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題。
①
在歷史上,城與市是產生于不同歷史階段的兩種事物。這兩個事物既曾結合在一起,融為一物(城市);也曾互相獨立,或為無市之城,或為無城之市。“
城”
與“
市”
是反映不同事物的兩個概念。
②
城與市關系演變的過程與形態,是社會關系演變過程與形態的一個方面,特別是其中的交換關系演變的集中表現。在氏族社會的早期和中期,既無城,更無市。到了后期,在距今7000
前后,修城之初,城墻內沒有商品交換活動,沒有市場。當社會組織由氏族變為家族,開始有了產品交換、商品交易和相關場所——
市。此事發生在距今5000
前后。當國王在市的四周修筑墻垣,將商業和商人的活動限定在這個稱之為“
市”
的小區域內活動時,這標志著市場交換關系的產生。奴隸主生產方式促使商品貨幣關系迅速發展。莊主經濟使早已存在的、無城的鄉村市場興盛。地主制與商品經濟相伴而行,城里的市場活動跨過市垣,擴散到全城,市垣被市場淹沒了,喪失了它原有的功能,市垣和被它圍起的那種“
市”
成了歷史遺跡。當商業和商人的活動突破這個被稱為“
市”
的圍墻,擴大到全城各個角落,在空間上城與市同大時,這標志著市場交換關系進入了中級發展階段,即商品經濟階段。隨著企業制與雇傭制的興起,城里市場活動的范圍又跨越城墻,擴散到全社會,那種原初的“
城”
也成了歷史遺跡。當商業和商人的活動地區擴大到城墻之外,在空間上市比城大,甚至可以有市無城時,這標志市場交換關系進入高級階段,即市場經濟階段。大體說來,無城無市和有城無市是原始自然經濟的標志;城中有特定的“
市”
(區)是商品貨幣關系的產物;城區即市區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城在市中和有市無城是市場經濟的產物。
③
城與市的興起,以及城與市關系的變化,是交換方式發展的結果。隨著交換的發展,城中之市從無到有,市在城中作用從小到大,其地位從低到高,所占的空間,先是在一個被市垣圍起來的范圍之內,繼則跳出市垣跑遍全城,又跳過城墻跑到城外,把城包圍起來。市從蜷縮在城的邊緣到位于城的中心,由城的附屬物變成城的主體。在城與市關系的演變過程中,厚厚的市垣沒能擋住市場自我擴散的力量,高高的城墻也沒能擋住市場自我擴散的力量。市的自我擴散力量是人建筑的堅固市垣和高矗城墻擋不住的,也是人制定的政策和制度擋不住的。市場依靠自身的力量開辟前進的道路,直至成為調配資源的基礎。如果把歷史比喻像一條長河,那么市場就是河中之水,它自然地流淌著,沖垮一切障礙,水到渠成。中國的市場經濟,既不是從外國學來的,也不是某個人設計出來的,它是幾千來市場力量自我發展的結果。中國的市場經濟植根于中國歷史之中。
(選自趙德馨《中國歷史上城與市的關系》,有刪節)
1
.聯系上下文,對第③
段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隨著交換方式的發展,“
市”
所起作用逐漸擴大,最終在整個“
城”
的發展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B
.隨著交換方式的發展,“
市”
所處地位逐漸升高,最終在整個“
城”
的發展中居于支配的地位。
C
.隨著交換方式的發展,“
市”
所占空間逐漸拓展,最終超越整個“
城”
的范圍而擴散到全社會。
D
.隨著交換方式的發展,“
市”
所具力量逐漸增強,最終超越整個“
城”
的實力而對其產生威脅。
2
.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第①
段緊緊圍繞“
城”
與“
市”
的概念,較為細致地分析了“
城”
與“
市”
產生時各自所處的不同社會歷史背景,并簡要說明了二者之間既分且合的獨特聯系。
B
.第②
段首先明確“
城與市關系的演變”
是社會關系中交換關系演變的集中表現,之后依次剖析了城與市關系在各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情況,以論證觀點。
C
.第③
段著重指出,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其自身的動力和規律,而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和外來文化及政策因素無關,而是根植于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之中。
D
.文章前一部分著重闡述城與市關系演變的過程、形態及規律,后一部分著重闡述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全文意在明確城鎮化建設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3
.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在歷史上,“
城”
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氏族社會后期,而“
市”
作為產品交換和商品交易的場所,出現在距今5 000
前后。
B
.奴隸主生產方式和莊主經濟都得益于商品貨幣關系的迅速發展,他們都曾經以各自的方式塑造過“
城”
與“
市”
的形態。
C
.當商業和商人的活動突破“
市”
的固有范圍,市在空間上與城同大時,城市合一,表明市場交換關系進入商品經濟階段。
D
.從有城無市到有市無城,可以看出,“
城”
與“
市”
關系演變的歷史,就是一部市場依靠自身力量不斷開拓前行的歷史。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
.C 2
.B 3
.B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98592.html
相關閱讀:《手機正傳》閱讀答案
《地面應用系統:月宮科考的“智能管家”》閱讀答案
《中國古代社會的節日休假》閱讀答案
《,漢民族最后的口頭傳說》閱讀答案
高中說明文閱讀答案??王潤清《霧霾天氣在氣象學中的界定與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