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逃亡:唐代百姓們反抗朝廷橫征暴斂的唯一手段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野史秘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在唐代極盛時期的天寶十四年(755年),全國人口有961萬戶,5200萬人。而到肅宗乾元三年(760年)猛降至193萬戶,1699萬人,以后逐年下降,直到元和年間人口才開始回升,達247萬戶,到相對比較安定的長慶、太和年間,人口逐漸穩定在300?400萬戶之間。唐代中后期人口下降的根本原因固然與安史之亂息息相關,但也與政府控制不了流動人口有關。

  早在開元天寶之際,租庸調制已經破壞!靶诜绞乱牡,戍者多死不返”。但將帥為了邀功,士卒死亡多不除名。在王?為戶口使時,“案舊籍,計除六年之外,積征其家三十年租庸。天下之人苦而無告,則租庸之法弊久矣! 在苛捐雜稅的暴斂之下,人們不得不開始逃亡。其后則是“科斂之名凡數百,廢者不削,重者不去,新舊仍積,不知其涯……是以天下殘瘁,蕩為浮人,鄉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如是者殆三十年。”(《舊唐書》楊炎傳)人口逃亡到唐后期一直沒有停止過。由于一家逃亡,租稅均攤于鄰里,鄰里逃亡,其租稅仍攤于鄉縣,于是一室空而四鄰亦盡。一家逃而牽動鄉鄰,一鄉動而牽動全國。元和十三年(818年)李渤上書曰:“臣出使經行,歷求利病。竊知渭南縣長源鄉本有四百戶,今才一百余戶,?鄉縣本有三千戶,今才有一千戶,其他州縣大約相似。訪尋積弊,始自均攤逃戶。凡十家之內,大半逃亡!(《舊唐書》李渤傳)這里沒有一個時間年限,不知道在多長時間內人口逃亡率在三分之二以上。

  受安史之亂影響的主要是北方,南方由于沒有受到戰爭的直接破壞,應該說影響不著。特別是湘南之衡、永、郴等州,物產較為豐富,“潭、衡、桂陽必多積谷……漕引瀟、湘、洞庭,萬里幾日,淪波掛席,西指長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飽;六軍之眾,待此而強!(《舊唐書》劉晏傳)人口的逃亡應當相對較少。但從文獻上看,人口逃亡也是觸目驚心的。柳宗元在永州(約805? 815年)時寫的《捕蛇者說》,借用捕蛇者蔣氏之口,說出了湘南人口的異動情況!白晕崾先谰邮青l,積于今六十歲矣……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即徙爾。”六十年間,人口逃亡或死亡率達90%以上,三十至四十年間,為70%? 80%,十二年間為50%?60%。這個數據雖限于一個很小的地區,而且是一個粗略的估計,但卻與李渤的數據相仿佛。

  據《舊唐書》和《新唐書》,天寶年間,郴州八縣有31303戶,道州五縣22551戶、139063人,永州四縣27494戶、176168人,衡州六縣33688 戶、199228人,以衡州戶口最多。元和六年(811年)正月,衡州刺史呂溫在“簡獲隱戶奏”說到衡州戶口逃亡情況時,不僅統計數字準確,時間跨度確定,而且有一個相當大的區域范圍,包括衡陽、衡山、常寧、攸、茶陵、耒陽六縣。這使我們對唐代逃亡戶口的普遍性有一個準確的認識。該奏折說:當州舊額戶一萬八千四百七,除貧窮死絕老幼單孤不支濟等外,堪差科戶八千二百五十七。臣到后團定戶稅,次簡責出所由隱藏不輸稅戶一萬六千七百。伏緣圣恩錄臣在道州微效,擢授大郡,令撫傷殘。臣昨尋舊案,詢問閭里,承前征稅,并無等第,又二十余年,都不定戶,存亡孰察,貧富不均。臣不敢因循,設法團定,簡獲隱戶,數約萬余。州縣雖不增征科,所由已私自率斂,與其潛資于奸吏,豈若均助于疲人。臣請作此方圓,以救凋瘵,庶得下免偏苦,上不闕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42584.html

相關閱讀: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
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