來想想看,我們的方案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為什么不行?
生:我們有了思想還得問問“為什么”和“怎么辦”。然后深入探究,找出真正可行的方案!稙槭裁春驮趺崔k》
師:這是我們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關鍵條件??學會生疑發問(板書)。
師:那些可行的方案是不是立即就可以施行,還需要其他的準備工作嗎?
生:看來要想把自己的獨立思考變成有實用價值的創新,還必須掌握正確的探索方法,耐心地作研究!洞笥弥畡t大成》
師:這是我們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條件??敢于實踐探究(板書)
師:獨立思考的精神不僅適用于科學領域,同樣使用于人文科學的領域。從小我們就開始背誦唐詩三百首,對于詩詞,我們也可以算得上“廣泛閱讀”了吧,F在我們就用自己的知識和懷疑的精神來一起辨別一下對《楓橋夜泊》中的幾個詞語所作的新解好不好?
烏啼”:烏啼指烏啼橋,“月落烏啼”,意思是月亮向烏啼橋方向落下去了。
“愁眠” 新解:
1、“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楓漁火對愁眠”,意思是江村橋、楓橋、漁火,對著愁眠山。
2、漁家既然掌燈,那“眠”字就無從解釋了。
師:(讀中提示):在自己解讀到基礎上,同桌交流,寫出新的解讀;前后交流,師生交流,寫出新的解讀。
關于“烏啼”
新解:烏啼指烏啼橋,“月落烏啼”,意思是月亮向烏啼橋方向落下去了。
根據:
1.烏鴉的習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2.寒山寺西三百米處,有一座烏啼橋。
3.據寒山寺住持說,烏啼橋建于隋大業七年,毀于清同治年間。
反駁:1.烏鴉夜啼的情況不是絕對沒有,受到驚擾,也會飛叫。
①樂府中有《烏夜啼》。
②樂府琴曲歌辭有《烏夜啼引》。
③唐教坊及后來的南北曲都有《烏夜啼》曲。
④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句。
2.住持之說,無文獻史料可證。烏啼橋的命名當在《楓橋夜泊》膾炙人口之后。
旁證:梁祝故事流傳后,出現多處祝英臺讀書處、梁山伯墓、梁山伯廟。
3.橋的位置較低,不可能使人產生月亮從那個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關于“愁眠”
新解:
1.“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楓漁火對愁眠”,意思是江村橋、楓橋、漁火,對著愁眠山。
2.漁家既然掌燈,那“眠”字就無從解釋了。
反駁 1.把“愁眠”解釋為一座山,全詩意境就破壞無余,索然無味了。
這首詩的抒情主體是“愁眠”的“我”,有“我”,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鐘聲才有活力,才染上了主觀感情的色彩,生出一種動人的意境。
3.沒有文獻資料可以證實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俺蠲呱健币部赡苁沁@首詩出名之后附會命名的。
4.“愁眠山”既已著名,不可能再起一個“又名”,“孤山”很可能是原名,“愁眠山”是后來的附會。
5.漁家掌燈和旅客在客船上睡下并無矛盾。
師:共同點:對詩歌意境的理解,生活的常識
不同點:資料引證、旁證的方法、生活經驗的不足、探究的功夫作的不夠
師:有時候我們常常對傳統的觀念抱有懷疑精神,而看到“新解”二字,反而迷信起來了,人家已經對傳統解釋提出過置疑,有過了探究,一定是對的了。但是我們從這首詩的解讀來看,“新解”雖然看起來有根有據,可是他的思考方式就是有問題的,這兩條“新解”都犯了“地名附會”的錯誤,使詩的意境全失,興味索然,犧牲了詩的藝術價值,是文學研究不可取的方法。所以我們可以從新解中得出新的教訓:對于“新解”也要敢于懷疑,并堅持用正確的思考方法去辨別真偽,這時我們更加需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
師:我們既然具備了懷疑精神也有了知識的儲備,為什么還是不如別人研究的那么深刻呢?
生:我們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究,找資料和研究的功夫作的還不夠。
師:好,我們不妨再留一條問題,給大家課后作獨立思考。
江楓”
新解:“江”指江村橋,“楓”指楓橋。
反駁:
1、即使有兩座橋,這樣不符合習慣的簡稱也不會出現。
2、使用這樣的簡稱也不符合形象和意境的要求。
3、題目是“楓橋夜泊”不是“江村橋楓橋夜泊”。
師: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你認為怎樣學習,才會使自己的思想有所創新呢?獨立思考是方式,創新是目標。
生:1、有懷疑精神2、廣泛閱讀3、善于懷疑4、敢于實踐
師:獨立思考的精神不僅適用于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等的科學性領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應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思想意識當中。不要人云亦云、親信盲從。
黑塞告訴我們要通過閱讀經典,提高自身的教養;荀子說要“善假于物”,通過學習讓自己知明而行無過矣;韓愈是否從師而學,是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我們通過最后一課的學習,知道了學習需要獨立思考,現在,我們請大家重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讀書學習的目的是什么?你覺得應該怎樣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板書】
獨立思考
1、精神
2、多讀 書本 生活
3、懷疑 陳說 新解
4、探究 實驗 考證
回目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8823.html
相關閱讀:《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必修1作文輔導2
《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赤壁賦》教學設計
蒹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