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乾隆中期以后,官員之間喜歡借饋贈之名,行賄賂之實,以謀取不正當利益。這種灰色交易猶如軀體內的惡性腫瘤,四處蔓延,異常活躍。權力系統成為利益輸送的管道,官家制度在其傳導過程中,其剛性的一面也隨之層層遞減。遞減的制度根本無法約束食權者膨脹的欲望,這種自下而上的病原體傳導方式,將權力結構層層腐蝕。州縣將利益導向道府,道府再導向總督和巡撫,總督和巡撫則導向京城權要們,最后接棒的是皇帝本人。
在官僚機器的運行過程中,這種迎來送往的利益傳接成為權力的潤滑劑。作為這部機器的主人,乾隆皇帝居然也參與到了這場權與利的博弈當中;实劬尤灰步邮艹写蟪紓兊亩Y品,送給皇帝的禮品就是“貢品”;实凼裁聪『蓖嬉鉀]見過,所以給皇帝辦貢是一項勞神勞心的活,各方面都要考慮周全,既要是天下奇珍,又要不流于世俗。
王?望顯然在這方面是高手,所送禮品往往能夠博取乾隆的歡心。比如說,他準備送給皇帝一柄價值4000兩白銀的玉如意,經過一番衡量覺得還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孝敬之心,于是又在玉如意上鑲嵌大大小小珍珠為飾。四分重的珠子大約值四五千兩白銀,重五分者則需六七千兩,如搞一顆像龍眼果那樣重3錢的珠子,至少要掏白銀2萬兩。像王?望出手如此闊綽,在各省督撫中也是屈指可數的。就算他們有這份孝心,也沒有這份財力。
王?望之所以下這么大本錢辦貢,倒不是他比其他官員大方,而是因為他所任的浙江巡撫是天下肥缺,一年朝廷發給他的養廉銀就有1萬兩,又加上他兼管鹽政,每年又增加9800兩津貼,這些都是制度內的合法收入。如果其他官員也打腫臉充胖子,就是自己一年的俸祿都搭進去也置辦不起禮品,更不要說過節要貢,過年要貢,皇上“萬壽”(生日)要貢,皇太后“圣壽”(生日)也要貢。
雖然進貢標準不一,但別的督撫大吏乃至京中權貴在這件事上也不敢有絲毫的怠慢。他們也得打腫臉充胖子,想盡一切辦法緊跟而上,進貢成了當時各級官員爭寵賣乖的必備手段。其實進貢之風并不是始于王?望,當時的大學士、云貴總督李侍堯曾經一次性進貢品九十余種。當時有人將乾隆朝進貢成風的罪責推到李侍堯的身上,認定李侍堯“善納貢獻,物皆精巧,是以天下封疆大吏從風而靡”。其實將吏治腐敗的責任一股腦推給某個腐敗官員是沒有道理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正因為皇帝好這一口,下面的官員才會投其所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43968.html
相關閱讀: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
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
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