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古代什么人才能有“身份證”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野史秘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嚴格來說,中國古代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或者說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證的。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者:佚名,原題:《中國古代“身份證”真實面貌曝光》

居民證——現代意義的身份證制度始于75年前

嚴格來說,中國古代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或者說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證的。現代意義的身份證制度,只有短短的75年時間。從史料上看,其始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當年,寧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證制度”,這便是中國現代身份證的雛形。在中國古代,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證只是對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會擁有身份證的。那年頭有身份證,確實是“有身份的人”。

古代的身份證沒有現代這么復雜,還要錄入指紋信息什么的,當然古代也沒有現在這種高科技手段。古代身份證上登記錄入的信息比較簡單,如在唐代,一般就是“姓名”、“官職”兩項,再細一點,將“單位”加上,不會有“出生時間”、“性別”這些必須的內容。有的甚至連姓名也沒有,就是一個物證。

雖然簡單,但它上面也有現代身份證上所沒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職的,則要在上面寫清楚。這種身份證實質是一種“官員證”,寫有姓名的,在卸職后要交出來,作廢中止;未刻姓名的,則傳給繼任者,輪流使用。

魚袋——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記”

古代身份證如此簡單,很容易造假作偽,甚至出現連皇帝都敢騙的現象。

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有的會在身份證上特別注明偽造和出借或冒用的嚴重后果,如明朝就規定:“借者與借與者同罪”。沒有相應的身份證而去了不該去的地方(如混進后宮)、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如謊稱當大官),則要“依律論罪”。

除了加強對身份證的管理、核對外,筆者在研究中發現,一般有兩種防偽辦法。

一是設置身份證的“防偽標記”。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記,也沒有現在這么復雜,如魚符類身份證,僅是為它配一個袋子,即所謂“魚袋”。唐高宗李治當皇帝時是給魚符配一個相對應等級的袋子,這種袋子當然是用來裝符的,皇帝召見時,你有符還得有袋子。有意思的是到了宋代,官員的身份證竟然只用當年的“防偽標記”來識別,即只用“魚袋”,而把身份證的核心憑證——“魚符”廢棄了。

二是制作不同質地的身份證。即不同級別的人,制作身份證所用的材料也不一樣。仍以唐朝來說,制作魚符的材料各不相同: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的身份證,用黃金來做;五品以上官員身份證所用材料是白銀;六品以下官員的身份證,質地則是銅料。魚袋也據此使用相應的金、銀裝飾:三品以上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到唐中宗的景云年間則改為:凡著紫衣者用金飾,凡著紅衣者用銀飾。因為這些身份證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的使用終身,即便退休了仍能享受身份證制度。

身份憑證——隋唐身份證等級分明

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始于何時?學術界比較流行的觀點是隋唐時期,當時朝廷給每位官員頒發一個“魚符”。實際上,能夠證明一個人身份的東西都可以看成是身份證,從這種含義上來說,中國古代身份證出現時間應該遠遠早于隋唐。中國古代身份證主要是以下幾種: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臨時身份證等,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

古代的身份證式樣很豐富:虎符、免符、魚符、龜符、龍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屬于等級身份證,此即《新唐書·車服志》(卷二十四)上所謂,“以明貴賤,應召命。”這一類身份證中,數魚符最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時間亦久。后來武則天當政時,一度廢魚符為龜符。雖然形式改變了,但作為身份證的功能并不改變。

魚符這種身份證正式使用時間在唐代,應該是唐高祖李淵在隋代制度上的一項發明創造。李淵進入長安后,廢除了隋朝那套舊的“身份證制度”,將隋朝使用的“竹使符”改成“銀兔符”,接著又改為“銅魚符”,有交魚符和巡魚符兩種。

魚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當時的內廷),作為身份證的“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隨身帶著,作為身份的證明來使用。左右符的數量多少根據使用者的人數和實際需要來定,不一定對等,其第一功能起初并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權利憑證”,可用于調動軍隊、任免官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86135.html

相關閱讀: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
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