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不論什么時代都有罵人這一說法,因此產生了一個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詞語:潑婦!其實不僅僅女人會罵人,罵人這個說法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已經無從考證,我想大概是在人類誕生后的一段時間吧(為什么是在人類誕生一段時間后才有罵人呢?因為..人剛生下來不會說話的!笨),下面我們來看看古籍資料上是如何解釋“罵人”的吧。
“罵”字,下面是個馬字,上面是兩個口字,這不是說罵人是兩張嘴對著罵。那兩個口念xuān,表馬聲,引申為喧鬧聲,后又轉為罵人的含義。罵就是用粗語或惡意的話侮辱人。
使用語言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使用的技巧也標明著人類的進步。比如用語言來唱歌,罵人是語言具體動用的技巧和能力,所以也同樣表明人類的進步。
嬰兒是不會罵人的,只會以哭聲來表達他的情緒。但自從人有了喜怒哀樂后,誰都有發怒的時候,所以,大概會說話的,人人都會罵人罷,人人都罵過人罷。從風度翩翩的紳士,到放任的潑婦,只是罵人方式方法的不同,所用的詞語不同。
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目的,其罵的形式和內涵也各不相同。朋友間笑罵,仇人間怒罵。笑罵如嬉戲,罵中有關愛,有疼惜,情緒復雜,只有當事者方能體會這其中三味,那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被電視表現得盡人皆知的,女人罵男人“你真壞”,是最典型的反話的罵。當然,更多的可能是怒罵
罵人的方式有很多種,依人的性格和當時的情形而不同:豪邁如大炮的,陰森如鬼火,悠悠然如陰風陣陣,急急乎如狂風驟雨?傊趺唇鈿庠趺戳R。
文人雅士罵人,有章有法,方方面面仔細徹底,用詞用句精湛絕倫,深思熟濾,雖不帶臟字,卻讓人背脊發涼,被罵者定會覺得無地自容。潑婦罵街,上到祖宗十八代,下到子孫后代,包羅得徹底,那是要一定功力,修為到一定火候的,不然那突口而出的話,不帶重復的字眼,怎么會噴薄而出?罵人者罵到最后可能都不知自己罵的啥,而受眾若是承受力底的大概也要倒地昏迷。這罵人者可以稱得上罵中豪杰。
罵人有長篇,也有短小精悍的,一般人盛怒之下是來不及組織羅列文字,又沒有潑婦那口若懸河的本事(或者有,但為了保持風度而有所節制),所以常拿涌上心頭的最狠的一句話來解恨,用多了,也就用得習慣了,也就變成了罵人的熟語、套話。
可見罵人確實是個需經學習方能掌握的技巧。
著名作家趙樹理就曾駐足觀看婦女罵街,學習群眾語言,當然他不是為了去罵街,而用于描寫小說中的人物。
罵人雖然是技巧,是學問,可以沒有開課授業的,所以要學也只能到罵仗的現場去學。
罵人話因方言的不同和個人習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蔣介石罵人的口頭語是“娘希匹”,張作霖掛在嘴上的罵人話是“媽拉個八子”,不知為什么地域如此遼闊的中國竟如此統一地把罵指向對方的母親、姥姥,難怪魯迅稱之為“國罵”。
有人把罵人者按手段的高低定了段位:一段:“血肉橫飛”式;二段:“二面三刀”式;三段:“金蟬脫殼”式 ;四段:“按圖索驥”式;五段:“阡陌縱橫”式;六段:“巫山猿啼”式 ;七段:“野人獻曝”式;八段:“分花拂柳”式;九段:“對酒當歌”式;十段:“沉默是金”式。
梁實秋先生有一篇《罵人的藝術》寫得十分精彩,不妨摘錄一下供讀者欣賞。內容如下:
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罵人的人。罵人是一種發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種怨怒的感情。想罵人的時候而不罵,時常在身體上弄出毛病,所以想罵人時,罵罵何妨。
但是,罵人是一種高深的學問,不是人人都可以隨便試的。有因為罵人挨嘴巴的,有因為罵人吃官司的,有因為罵人反被人罵的,這都是不會罵人的原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uzi/311530.html
相關閱讀:學點難聽狠毒英語罵人的話 你被妖魔化了
打工生涯
當別人罵你SB時你應該回答USB
罵人寶典:笨鳥先飛,笨豬先肥。
河北罵人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