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1-30小題每題1分,31-40小題每題2分,共計50分)1.組成玉米和人體的最基本元素是高A.C B.O C.N D.H2.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A.蛋白質 B.糖類 C.水 D.無機鹽3、下列化合物均含N元素的一組是 A.血紅蛋白和核酸 B.纖維素和核苷酸 C.葡萄糖和脂肪 D.乳糖和淀粉酶4.經檢測,剛擠出的鮮牛奶中有兩種分子,分子式分別為:C12H22O11和C1864H3012N168O221的化學物質,這兩種物質最可能是A.脂肪和核酸 B.乳糖和蛋白質 C.乳糖和核酸 D.蔗糖和蛋白質5.調節血糖的胰島素和促進生殖器官發育的性激素,從其化學成分上分析,正確的是 A.都是蛋白質 B.前者是蛋白質,后者是固醇C.都是脂質 D.前者是固醇,后者是蛋白質6.“樸雪”口服液(乳酸亞鐵)可以有效地治療人類缺鐵性貧血癥,這是因為其中的Fe2+進入人體后能A.調節血液的酸堿平衡 B.構成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C.調節血液滲透壓 D.促進更多紅細胞的產生7、下列過程中散失的水分子,主要屬于結合水的是 A.干種子烘烤過程中散失的水 B.種子收獲后,曬干過程中散失的水C.植物蒸騰作用散失的水 D.拌糖后的番茄失去的水8、下列試劑與鑒定的物質及顏色變化對應不正確的一組是A.雙縮脲試劑蛋白質紫色;藍B.;吡羅紅DNA→紅色C蘇丹染液脂肪橘黃色;重鉻酸鉀酒精灰綠色D.甲基綠DNA→綠色;蘇丹染液脂肪紅色;斐林試劑麥芽糖磚紅色10.下列物質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若將這些氨基酸縮合成多肽,則其中含有的氨基、羧基和肽鍵的數目依次是① ② ③ A.2,2,2 B.1,1,2 C.4,3,3 D.3,2,311、在人體內環境中可以發生的生理過程是A.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發生特異性的結合B.血漿蛋白和血紅蛋白的合成C.丙酮酸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D.食物中的淀粉經消化分解成葡萄糖12、人在劇烈運動后,骨骼肌產生的大量乳酸進入血液,但血漿的pH不會明顯下降,其原因是 A.乳酸在血漿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通過呼吸排出CO2 B.血液中的碳酸氫鈉能與乳酸反應,導致pH基本穩定 C.血漿中的碳酸可以中和乳酸的酸性,使pH基本保持穩定 D.乳酸的酸性較弱,進入血液后對血液pH的影響不大13、科學家做過如下實驗,把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放在一段燕麥胚芽鞘的形態學上端,把不含生長素的瓊脂塊作為接收塊放在下端;另一實驗是把一段燕麥胚芽鞘倒轉過來,把形態學下端朝上,做同樣的實驗。請分析,經過一段時間后,接收塊甲和接收塊乙的成分有何變化 A.甲含有生長素,乙不含有 B.乙含有生長素,甲不含有 C.甲、乙都含有生長素 D.甲、乙都不含有生長素14.“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詩經?小雅?小宛》),這句話含有的種間關系是A.競爭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寄生15.下圖為人體內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圖,a、b、c、d表示信息分子,據圖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a是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是由下丘腦分泌的B.c激素是下丘腦分泌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過程C.d表示胰島素,通過促進葡萄糖的利用和轉化降低血糖濃度D.信息分子參與的a、c、d調節過程均存在反饋調節.下列關于人體血糖平衡調節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細胞內葡萄糖的氧化利用發生障礙,可導致血糖持續升高 B.糖尿病是由于經常攝入過量的糖所引起的C.胰島細胞產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島A細胞和B細胞協同調節血糖平衡 1.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頂端優勢的措施是A.去掉頂芽 B.在去掉頂芽的斷口處放一塊含有生長素的羊毛脂C.在去掉頂芽的斷口處放一塊含有細胞分裂素的羊毛脂D.在去掉頂芽的斷口處放上瓊脂小塊A.葡萄糖以自由擴散方式從消化道腔進入內環境B.H2CO3/NaHCO3對血漿PH相對穩定有重要作用C.內環境的溫度隨氣溫變化而變化D.人體的內環境即體液19.下列各組物質全是內環境成分的是A.CO2、O2、血紅蛋白、H+ B.呼吸氧化酶、抗體、激素、H2OC.纖維蛋白原、Ca2+ 載體 D.葡糖糖、氨基酸、HPO42-20. 在人體同一個細胞中產生的物質是 A.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B.甲狀腺激素和唾液淀粉酶C.抗體和呼吸酶 D.雄激素和促性腺激素21.下圖表示真核生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下列與此相關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圖中物質甲表示蛋白質,物質乙表示磷脂B.丙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選擇透過性C.具有雙層膜的細胞器是①、②且都含有DNA、RNA等成分D.植物所特有的細胞器是①、④、⑤22.將3H標記的尿苷引入某綠色植物細胞內,然后設法獲得各種結構,最有可能表現出放射性的是A.細胞核、核仁、中心體 B.細胞核、核糖體、高爾基體C.細胞核、核糖體、線粒體、葉綠體 D.細胞核、核糖體、內質網、液泡23.研究人員對分別取自3種不同生物的部分細胞(甲、乙、丙)進行分析、觀察等實驗,獲得的結果如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無”,纖維素酶可以催化纖維素的分解)。