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聯想記憶法
聯想記憶,是利用識記對象與客觀現實的聯系、已知與未知的聯系、材料內部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來記憶。例如:
1、用聯想法記憶歷史年代:
淝水之戰發生于公元383年,通過淝可聯想到肥胖,由肥胖想到胖娃娃,而8字的兩個圓正好是胖娃娃的頭和身體,兩個3則是兩個耳朵。這樣一想就記牢了。
2.用聯想法記憶歷史事件
漢代的農民起義較大規模的有三次:一是公元17年發生的綠林起義;二是公元18年發生的赤眉起義;三是公元184年發生的黃巾起義。前兩次發生在西漢,后一次發生在東漢。這三次起義的時間可以用對比法來記,最令人頭痛的是起義名稱的先后順序容易搞混。為此,可采用聯想記憶法來記憶。這三次起義的名稱都有顏色,即綠、紅、黃,可與楓葉聯系起來記。楓葉春夏時綠,秋天變紅,冬天變黃。
3.用聯想法記憶歷史事件及年代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可用聯想法記作:“前鴨子下蛋后鴨子看,劉邦定都于長安”。這是因為2像鴨子0像蛋。
4.用聯想法記憶魏、蜀、吳三國建國年代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定都于洛陽,需記的內容有:“220”、“曹丕”、“建魏”、“洛陽”等項,可用聯想加串聯法記作:“曹丕喂(魏)洛羊(陽),一天二兩(22)餅(0)”。同理可記:“劉備守(蜀)成都,一天二兩(22)藥(1)”;“孫權建吳業(建業),養了三只鴨(222)”。
因為劉備建蜀時已風燭殘年,故一天二兩藥;而孫權的吳國在長江邊上,故與養鴨聯系。
5.用聯想法記憶晉滅吳的時間
公元280年,晉滅吳,從而結束了三國鼎立局面。吳滅了,就等于吳被拆散了,消失了,而吳字可以拆成“二、八、口”三個字,正好與280相合。
二、諧音記憶法
諧音記憶,是通過讀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記內容與已經掌握的內容聯系起來記憶。例如:用諧音法記憶歷史年代
(1)李淵618年建立唐朝,可記作:“李淵見糖(建唐)摟一把(618)”。
(2)清軍入關是1644年,可記作:“一溜死尸”。因為清軍入關尸橫遍野。
(3)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于1894年,可用諧音記作:“一拔就死”。
三、歸納記憶法
歸納記憶,是將所記憶內容按不同屬性加以歸納,然后分門別類地記住這些內容及其屬性。例如:
用歸納法記憶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
中國近代史(1840~1919)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可歸納為“五四三二一”來記憶。即:
五次重大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四個主要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
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兩個階級產生——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一次失敗的變法——戊戌變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yi/xuekejiyi/18740.html
相關閱讀:學好高中生物常用記憶方法有三種
中考歷史知識六大記憶法寶
兩漢政治經濟制度刺史制度記憶口訣
一級建造師知識記憶技巧舉例
地理知識的記憶方法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