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區不分初夏秋冬,冬天挖白菜,手都凍得像胡蘿卜一樣。三伏天,光著上身,穿著大褲衩解放鞋,就在田間地頭暴曬。拉的平車最少四五百斤,多的時候一千七八百斤。手上、肩膀上都磨了血泡,身上曬脫了皮。
知青蠟像 資料圖
本文摘自:光明網,作者:程穎,原題:40年后奎東知青再相聚
6月12日,對于奎東知青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1975年6月12日,他們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來到奎東大隊作為插隊知青。時隔40年,他們再次回到這里,重溫激情燃燒的知青歲月,回味同甘共苦的插隊生活。
昨天上午9點,26名插隊知青舉著寫有“奎東知青”的紅旗,扯著“我們回家了”的條幅,浩浩蕩蕩地來到當年的知青點、如今的奎東社區老少活動中心。雖然現在身份各異,有的做了政府官員,有的是退休職工,但此時大家又回到了從前,都叫一個共同的名字——“知青”。
組織者潘振民表示,為了此次相聚,他們特意制作了一個巨型噴繪,印上“四十周年回望青春奎東行”幾個大字。
……40年過去了,當年的年輕人都已變成花甲老人,再次回到當年插隊的知青點,看著曾經揮灑青春的地方,過去的歲月歷歷在目,他們都難掩激動的心情。紛紛拿起相機,留下難忘的鏡頭。
知青毛乃鷹看著故地的巨大變化,回憶起當年大家一起揮鋤頭、拉平車的情景,感慨萬千。“1975年6月12日,徐州市區數千名知識青年聚集在徐州展覽館門前,斗志昂揚去農村鍛煉。”毛乃鷹告訴記者,三年知青生活太苦了。
昨天中午,知青們邀請知青點的老人一起去飯店聚餐。組織這次活動的潘振民表示,他們75屆第一批下放到奎東的知青總共36人,今天到會26人,有的知青已經過世了,有的在國外以及外地工作沒法趕到。雖說都是徐州人,但因為各種原因,大家相聚的時間并不多,有的甚至40年中都很少碰面。如今基本上都步入老年,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時刻是激動快樂的,卻又是短暫的。組織這次活動,一方面是希望知青們能;丶铱纯,常相聚,另一方面也是促進他們之間的友誼,讓知青們擁有健康快樂、美好幸福的生活。
知青故事
毛乃鷹:文弱書生推起1000多斤的平板車
知青毛乃鷹老家在無錫,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當年為了支援蘇北地區教育,舉家遷來徐州。他是家中長子,1974年高中畢業,1975年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當年按照政策,家中的老大是可以分配工作不需要下鄉插隊的,但心疼弟妹的他主動來到農村插隊。
毛先生回憶說,他們36個人被分配到當時的奎東大隊,等坐上大卡車給拉到地方全都傻眼了。因為這里是農村的菜園子,每天跟農民一起扛起鋤頭刨地種菜,那時的運輸工具就是平板車,每天都要運送上千斤的蔬菜。雖說那時生活普遍不好,但也沒有受過這樣的罪。
“蔬菜區不分初夏秋冬,冬天挖白菜,手都凍得像胡蘿卜一樣。三伏天,光著上身,穿著大褲衩解放鞋,就在田間地頭暴曬。拉的平車最少四五百斤,多的時候一千七八百斤。手上、肩膀上都磨了血泡,身上曬脫了皮。每次回家,我母親看到我的樣子,都忍不住哭得很傷心。”
趙萍:對奎東2隊有著特殊的感情
奎東社區老少活動中心門前,知青趙萍指著噴繪布幔上的老照片,給記者介紹,這些老照片是知青們的寶,精心收藏著,這次返鄉大家特意做成噴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02178.html
相關閱讀: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