甲、乙、丙3種細胞所代表的生物最可能是①衣藻 ②硝化細菌 ③乳酸菌 ④光合細菌 ⑤蛔蟲 ⑥水稻A.⑤②③ B.①③② C.④⑥① D.④⑤⑥24.下列關于細胞結構與功能關系的描述中,錯誤的是A.中心體見于動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細胞,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B.液泡內有糖類、無機鹽、色素、蛋白質等物質,它對植物細胞內的環境起調節作用C.活細胞在高濃度溶液中都會發生質壁分離D.能進行有氧呼吸的細胞不一定含有線粒體25.右圖為某動物細胞結構示意圖。如果讓該細胞吸收含放射性同位素15N標記的氨基酸,同位素示蹤可以發現,這種氨基酸首先出現在圖中哪一序號所示的細胞器中 A.l B.2 C.3 D.426.有關生物膜結構和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A.B. 變形蟲和草履蟲的細胞膜基本組成成分不同C.D.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過程不能體現生物膜系統在結構上的聯系27. 一同學將下圖乙傘藻的細胞核與傘部去掉,并將甲傘藻的細胞核移入乙中,則存活下來的乙傘藻其外形是28.下列關于細胞核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核細胞的擬核除沒有核膜外,其他方面與真核細胞的細胞核沒有差別B.細胞核位于細胞正中央,所以它是細胞的控制中心C.細胞核的核膜由密封的雙層膜構成D.細胞分裂時,細胞核解體,染色質高度螺旋化成為染色體29.科學家用顯微技術除去變形蟲的細胞核,發現其新陳代謝減弱,運動停止;當重新植入細胞核后,發現其生命活動又能恢復。這說明了 A.細胞核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 B.細胞核是遺傳物質的儲存和復制的場所 C.細胞核是細胞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D.細胞核是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30.如圖是細胞核的結構模式圖,下列關于各結構及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A.①屬于生物膜系統,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B.②是所有生物遺傳物質的載體C.③與蛋白質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D.④有利于DNA從細胞核進入細胞質,實現核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31.關于制作玻片標本后在顯微鏡下觀察。下面的實驗過程錯誤的是A.脂肪鑒定:切取花生子葉薄片→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觀察B.線粒體觀察:取口腔上皮細胞→水解→沖洗涂片→染色→制片→觀察C.質壁分離現象:撕取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制片→觀察→滴加蔗糖溶液→觀察D.還原糖的鑒定:向試管內注入蘋果組織樣液→注入剛配制的斐林試劑→放入盛有開水的燒杯中并加熱→觀察32.利用紫色的洋蔥外表皮細胞和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可以探究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下列有關該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A.該實驗只是觀察了質壁分離和復原現象,沒有設計對照實驗B.在逐漸發生質壁分離的過程中,細胞的吸水能力逐漸增強C.將裝片在酒精燈上加熱后,再觀察質壁分離現象D.不同濃度蔗糖溶液下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滴加蒸餾水后都能復原33.利用滲透作用實驗原理可以測定細胞液濃度的大概范圍。將細胞液濃度相同的某種植物細胞 (如左圖所示),置于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中,出現a~d四種細胞狀態(如右圖所示),則細胞液濃度最精確的范圍在下列哪兩個細胞所處的蔗糖溶液濃度之間 A.a~d B.a~c C.c~b D.d~c 34.對質壁分離的正確解釋是 A.細胞質與細胞壁發生分離 B.細胞膜與細胞壁發生分離C.原生質與細胞壁發生分離 D.原生質層與細胞壁發生分離35.下列四項中除了哪項外,其余都是一個植物細胞組成滲透系統的理由A.纖維素和果膠構成的細胞壁是全透性的B.由細胞膜、細胞質、液泡膜構成的原生質層是選擇透過膜C.液泡中具有一定濃度的細胞液 D.細胞液的濃度大于(或小于)外界溶液的濃度36.觀察紫色洋蔥表皮細胞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實驗中,證明質壁分離現象的是A.液泡由小變大,紫色變淺B.液泡由小變大,紫色變深C.液泡由大變小,紫色變淺D.液泡由大變小,紫色變深37.將盛有一定濃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口扎緊后浸于蒸餾水中,下圖表示透析袋中蔗糖溶液濃度與時間的關系,正確的是 A B C D38.假定將甲、乙兩株植物的表皮細胞分別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兩種溶液的濃度均比細胞液的濃度高。蔗糖分子不能透過膜,甘油分子可以較快地透過膜。在顯微鏡下連續觀察,甲、乙兩個細胞的變化是 A.吉林省白山市第一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95343.html
相關閱讀:吉林省吉林市2012-201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 生物 Word版含答
云南省騰沖縣第四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
假期百分百高一生物試題
江西省上饒四校高一上學期聯考生物試題
廣東省汕頭市潮師高級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