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就是人格
若要解開“性格之謎”,我們就必須對于人的性格有一些了解。所謂人的性格,簡單說,就是一個人的一整套習慣,包括情感或情緒習慣,以及思維習慣。比如,有的人就習慣于發怒、有的人習慣于憂愁,這就是情感習慣;有的人習慣于多疑、有的人習慣于幻想,這就是思維習慣。我們平常,就是憑借著這些情感和思維習慣,來判斷別人的性格。比如,對于多疑的人,我們會說:“他這個人,太偏激、太幼稚”對于易怒的人,我們又會說:“他呀,性格不好、脾氣不好。”
其實,我們偶爾都會有發火或多疑的時候,但是,別人不會單憑著一個人的偶然表現,來對一個人下斷言,只有某種情緒、情感或思維,屢次出現,成了這個人的特征、成了這個人一貫的表現和習慣,人們才會把它和一個人的性格聯系在一起。所以,只有那些成了“習慣”的情感和思維,才能把它歸之于人的性格。
只有核心人格是獨特的
一個人在一生中,會形成很多習慣,或者說,人的習慣和性格會形成很多側面,五花八門、豐富多彩,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占優勢、起決定作用的習慣和人格。心理學把這種獨特、占優勢、起決定作用的人格,稱做“主人格”或“核心人格”。象“大智若愚”、“含而不露”、“多愁善感”、“脆弱”、“樂觀”、“憂郁”、“內向”或者“外向”,都是我們用來描述主人格或核心人格的詞匯。當提起某人,我們首先聯想到的有關他或她的特征,就是我們隱約感到的那個人的主人格。當我們談到一個人的性格的時候,就是指這個人的主人格或核心人格。只有主人格,才是獨一無二的、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能把一個人和其他人區別開的人格,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個人的性格。當我們評論某人“有性格”或“沒性格”的時候,指的就是一個人的核心人格是否突出。
性格反應都是自動完成
人的性格具有很多特征,了解了它們,會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人的性格。人的性格的第一大特征,就是自動性、或者說本能性。意思是說,凡是性格性的東西,不需要記憶、指揮、或者控制,只要有相應的環境或刺激出現,就一定會自動出現相應的情緒和思維反應。記住,是“自動出現”。比如,有一種“奴婢型人格”,由于有強烈的劣等感的情感與思維習慣,不管見了誰,心里面馬上就會自動想到:“她一定討厭我,我不如他,我必須低著頭。”這些反應在見面的一瞬間,就已經形成了,盡管實際上這點時間根本就不夠她進行現實的比較與判斷。這些反應往往與現實環境不相稱。雖然有時候她也會反省一下,甚至能夠發現自己的感覺和判斷是不符合現實的。但是,下次,她見到別人的時候,她還是會迅即做出習慣了的自動反應。這,就是人格的自動性特征。由性格決定的反應,就是自動的、本能的、不受理智和意志控制的。
人的性格相對恒定
除了性格反應的“自動性”特征外,性格的第二大特征,就是性格反應的“恒定性”。意思是說,與性格相對應的情感與思維習慣一旦形成,就基本上長期保持恒定不變。比如,您可能有一位非常熟悉、非常要好的中學同學,在二十年后突然不期而遇,表面上,你發現他發生了很大變化、似乎感覺很陌生,可是如果真的有一天,你與他飲酒暢談,您會發現,這位同窗好友,骨子里根本沒有變化,只是服飾變了、地位變了,面具多了而已。當你把他的服飾、地位和面具統統剝光之后,你才會意識到:“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性格還是那個性格、人依舊還是那個人”。這樣一來,我們就得到了性格的第二大特征,就是性格不隨時間而明顯改變,性格在一定時間限度內,是“恒定”不變的。
那么,人的性格為什么具備“自動性”和“恒定性”的特征呢?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斷言,這些特征肯定對人的生存有好處,否則,這些特征就無法通過自然法則保留至今。那么,這些特征對人有什么好處呢?若想為這些問題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我們不得不追根溯源,去探尋人格形成和發展之謎。
生命的頭5年——性格形成的關鍵
關于人的性格,心理學界已經基本上達成共識,就是人的性格,是在遺傳基礎上,在童年期由生存的人際環境塑造出來的,這個人格塑造和形成過程,從出生的時候開始,至5歲左右基本完成。確切地說,到了5歲左右,人格塑造已經基本上完成了80%,或者說到了5歲,一個人的人格已經基本定型,其余部分,要在以后的生活經歷中,進一步補充和塑造。而且,5歲以后的影響,對于一個人的核心人格,已經無關大局了。也許,您現在才意識到,早在童年,我們的性格和與之緊密相連的命運,就已經基本確定了。
性格——父母性格的拷貝
我們知道了性格形成的時間——生命的頭5年,接著,我們想知道的就是,在這生命早期的5年中,性格塑造和形成的具體過程,是怎樣進行的。有些人一定會想,那些性格變態或扭曲的人,在童年一定經受過重大精神創傷或打擊,給這些人的記憶和性格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種判斷,有一部分是對的,即情感體驗的記憶或烙印,就是一個人形成一定情感或思維習慣的基礎。一個人對于環境或周圍世界的看法,取決于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和作用方式。但是,某種性格的形成,往往不一定具有那么多戲劇性。它往往是一點一滴、不知不覺、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地慢慢地形成。比如,一個易怒的人,不是先天就容易或喜歡生氣,而是從小就與一個愛生氣、愛發脾氣的親人在一起生活,天天生活在生氣的環境里,天長日久,慢慢地,也就模仿或學會了生氣易怒的習慣。為此,我們可以算一筆帳。假如有一個特別愛生氣、發脾氣的母親。平均每天當著孩子的面發一次脾氣,5年就是1800次,試問,哪個孩子在多達1800次的熏陶和影響下,會學不會發怒呢?更何況,兒童的頭5年,是學習情緒反應和思維方式的最佳年齡段?梢院敛豢鋸埖卣f,給您一個5歲以內的孩子,您可以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隨心所欲地制造出各種心理怪物來。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生命的頭5年,之所以對于性格的形成和塑造那么重要,就是因為頭5年孩子對于雙親特別依賴、因而,也特別容易受影響。所以,孩子的性格基礎,是在生命的頭5年,由賦予孩子生命、其后又養育孩子的雙親,一手締造的。這種締造,是在與孩子長期共同生活的幾萬小時內、在孩子對于性格塑造最敏感的時期完成的。誰撫養孩子、誰和孩子長期生活在一起,誰就是孩子性格的締造和決定者。在極端的情況下,如果人從小與野獸生活在一起,那么,野獸,就成了孩子性格的締造者,他的性格,也就具備了野獸的特征。這方面,并不缺乏實例。比如,印度的“狼孩”,由于自幼長期與狼生活在一起,導致“狼孩”無論在情緒、思維,還是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具備了狼的特征,即具備了所謂的‘狼性“。所以,從生物學的角度講,“狼孩”是人,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狼孩”是狼。我們有理由推斷,一個孩子的性格,就是父母性格的拷貝和縮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uxingrenge/22642.html
相關閱讀:分九類有沒有意義?
你是哪種人 9型人格測驗及指南
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屬于哪項性格類型?
九型人格學習問卷精選
如何通過九型人格學習減輕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