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讀書》是中國文化界享有聲譽的雜志,以敢于發表有膽有識的文字著稱,這三位作家也都以思想和文筆活躍見長。然而直到接近20世紀末的時候,才由他們出面在這樣的刊物上,代表中國的思想界為長期以來蒙受“漢奸”罪的數十萬“出國謀職謀生或求學的同胞”平反。
同樣是這家雜志,同年的10月號又發表了一篇李零的《漢奸發生學》,專門討論“漢奸機制”,即漢奸是怎樣被逼無奈而產生的。他舉了歷史上幾個著名漢奸的例子:伍子胥引吳兵滅楚,申包胥請秦軍復楚,越王勾踐嘗吳王夫差之糞,李陵兵敗而降匈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這幾個人除了吳三桂,都是歷史上的“正面形象”。伍子胥滅楚,是因為楚王無道,聽信讒言,奪媳殺子,株連忠臣伍子胥的父兄,逼得他出逃吳國,引兵滅楚,掘墓鞭尸。他連夜過昭關的故事,早已改編為名滿京城的京劇劇目。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友,為了實現“子能覆楚,我必興楚”的諾言,竟如秦乞師。
人家不答應,便倚廷而哭,七天不吃不喝,終于哭來了救兵,完成了復國的大業。幸好秦軍功成即退,沒問他要土地要勞務費。越王勾踐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他屈膝求生、恭謙事敵、喪權辱國,乃至嘗仇人的大便以取媚,如此“臥薪嘗膽”其實是惡心喪膽,都成了“笑得最后”的必要代價與鋪墊。伍子胥、申包胥、勾踐都是漢以前的人物,嚴格地講不能算“漢奸”,那時還沒“漢”呢。拿他們舉例,是為了說明“漢奸”發生的原理,即動機的正義性:討伐暴君、光復祖國、忍辱復仇。第一個真正的漢奸是李陵,他身為漢朝將軍,被俘,投降,娶匈奴公主為妻,終身不歸漢。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并沒有一個崇高的、正義的動機,作為人們往后為他翻案的借口。他走上這條不歸路,是被逼出來的:武帝任人唯親重用無能、發給的兵馬太少而不得不以步卒5000對抗匈奴主力80000、友軍拒不救援坐視其全軍覆沒、公孫敖謊言其叛致使李陵全家被誅……。
所謂“漢奸機制”,李陵一案最為典型。雖然沒人說他不是漢奸,但總覺得情有可原。加之李陵是抗擊匈奴的名將李廣的嫡孫,又有太史公司馬遷為他講公道話而慘遭腐刑,而且他只老老實實做人家的駙馬,并沒領兵前來攻漢,因而還能獲得相當大的同情。如作家張承志在散文《杭蓋懷李陵》中評說:“當他無家可歸,祖國執行不義的時候,叛變也許是悲壯的正道。”(據《漢書?匈奴傳》,公元前96年,即漢武帝太始元年,亦即李陵全家被誅不過兩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領兵3萬余騎追擊漢軍,在;睫D戰九日。此役以“傷奴甚眾”,匈奴退兵告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62471.html
相關閱讀: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
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