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聶華苓
三前,也是冬天。一個骨瘦如柴的女人來到我家門前。
她頭發蓬亂,臉色蒼黃,穿著一件空蕩蕩的破舊花棉襖,和一條褪色的灰布褲子,手中提著一個白布口袋。她輕輕推開我家虛掩的大門,縮縮瑟瑟地探進頭來。我正站在窗口。
“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點米,我的孩子餓得直哭!
”
她沒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紹下去:
“
我也是大學畢業的。哪,你看。
”
她抖著手由內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證來,
“
這上面都寫著的,這是我以前的照片!
”
由于好奇,我接過她的身份證。那是一個富態的中女子的照片:光亮細碎的發鬈,整整齊齊地貼在頭上,淡淡的雙眉,彎在那一雙滿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還盤著一個蝴蝶花扣。
我端詳著那照片的時候,她就一個人絮絮叨叨地講了下去:
“
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個人帶著四個孩子,飽一天,餓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錢,喝稀飯都不夠!孩子們餓得抱著我哭,我只有厚著臉皮出來討點米。我只要米,不要錢,我不是叫花子,我是憑一雙手吃飯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開不了口,我走了好幾家,都說不出口,又退出來了!我怎么到了這一天!
”
她撩起衣角來拭眼淚。
我將她的口袋裝滿一袋米。她抖動著兩片龜裂的嘴唇說道:
“
這怎么好意思
?
您給我這么多!這怎么好意思!謝謝,太太,我不曉得怎么說才好,我
——
我直想哭!
”
她淌著淚背著一袋米走了。
三后的今天,我又看見了那個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門前,
我打那兒經過。她皺縮得更干更小了!佝僂著背,靠在門框上,臉上已經沒有三前那種羞怯的神情了,咧著一嘴黃牙,陰森森地笑著,用一種熟練的討乞聲調高聲叫道:
“
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
”
只聽得門內當啷一響,是金屬落地的聲音,接著是一聲吆喝:
“
一角錢拿去!走,走,誰叫你進來的?你這個女人,原來還自己洗洗衣服賺錢,現在連衣服也不洗了,還是討來的方便!
”
那女人笑嘻嘻的:
“
再賞一點吧,太太,一角錢買個燒餅都不夠!
”“
咦,哪有討飯的還討價還價的
?
走,走,在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樣子
?”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開了:
“
再給我一點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臟了,再多給一點!
”
?地一聲,大門被踢上了。那女人回過頭來,冷笑了一聲,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經不認得我了!
(1)
、
小說突出描寫了女人行乞時的四次“笑”,請認真閱讀小說,簡析每次“笑”所顯示的內容。(每次限十字內)
(6
分
)
〈1
〉
第一次笑:
對人生的敵意和詭譎
〈2
〉
第二次笑:
喪失羞恥之心
〈3
〉
第三次笑:
職業乞丐的無賴相
〈4
〉
第四次笑:
對人生的冷漠,麻木
。
(
四次笑,顯示了女人個性的逐步扭曲,其本質正在逐步“蛻變”。要結合文章的主旨來分析笑的不同含義
答對三點
6
分,每點
1.5
分,答得合理可以酌情給分)
(
2
)、
怎樣理解小說標題“人,又少了一個”的深刻含義?(
6
分)
答:
①
女人人性扭曲,已成為行尸走肉,喪失了人的價值。②而“又”字又說明了這種現象不是個別存在,也不是第一個,則使文章的社會意義更加廣泛更具批判意義。
③
更能當時社會女人的自尊心羞怯感,即她的人格已經完全失去,她的靈魂已被吞噬。④蘊味無窮,引起讀者的共鳴。
(答對三點
6
分,每點
2
分,答得合理可以酌情給分)
(
3
)、
如果將女人的有關身份證的文字材料抽去,對小說的人物刻畫和主題的表現有沒有影響,為什么?(
5
分)
答:
有影響:①抽去材料就反映不出作品主題的深刻性。②正是在過去和現在的對比中,表現女人的變化,揭露其變化的社會根源。
③豐富故事情節,典型人物形象,引起讀者的思考。
(
4
)、此
文和《祝福》中都寫了兩個乞丐的“死”,這兩個乞丐的“死”有什么不同?(
6
分)
答:①此文中的女人并沒有死去,只是她的自尊心羞怯感,①她的人格已經完全失去,她的靈魂已被吞噬,原先的她已經逝去。③而祥林嫂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在舊社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利,連生命和靈魂都被封建禮教吞噬。④祥林嫂祥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而終甚至于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⑤總的來說,普遍性的社會意義寄于自身的特殊性,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答對4點6分,每點1.5分,答得合理可以酌情給分)(5)、下列對這篇小說的欣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 C )
A.作者刻畫女人形象,多角度地運用了縱向對比,寫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的頑劣,行為由知羞到寡廉恥,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態到干癟,令人憎恨,也喚起同情。
B.對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會根源,作者的思想傾向是鮮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畫和情節的發展中,讓其自然流露出來。
C.作品的語言十分細膩、流暢,尤其是人物語言及富于個性化,三后女人乞討的幾段話,盡管有點夸張,但活畫出女人蛻變后的丑惡的靈魂。
D.作者對生活是忠實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實,經過藝術提煉、加工,使現實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顯示出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批判力量。解析:C項中“盡管有點夸張”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65275.html
相關閱讀:《琥珀手鏈》閱讀答案
《回家 [美]皮特?哈米爾》附答案
《杰克太太的救贖 》閱讀答案
節選自凱特?肖班《一小時的故事》閱讀答案
文學類文本閱讀《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