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選
)
趙麗雅
1
由中國古建筑的框架結構所決定,作為屋身之一部分的墻不擔負承重作用,窗的設置也就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更多地具有審美的功能。我國古代的詩詞很早就表達了對窗的審美意識。《古詩十九首》中的
“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
,生動地描述了一個滿懷愁思的女子,憑倚樓窗,望見
“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
而引動對心中所愛的懷想。名句
“
窗含西嶺千秋雪
”
(杜甫)、
“
兩山排闥送青來
”
(王安石),皆是寫因窗得景,由此欣賞到了大自然秀麗的風光。又
“
綠窗春夢輕
”
(陳克)、
“
午窗殘夢鳥相呼
’’
(王安石),無論是輕夢,還是濃睡,都要憑借窗戶,捕捉天籟,將自然界的種種微妙變化,融入人的意識,以鑄就一個迷離幻妙的夢境。《紅樓夢》中林黛玉的《秋窗風雨夕》云:
“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燈虛窗時滴瀝。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
窗帶來了秋風冷雨,而一腔悲緒也化作滴滴清淚,浸透窗紗
……
2
窗的功用被移植到園林建筑中,其意義更加豐富。明末清初的戲劇家李漁曾于孚日軒中,作
“
觀山虛牖
”
,又名尺幅窗、無心畫。因軒后有一座小山,雖不高大,但其中丹崖碧水、鳴禽響瀑、茅屋板橋,卻無所不備。李漁裁紙數幅,做畫之頭尾、鑲邊,貼在窗的四周,所謂
“
實其四面,獨虛其中
”
。虛,卻非空,乃納屋后之山景于其中。園林藝術中的借景手法,便即如此。
3
窗除
“
通
”
以外的另一個作用是
“
隔
”
。這與其說是功能上的作用,不如說是審美上的意義。它巧妙地利用人們視線的局限,增加空間的變化,而引出朦朧的詩意。如園林中粉墻上的洞窗或漏窗,隔開兩個空間,使人在此一邊看到彼一邊,二者構成對景,本來是咫尺相望的景物變得含蓄幽深了,在恍惚迷離的氣氛中擴大了空間感覺,從而使空間得到了延伸。而隔墻相鄰的景色若隱若現,愈覺深幽空靈,更引起向往之情。它利用人們視覺上的錯覺,起到了擴展景深的作用。
4
此外,一段粉墻,幾竿修竹,這是一個幽雅的小景,但稍嫌
“
實
”
了些。在墻上開一方漏窗,陽光灑下來,篩下斑駁的圖案,與婆娑的竹影互為映襯,實墻的封閉感便消失于竹木風姿之外,使園景風情有加,韻味無窮。這又是化實為虛的作用了。
5
如同我國的古典詩詞一樣,我國古建筑中的窗,也是抒情的。它或瀟灑疏朗,或玲瓏秀巧,抑或透漏幽邃。這需要我們結合中國的傳統藝術去細細體味,方能解得其中三昧。
1
.下列對
“
窗的審美功能
”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在
“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
兩句詩中,窗的審美功能體現在一個滿懷愁思的女子,憑倚樓窗而望見樓外的景致,引動了對心中所愛的懷想上。
B
.在杜甫
“
窗含西嶺千秋雪
”
和王安石
“
兩山排闥送青來
”
兩句詩中,窗的審美功能體現在因窗得景,詩人能憑窗欣賞到大自然秀麗的風光上。
C
.人們在睡覺時,無論是輕夢,還是濃睡,大自然的聲音有時會融入人的意識,形成一個迷離幻妙的夢境,這是窗的審美功能在生活中的體現。
D
.林黛玉的詩:
“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燈虛窗時滴瀝。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
窗的審美功能體現在因窗外的景致引發的情感變化上。
2
.對窗的
“
通
”
與
“
隔
”
的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李漁在他的浮日軒中,裁紙數幅,做畫之頭尾、鑲邊,貼在窗的四周,作
“
觀山虛牖
”
,又名尺幅窗、無心畫,是發揮了窗的
“
通
”
的作用。
B
.園林中粉墻上的洞窗或漏窗,隔開兩個空間,使人在這邊看到那邊,構成對景,使咫尺相望之景變得含蓄幽深,是發揮了窗的
“
隔
”
的作用。
C
.窗的
“
通
”
,就是貫通,李漁作
“
觀山虛牖
”
,就是為了把軒后的小山,以及其中的丹崖碧水、鳴禽響瀑、茅屋板橋,這些景致都串聯貫通起來。
D
.窗的
“
隔
”
,就是隔開,使隔墻相鄰的景色若隱若現,愈覺深幽空靈,更引起向往之情,
“
隔
”
是利用人們視覺上的錯覺,起到了擴展景深的作用。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中國古建筑中的窗之所以更多地具有審美的功能,是由中國古建筑的框架結構所決定,窗的設置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
B
.李漁的
“
無心畫
”
,是
“
實其四面,獨虛其中
”
,其中的
“
虛
”
是為了納屋后之山景于其中,這是園林藝術中的借景手法的利用。
C
.我國古建筑中的窗,或瀟灑疏朗,或玲瓏秀巧,抑或透漏幽邃,這是古人審美情趣的體現,需要結合中國的傳統藝術去細細體味。
D
.所謂的化實為虛,就是在墻上開一方
“
虛
”
的漏窗,讓墻外的
“
實
”
的
“
幾竿修竹
”
射進來,使墻的封閉感消失的一種做法。
參考答案:
1
.
C
(牽強附會,不符合文意.這里只是說睡夢,沒有體現出窗的審美功能”來。在“綠窗春夢輕”、午窗殘夢鳥相呼“這些詩句中,“窗”之所以具有審美功能,是因為人們把它作為憑借,“捕捉天籟,將自然界的種種微妙變化,融人人的意識”中。離開了“窗”這個內外相連的憑借,就與“窗的審美功能”無關了。)
2
.
C
(“通”,理解為“貫通”不恰當,應理解為通透;說“為了把……這些景致都串聯貫通起來”,也不恰當,李漁作“觀山虛牖”的目的是把窗外的景致納入到尺幅窗、無心畫”中。)
3
.
D
(對“化實為虛”的理解不當。原文。一段粉墻,幾竿修竹,這是一個幽雅的小景,但稍嫌‘實’了些”,是說粉墻和修竹的搭配上“實”了一些,如果在墻上開一方漏窗,就起到化實為虛的作用了。同時,“化實為虛”是一種審美觀,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的做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42341.html
相關閱讀:《地面應用系統:月宮科考的“智能管家”》閱讀答案
《中國古代社會的節日休假》閱讀答案
《,漢民族最后的口頭傳說》閱讀答案
高中說明文閱讀答案??王潤清《霧霾天氣在氣象學中的界定與防范
《手機正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