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清晨,天剛蒙蒙亮,我們就抬著筐到了河邊,龍溝里的冰有一厘米厚,我卷了褲腿,帶頭跳下去。刺骨的冰水幾乎沒到膝蓋。剎時,兩條腿被冰凌割出了十多道血痕。不過這關過去了,后來的臟活苦活累活就都不怕了。
匡冬萍
本文摘自:《合肥晚報》2015年12月27日A12版,作者:匡冬萍/口述、程堂義/整理,原題為:《我在“淮北平原上的大寨”當知青》
今年是合肥知青下放蕭縣45周年。45年前,風華正茂的他們滿懷豪情來到蕭縣的廣闊天地插隊落戶,從此,蕭縣郭莊大隊——這個當時全國聞名的地方就成為他們人生中的“第二故鄉”。45年后回望那短短五個春秋1800多個難忘的日日夜夜,一幕幕往事涌上心頭——艱苦的勞動鍛煉,多彩的知青生活,燦爛的青春年華,至今歷歷在目。
口述者簡介:
匡冬萍,1953年12月出生,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高級農藝師,現任安徽中棉種業長江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董事長,1970年8月由合肥八中插隊到安徽蕭縣丁里公社郭莊大隊,1975年回城任宿縣地區知青辦副主任,八十年代回到合肥。
不一樣的郭莊大隊
1970年8月31日清晨,載著合肥市十多所學校1700多名知青的專列停在蕭縣火車站,然后由各公社派來的汽車、馬車、平板車把同學們拉到各插隊地點。一輛卡車就載著我們17位合肥知青(八中10人、二中4人、十三中3人)到了郭莊大隊。
我們一到就看到當時郭莊的房子雖然破舊,但是道路還干凈,干群的精神面貌非常高昂。到處是紅旗飄揚、熱火朝天的景象。三天憶苦思甜、村史教育后,我們被分到四個分校。當時郭莊大隊叫毛澤東思想大學校,全大隊810人,1700畝耕地,4個分校(實際就是生產隊),我們三人分到第四分校。當隊長把我和另一女生帶到住的地方時,推門一看我嚇得半死,不到八平方的小屋里有口未上漆的棺材,放上兩張小木床房間就塞滿了。幾番勸說我倆住了進去,墻是用高粱竿扎起來的,風一吹,嘩嘩響。棺材面后來成了我倆堆放日常用品的桌子。由此開始了我們艱苦的知情生涯。
當時的郭莊大隊可不簡單。其學大寨自力更生改堿治地的壯舉,挖地三尺,從幾里外的山坡上用平板車人力運來紅土鋪墊,使兩千畝的鹽堿地產生了根本變化,引起了各級組織的高度重視,被安徽省樹立為“農業學大寨”的典型。其聲望覆蓋了安徽,蔓延向全國。被大力宣傳為“一朵盛開在淮北平原上的大寨之花”、“鹽堿地上稻花香”,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專門拍攝成專題片,《人民日報》也大版專題介紹;郭莊大隊的書記更是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團團長率團出訪朝鮮,金日成隆重接待;中國農科所安徽省農科所委派小組長期在這里開辟麥、稻、棉的專項科技試驗,研究、探索農業在這一地區的高產新路。
郭莊大隊因此成為大寨之后與河南七里營、江蘇華西等齊名的耀眼農業明星。一時間這里熱鬧非凡,曾經光顧這里有影響的人物有陳永貴、李德生、宋佩璋、萬里等,全省農業會議八次在此召開。政府在此成立了一百多人的接待站,建立農業展覽館、宣傳組等宣傳接待工作單位。為了籌辦郭莊展覽館,從全省文化界抽調數十名有經驗的人員,其中影響較大的賴少其、鮑加、師松齡、陶天月、林之耀、孔小瑜等著名書畫藝術家在這里工作,體驗生活。其中大幅版畫作品《淮北人民學大寨》就是由賴少其、師松齡、陶天月、林之耀等名家,在1972年至1975年以郭莊為典型背景而創作, 后作為人民大會堂安徽廳八幅大型陳列版畫之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55141.html
相關閱讀: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
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