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昌
中國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會就產生了姓氏。關永禮先生《中國姓氏文化》一書講到,許多歐美國家的姓氏構成方式,遲至中世紀才產生并傳承下來。亞洲越南、朝鮮等國的姓氏在14
世紀左右才普及興盛,而且多由中國傳入。日本則更晚,1876
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
“
姓”
的來歷要比“
氏”
更古老。“
姓”
字是由“
女”
字和“
生”
字組成的,《說文解字》解釋:“
姓,人所生也。”
遠古的人類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姓”
就代表了一個人的母系血統,同一個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為同姓,中國的古姓中大多都有“
女”
字偏旁,如姬、姜、姒、姚等,也正反映了“
姓”
和母系血統的密切關系。
如果說,“
姓”
是來自母系,那么“
氏”
就來自男性。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產和戰爭中的優勢不斷凸顯,氏族群體中出現了強有力的男性首領。最初的“
氏”
,是這個氏族男性首領的稱呼。
戰國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局的動蕩,許多貴族降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資格立“
氏”
,隨著士和平民地位、權力的上升,他們也開始稱“
氏”
。“
氏”
已不再是貴族特有的標志。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徹底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
氏”
只剩下了標記直系血統的作用,性質上沒有了貴賤之別。漢代以后,通稱為“
姓”
,自此“
姓”“
氏”
徹底合一。
現在人們所說的名字是指一個人的名,與古代所說的名字不同。古代的“
名”
與“
字”
分指,均為一個人的稱號。“
名”
,是一個人在成之前的稱呼,“
字”
則是他成后步入社會時的稱呼。
中國的這種“
名”“
字”
雙軌制早在周代就已經形成。古人的“
名”
,主要用于自稱;士人的“
字”
,主要用于他稱。古代嬰兒出生滿兩個月就要命“
名”
,而取“
字”
則在成以后。一個人成后,由長輩原先為其取的“
名”
,用于自稱,已不便在社交場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徑直稱呼,應另外換一個平輩或晚輩可以稱呼的新名,否則被視為無禮。
“
字”
獨立于“
名”
之外,又與“
名”
密切相關。如諸葛亮字孔明,“
亮”
與“
明”
可以相互注釋,字義相近。也有“
名”
與“
字”
互為補充,可以連義推想的,如岳飛字鵬舉,“
鵬舉”
取大鵬振翅高飛之意,與“
飛”
互為補充。
除了“
名”“
字”
以外,有些古人還有“
號”
。雖然春秋時期已有稱“
號”
的現象,但宋代才是“
號”
的大普及時代。明清時期,士人取“
號”
之風特盛。清末民初以后,“
字”
與“
號”
逐漸被筆名、藝名所取代。(選自《北京日報》
.02
.19
,有刪改)
1
.下列關于“
中國姓氏”
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中國姓氏產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會,關永禮先生認為中國姓氏遠遠早于歐美國家,更早于亞洲
的越南、朝鮮、日本等國。
B
.中國古姓的字形大多帶有“
女”
字偏旁,這種造字結構蘊藏著一個歷史事實,即中國大多古姓
與母系血統有著密切的關系。
C
.中國人稱“
氏”
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資格,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局的動蕩,士和平民
地位逐漸上升,他們也開始稱“
氏”
。
D
.中國最初的“
姓”
來源于母系,而“
氏”
來自男性,而且漢代以前“
氏”
是貴族特有的標志,
漢以后“
姓”“
氏”
就完全合一,統稱“
姓”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稱號:“
名”
,是一個人在成之前由長輩為其所取的稱呼;而“
字”
,
則是他成后步入社會時的稱呼。
B
.古代男子齡到了二十歲才加冠取字,有“
字”
之后,“
字”
就在社交場合被廣泛應用,而
“
名”
則不再使用。
C
.中國名與字的雙軌制自周代形成以來,延續了幾千。清末民初以后,“
字”
逐漸退出歷史
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筆名、藝名。
D
.古人的“
名”
與“
字”
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或字義相近,相互注釋,或連義推想,互相補充。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到14
世紀左右亞洲越南、朝鮮等國的姓氏才普及興盛,日本則更晚,而且多由中國傳入,由
此他們的姓氏和母系血統關系密切。
B
.中國古代的“
氏”
與分封制有著密切的關系,分封制徹底廢除后,“
氏”
只剩下標記直系血統的作用,性質上已沒有了貴賤之分。
C
.古人稱自己通常稱自己的“
名”
,稱別人通常稱他的“
字”
,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如諸葛亮自稱“
亮”
,魯肅則稱他“
孔明”
。
D
.有些古人會取“
號”
,“
號”
出現于春秋時期,但到了宋代,“
號”
才進入了大普及時代,而到了明清時期,士人取“
號”
之風非常盛行。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
.D
(“
漢代以前氏是貴族特有的標志”
錯,原文是“
戰國以后……
氏已不再是貴族特有的標志”
。)
2
.B
(“
名則不再使用”
錯,名可以用于自稱。)
3
.A
(“
他們的姓氏和母系血統關系密切”
無中生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17212.html
相關閱讀:《中國古代社會的節日休假》閱讀答案
《手機正傳》閱讀答案
《地面應用系統:月宮科考的“智能管家”》閱讀答案
《,漢民族最后的口頭傳說》閱讀答案
高中說明文閱讀答案??王潤清《霧霾天氣在氣象學中的界定與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