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語流傳甚久,相傳出北宋宰相趙普,《辭源》(商務印書館)引用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解釋“半部《論語》”,稱“典出于此”。《辭!(上海辭書出版社)“趙普”條稱:“他少時為吏,讀書不多,相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苯陙,隨著“國學”熱的不斷升溫,“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語經常出現在各類文章著作中,這句話真是因趙普而出么?
趙普(公元922—992年),五代后周至北宋時人,參與策劃宋太祖、太宗兄弟建立宋朝的陳橋兵變,太祖在位時任過十年宰相。他建議太祖逐步削奪地方將領的財權、兵權,選拔各地精兵到中央作禁軍以削弱藩鎮武力;實行更戍法,軍隊經常變換駐地,使兵卒和將領互不認識;又“杯酒釋兵權”,解除石守信等大將兵權,防止他們率軍謀反。史稱趙普“少習吏事、寡學術”,但太祖稱其為“書生”,趙普也自稱“書生”。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965年)滅蜀后,見蜀宮女持有乾德四年鑄造的銅鏡,問身邊大臣何故,無人知曉究竟,叫來學士竇儀,才知蜀王衍曾用乾德年號,太祖遂有“宰相須用讀書人”之語。當時趙普恰在朝為相,可見太祖并不將他看作讀書人,否則不應出此言。至太祖晚年,趙普因挑撥趙匡胤兄弟關系、違法經商牟利、包庇犯法屬下等劣跡被罷相職,離開京城。太宗時,趙普又兩度短暫入朝為相,一手策劃了除掉太宗弟秦王廷美和政敵盧多遜的大獄,迫死多人。992年去世前封魏國公,真宗時封韓王。
朱熹撰《五朝名臣言行錄》以趙普居首,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亦詳載趙普言行,二書均無趙普“半部《論語》”或讀《論語》的記載。據考證,目前可知最早記載趙普“半部《論語》”事跡的書籍是南宋李衡弟子龔昱1178年所編《樂庵語錄》,該書《附錄》提到李先生對弟子說:太宗欲相趙普,或譖之曰:普山東學究,唯能讀《論語》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實不知書,但能讀《論語》,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輔陛下。太宗釋然,卒相之。書中記載的趙普回答是“定天下”、“致太平”各用半部,不是僅用半部,后人截取半段略成熟語“半部《論語》治天下”,已不是宋人記載原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73067.html
相關閱讀: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