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就是不準將這篇氣勢博大、文筆恣肆流暢的墓志銘勒碑刻石,陳放于中山陵。章太炎知道后更對蔣氏不滿,卻又無可奈何。因此,中山陵建成之后,碑亭雖在,卻沒有墓志銘,不得已而將“天下為公”四字刻于亭中以代之。
《南京日報》2013年01月02日第A05版版面圖
本文摘自:《南京日報》2013年01月02日第A05版,作者:佚名,原題:中山陵為何沒有墓志銘
到過南京中山陵的人如果細心點且又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識,就會發現宏偉壯觀的中山陵缺少孫中山先生的墓志銘。何以竟會出現這樣的憾事呢?說來也是有些緣故的。
1925年3月,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國民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消息傳開,天下哀悼,山河同悲。靈柩暫放于北京西郊碧云寺。兩年后,北伐成功。南京國民黨政府即籌劃為國父孫先生營建陵寢,撥出大筆?。年余后,中山陵竣工,它占地千余畝,陵墓形如倒扣的洪鐘,氣勢雄偉莊嚴。國民黨上層人士和元老們圍繞著由誰來撰寫中山先生的墓志銘展開一場爭論。多數人建議并贊成由章太炎先生執筆,理由是章太炎資深望重,是在海內外卓有聲望的國學大師,他早年又參加過光復會,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并肩戰斗,投入“反清排滿,恢復中華”的斗爭。他的書法爐火純青很有名氣,是書法大家。
章曾有云:“論與中山先生交誼之密,互知之深,其墓志銘唯我能勝,亦只有我有資格寫,我欲為中山先生籌備處干事,并撰寫墓志。”
當時,已憑仗權術篡取國民黨最高權力的蔣介石卻不同意,對章太炎很冷淡,有意將于右任、張繼、丁惟汾、吳稚暉、居正等十七人聯名呈遞的建議請章太炎執筆寫國父墓志銘的報告棄置一邊,不予批復。說來這也不奇怪。章、蔣兩人早就有隔閡。章太炎以革命前輩自居,又一向恃才傲物。民國初年在北京,他連大總統袁世凱都敢斥罵。他耿介、勇敢,從來就看不起這個青幫流氓出身的浙江同鄉。
章太炎懷著對孫中山的敬仰之情,不問三七二十一,先在家里認真地寫好墓志銘,稱頌他領導民眾,前赴后繼,推翻滿清皇朝,開創民國、締造共和的偉大歷史功績。但蔣介石就是不準將這篇氣勢博大、文筆恣肆流暢的墓志銘勒碑刻石,陳放于中山陵。章太炎知道后更對蔣氏不滿,卻又無可奈何。
因此,中山陵建成之后,碑亭雖在,卻沒有墓志銘,不得已而將“天下為公”四字刻于亭中以代之。對此,章太炎憤怒地說:“蔣以個人好惡,竟寧使革命元勛之陵墓缺少碑銘,可憾也。”(據《人民政協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37222.html
相關閱讀: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
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