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題。
從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遺址來看,當時方形的土木建筑體制已形成,并成為中國后世主要建筑形式。與世界許多古文明建筑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是中國建筑一大特色,《詩經》中“
如?”“
作廟翼翼”
之類的描寫,可見當時木建筑頗具規模,并具有審美功能。中國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結構的特點,不以單一的獨立建筑物為目標,而以空間規模巨大、平面鋪開、相互接連和配合的群體建筑為特征,重視各個建筑物之間的平面整體的有機安排。從發掘的極為片段的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情況看,雄偉壯觀;從陶俑的狀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堅實也無不顯示難以想象的宏大氣魄。
“
百代皆沿秦制度”
,建筑亦然。漢、唐、宋、明、清基本保持和延續著相當一致的建筑美學風格,這個風格就是中國民族特點的實踐理性精神。中國建筑主要是宮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場所,從新石器時代的“
大房子”
開始,祭拜神靈即在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世間居住中心,而不在脫離世俗生活的特別場所;自儒學替代宗教之后,在觀念、情感和儀式中,更進一步發展了神人同在的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擺脫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間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與世間生活環境聯在一起的宮殿廟宇建筑成了中國建筑的代表。不是高聳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蒼觀念,而是平面鋪開、引向現實的人間聯想;不是使人產生某種恐懼感的空曠的內部空間,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內部空間組合;不是陰冷的石頭,而是暖和的本質等等,構成中國建筑的藝術特征。中國建筑的平面縱深空間,使人慢慢游歷在復雜多樣樓臺亭閣的不斷進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適和與環境的和諧。瞬間直觀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受在這里變成長久漫游的時間歷程,實用的、入世的、理智的、歷史的因素占著明顯的優勢,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識,正是這種迷狂意識構成許多宗教建筑的審美基本特征。
中國建筑的理性精神還表現在建筑物的嚴格對稱結構上,展現嚴肅、方正、井井有條的特點。就單個建筑來說,比起基督教、伊斯蘭教來,它確實相對低矮、平淡,甚至遜色一籌;但就整體建筑群來說,結構方正,逶迤交錯,氣勢雄渾。它不是以單個建筑物的體狀形貌取勝,而是以整體建筑群的結構布局、制約配合取勝,非常簡單的基本單位組成了復雜的群體結構,形成在嚴格對稱中仍有變化,在多樣變化中又保持統一的風格。隨著晚期封建社會中經濟生活和意識形態的變化,顯示威嚴莊重的宮殿建筑的嚴格的對稱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擬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美出現了?臻g有暢通,有阻隔,變化無常,“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種仍然以整體有機布局為特點的園林建筑,通過“
借景”“
虛實”
等方式,使建筑群與自然山水的美溝通匯合,表現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為自由的審美理念,但仍然沒有離開平面鋪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間意識轉化為時間過程,表達的仍然是現實世間的生活意緒,而不是超越現實的宗教神秘。
(摘編自李澤厚《建筑藝術》)
1
.下列對于中國建筑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
.中國建筑的土木體制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形成,并且成為后世的主要建筑形式;從秦到清一直保持、延續著一致的建筑藝術風格。
B
.中國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結構的特點,建筑材料暖和、堅實,建筑物之間相互接連和配合,平面鋪開,雄偉壯觀。
C
.中國建筑的代表主要是君主居住的宮殿建筑,它威嚴莊重而高聳人云,給人以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間感受。
D
.中國建筑以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內部空間組合為特征,表現了中國人實用的、人世的、理智的、歷史的生活意緒。
1
.【答案】C
【解析】“
高聳人云,給人以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間感受”
理解錯誤,可根據文中第二段“
不是……
而是……”
的內容判定。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
分)(
)
A
.《詩經》中“
如?”“
作廟翼翼”
之類的描寫不僅說明當時木建筑具有一定的規模,而且表現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B
.中國建筑講究對稱,重視各個建筑物之間的有機安排,因此,雖然它的風格嚴肅方正、缺少變化,但整體布局和諧統一。
C
.中國建筑的平面縱深空間能使人在游歷進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適和與環境的和諧,這是中國建筑理性精神的很好體現。
D
.新石器時代,人們祭拜神靈就在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場所;儒學替代宗教后,神人同在的傾向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2
.【答案】B
【解析】“
缺少變化”
分析有誤,文章最后一段中“
形成在嚴格對稱中仍有變化”
可知。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
.中國建筑以逶迤交錯、氣勢雄渾的建筑群取勝,基督教、伊斯蘭教建筑則以孤立高聳、出世脫俗的單個建筑見長,二者各具特色。
B
.封建社會晚期,以模擬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出現了,打破了以前建筑的嚴格對稱性,這反映出當時社會經濟生活、意識形態的變化。
C
.“
借景”“
虛實”
等方式把建筑群與自然山水的美溝通匯合,表明了更為自由的審美理念逐漸取代充滿理性精神的美學思想。
D
.以陰冷的石頭、空曠的空間等體現出的反理性迷狂意識是西方宗教建筑的審美特征,這與中國建筑的審美觀念有很大不同。
3
.【答案】C
【解析】“
表明了更為自由的審美理念逐漸取代充滿理性精神的美學思想”
分析錯誤,文章最后一段中“
但仍然沒有離開平面鋪展的理性精神”
可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14164.html
相關閱讀:《,漢民族最后的口頭傳說》閱讀答案
《手機正傳》閱讀答案
《地面應用系統:月宮科考的“智能管家”》閱讀答案
《中國古代社會的節日休假》閱讀答案
高中說明文閱讀答案??王潤清《霧霾天氣在氣象學中的界定與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