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刎頸之交,我們一定會聯想起戰國時趙國名士??廉頗與藺相如。兩位英杰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共同撐起反抗強秦的一片藍天?墒牵@份友誼卻經歷了一番曲折。從藺相如驟遷為趙國上卿、地位超過廉頗起,廉頗心里就很不是滋味,發誓一定要羞辱對方。以大局為重的藺相如處處躲著廉頗,這種躲避甚至讓門客都感到羞愧,于是集體請辭。藺相如的國家利益至上論不僅感動了門客,也感動了廉頗,他馬上知錯就改登門向藺相如負荊請罪。最后,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秦漢之際,也有兩位名士最初是刎頸之交,最后又鬧到一方必欲置另一方于死地的地步,也許這種結局連他們自己也始料未及。這二人就是魏國名士張耳和陳余。
還是青年的陳余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已是魏國外黃令的張耳。魏國滅亡,秦國懸賞捉拿,二人隱姓埋名,迫于生計,干起了陳地里正衛的差事;陳涉大軍進入陳郡,二人又一道投奔陳涉,為他出謀劃策;后來,又一起追隨武臣平定趙地并擁立武臣為趙王,這時,陳馀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武臣被李良殺死,二人又擁立趙歇為趙王。
項梁戰死后,秦將章邯和王離北攻趙國。張耳和趙歇退守巨鹿城,陳余北收常山數萬大軍后南下馳援。就是這次馳援讓張陳二人關系徹底決裂了。
當時,趙國危在旦夕。城內的張耳,兵少將寡,糧食將盡。城外的秦軍,挾勝利之威,和充足的糧食供應,加緊攻城。這攻城的主帥王離又非同一般,他是秦國御胡邊將,名將王翦【jiǎn】之孫,王賁【bēn】之子。張耳心急如焚,多次派人召陳余前來救援,可是陳余估計自己兵少,不是秦軍對手,躊躇不敢向前。
幾個月下來,張耳由期盼到大怒到怨恨,最后派出最得力的大將張?[yǎn] 和陳澤一道前往責備陳余。這話自然提到當年刎頸之約。他說,當年我們約為刎頸之交,現在我和趙王馬上就要被秦軍殺死,你有幾萬大軍卻不肯相救,你我同生共死的交情表現在哪里?假如你要信守承諾,為什么不和秦軍決一死戰?何況這一戰還有十分之一二的勝算。陳余的話也是振振有詞。我估計進攻秦軍不但救不了趙國,反而會使我軍全軍覆沒;況且,我不想和你一道去死的原因,是打算保存實力為將來給你和趙王報仇,F在,和敵人同歸于盡,是沒有任務意義的行為,無異于把一塊肉投給饑餓的老虎。張?[yǎn] 、陳澤要求陳余此刻就用同歸于盡的行動來確立誠信,而陳余為了證明這種冒險行動無異于飛蛾撲火,就讓張?和陳澤帶著五千軍隊嘗試著進攻秦軍,結果全軍覆沒。
秦軍的氣勢,不僅陳余裹足不前,齊國、燕國的救兵也不敢出擊,甚至連擁兵一萬多人的張耳之子張敖也和諸侯救兵一樣,駐扎在陳余大營旁邊觀望。
最后,打破僵局打敗秦軍的是一戰成名的西楚霸王項羽。
死里逃生的張耳在感謝諸侯救兵的同時,不忘對過去的生死兄弟現在的見死不救冤家陳余來一番當面責備,并且多次查詢張?[yǎn] 陳澤的下落,甚至懷疑陳余殺死了二人。這自然激怒了陳余,他說,沒有想到你對我的怨恨和責備如此之深,難道你認為我舍不得放棄這個將軍職位嗎?他賭氣地解下將軍印綬推給張耳,張耳驚愕之余不肯接受。陳余負氣地出去上廁所,張耳身邊有一人鼓動他接受印綬,執掌兵權。他用天意作為說辭,說拒絕接受就是違背天意,這是很不吉利的,趕快把印綬拿過來吧。也許經歷了此次大難,張耳覺得兵權至關重要,也許就是權力欲在作怪,最終他佩上了陳余的大印,收編了陳余的軍隊。負氣回來的陳余看到張耳收繳了大印,一點不作辭讓也十分怨恨,木已成舟的他只得和數百手下親信到黃河邊的湖澤中打漁捕獵去了。
楚漢相持,陳余攆走張耳迎回趙王;漢二年,漢王想聯合趙國東擊楚國,陳余提出要張耳的項上人頭;漢三年,韓信和張耳平定魏地后,進攻趙國,在井陘[xíng] 大敗趙軍,在?[zhī] 水邊斬殺趙軍統帥陳余;漢五年,已做了趙王的張耳也死去。
兩對名士的刎頸之約,兩個截然相反的結局,讓我們在唏噓之余發出許多感慨。
第一,對失誤不依不饒,責備不休,是做不成朋友的。當年藺相如和廉頗如果換一種方式處理矛盾,那么不僅無刎頸之交可言,還有可能個人變成死敵,政壇因此分裂,強秦趁虛而入。這里既有藺相如的冷靜、謙讓和識大體,也有廉頗的知錯能改,真誠道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42598.html
相關閱讀: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
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