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西晉左思《詠史》詩中所抨擊的社會現象,在我國封建時代長期延綿不絕。到了“
文革”
期間,更是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
,這類充滿對他人蔑視和自我炫耀的政治血統論話語,在“
十浩劫”
中一度廣泛流行,造成了嚴重的社會惡果。好在這類說法、做法,隨著“
文革”
的終結,已經煙消云散。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改革開放30
后的當下中國,文化血統論卻逐漸流行并大有蔓延之勢。
②
血統原指同一祖先的血緣系統,本無優劣高下之分。那種認為血統有優劣之分且決定人們的賢愚貴賤的觀點,就是血統論。而文化血統論是指:讀書求學的經歷包括學校的名氣地位,決定人們能力的高下和德性的貴賤,而且不易改變。
③
文化血統論首先表現在教育部門引進人才方面。上世紀九十代中后期,高校新增師資逐漸由獲得博士學位的青人擔任,這本屬正,F象。但進入新世紀以后特別是最近三五來,一些高校進人的條件越來越苛刻。而這苛刻并非單純是學術成就、學術潛力,而是拘泥于求職者的“
出身”
,即求職者是在哪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出身門第”
如何。有的高校一看求職者不是名牌大學博士畢業,根本不管其業績潛力如何,一概謝絕入門。而如果求職者畢業于名牌大學,則□□
其業績不良,潛力不佳,□
照收不誤。更有甚者,有的高校招聘引進人才竟要查“
本科血統”
。“
文革”
政治血統論流行的時候,用人往往要“
查三代”
,甚至“
查到太平天國革命時期”
。與之相比,現在高校錄用教師的做法,有何本質差異?
④
所謂“
英雄不問出處”
,可悲的是,上述文化血統論意識籠罩下的高校人才選拔,連“
文革”
期間政治血統論影響之下的考察錄用人才的“
境界”
都不如。畢竟,那時對于“
出身”
不好的人,還講“
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
,現在的文化血統論,連這種幌子都不要了,變成赤裸裸的唯名是從,真是可悲亦復可嘆!
⑤
與高校招錄人才的怪象相映成趣的,是公務員招考。最近幾,公務員招考的門檻越來越高,不少機關招人的條件是“
研究生及以上”
,有的甚至直截了當地要求“
博士研究生”
。而這些博士要做的并非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工作,而是一般的接電話、貼信封、買花圈、干會務、跑聯絡之類的事務,F今不少黨政機關炫耀自己人才薈萃,其經典表述就是其單位某名牌大學畢業的博士多少人,而且這些博士的本科碩士階段都是在名牌大學。
⑥
文化血統論對社會具有嚴重的危害,它首先表現為對人才奮斗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抑制乃至消解。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進步的內在動力。改革開放初期政府提倡并受到全社會自覺認同的自學成才論、自我設計論,都是強調通過自己的奮斗改變命運。文化血統論的出現,本質上是對人才奮斗精神的嚴重抑制和人才創造能力的無端限制,是新的宿命論,是一種社會倒退。
⑦
文化血統論的出現,也堵塞了階層流動的渠道和角色轉換的空間,甚至可能導致階層固化,使社會缺少活力。一個健康的社會,不同階層之間是可以流動的,其途徑主要是通過個人自身的努力和成就向上提升,或者因自身存在的問題反向流動。文化血統論并不重視后天的努力及其成果,而是單純看重過往的“
出身門第”
,并以此決定人才取舍或價值評判,從而導致不思進取,為宿命論提供市場。長此以往,人們可能不會
,而是
。
⑧
文化血統論的出現,還可能導致人們不良情緒和不善行為的出現。既然后來的努力并不重要,人們就會安于現狀,“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更多的可能是不滿現實,具有明顯的反社會傾向,社會上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將其當作發泄的機會和渠道。近某些群體性事件的出現、“
網絡義和團”
的喧囂,不能說與文化血統論的出現沒有任何關系。
⑨
解決文化血統論的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進行全方位的改變,要盡力盡快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于國民觀念平民化的教育和引導,在全社會樹立勤奮改變命運、付出終有回報的風氣和信念。
7
.文章開頭從“
政治血統論”
談起,其作用是
。(2
分)
8
.選出第③
段空格處填入關聯詞最恰當的一項。(2
分)·····( )
A.
盡管
也 B.
無論
都
C.
即使
也 D.
雖然
卻
9
.第③⑤
兩段舉例揭示了文化血統論的“
怪象”
。第③
段議論“
教育部門引進人才”
,側重于從
的角度舉例;第⑤
段議論“
公務員招考”
,側重于從
的角度舉例。(3
分)
10
.根據文意,在第⑦
段空格處填上適當的語句:
人們可能不會
(1
)
,而是
(2
)
。(3
分)
11
.選出下列對文章層次劃分恰當的一項。(3
分)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2
.本文和左思《詠史》在主旨上有哪些異同?試作簡要分析。(4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7.
引出本文論述的主要內容“
文化血統論”
流行的問題(引出下文)(1
分)。揭示了“
文化血統論”
與“
政治血統論”
在本質上一樣,都是應該受到抵制和批判的(1
分)。
8
.C
(2
分)
9
.片面追求“
出身門第”
(學校的名氣地位);對高學歷人才使用不當(3
分;答對1
空給2
分,答對2
空給3
分)
10
.(1
)把社會地位的上升寄托于自身的切實努力之上(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2
)寄望于“
拼爹”
理想的實現(寄望于家族的財富、地位)(3
分;答對1
空給2
分,答對2
空給3
分)
11. D
(3
分)
12.
《詠史》諷喻了當時選拔人才只講究門第出身的不合理現象;本文批判了當今選拔人才過于講究學歷和學校名氣地位的弊端。(2
分)二者相同處在于:只講門第出身和過于講究學歷及學校的名氣地位都忽視了人才本身的才能;不同處在于:前者屬于“
政治血統論”
,后者屬于“
文化血統論”
。(2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15679.html
相關閱讀:《地面應用系統:月宮科考的“智能管家”》閱讀答案
高中說明文閱讀答案??王潤清《霧霾天氣在氣象學中的界定與防范
《中國古代社會的節日休假》閱讀答案
《,漢民族最后的口頭傳說》閱讀答案
《手機正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