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格》“格”作為一種法律形式是北魏末年出現的!段簳こ龅奂o》載,太昌元年(532)五月丁未詔曰:“可令執事之官四品以上,集于都省,取諸條格,議定一途,其不可施用者,當局停記。新定之格,勿與舊制相連,務在約通,無致冗滯。”“格”是從魏晉的“科”發展而來的,是魏晉以來法律形式的一大變化!短屏洹肪砹⒄f:“后魏以格代科,于麟趾殿刪定,名為《麟趾格》!薄恩胫焊瘛纷捎跂|魏孝靜帝興和三年(541),同年班于天下。北魏時,作為獨立法規形式的“式”也已出現。西魏文帝時,宇文泰輔政,于大統元年(535)主持編定二十四條新制,大統十年魏文帝以其“前后所上二十四條及十二條新制,方為中興永式,乃命尚書蘇綽更損益之,總為五卷,班行天下”(《周書·文帝紀下》),謂之《大統式》。北齊法規北齊取代東魏而建立。其法規主要有律、令、格。《北齊律》北宋天保元年(550),命群官議造《齊律》。至武成帝河清三年(564),由尚書令高□等撰成,分名例律、禁衛律、婚戶律、擅興律、違制律、詐偽律、斗訟律、賊盜律、捕斷律、毀損律、廄牧律和雜律12篇,共949條(《唐六典》卷六注婚戶律作戶婚律,賊盜律作盜賊律)。《北齊律》確立了重罪十條,即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和內亂。犯此十罪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隋書·刑法志》)。隋律“十惡”即由此發展而來!侗饼R律》是在總結歷代定律經驗的基礎上制訂的,又經過當時的律學家封述、封隆長期編纂,因而“法令明審,科條簡要”(《隋書·刑法志》),是一部較成熟的律典。后來隋代修律,不沿用《北周律》,而多采用《北齊律》,是有道理的。《北齊令》分“令”與“權令”。《唐六典》卷六注說:北齊“令趙郡王□等撰令五十卷,取尚書二十八曹為其篇名。又撰權令二卷,兩令并行”!端鍟ば谭ㄖ尽贩Q:權令即“不可為定法者,別制權令二卷,與之并行”?梢姟皺嗔睢本哂袝簳r作為律令補充的性質!侗饼R格》除一般曹司格以外,還有“權格”。《唐六典》卷六注說:“北齊因魏立格,撰權格與律令并行!庇诙瞬芤酝,針對某一事件臨時頒布的,不便編立篇名,故稱“權格”,又稱“別條權格”。北周法規北周取代西魏而建立。其法規包括制詔、律、令和刑書要制。制詔宇文泰輔政西魏時,于大統元年(535)三月“命所司斟酌今古,參考變通,可以益國利民便時適治者,為二十四條新制”(《周書·文帝紀》)。大統七年(541)十一月,又定新制十二條。大統十年七月,命尚書蘇綽在三十六條制的基礎上,總為五卷;蘇綽又制定“六條詔書”,頒行全國,并令百司習誦,非通“六條”,不得為官。詔書第五條“□獄訟”的內容是:主張刑罰得中,對犯罪案件要按理求情,有疑問就從輕,未弄清案情不隨意科罰;隨事斷理,不積壓訟案等。北周初年繼續沿用上述制詔。
《大律》周武帝時,命趙肅、拓跋迪等撰定法律,至武帝保定三年(563)三月完成,仿《尚書·大誥》,謂之《大律》,計有刑名、法例、祀享、朝會、婚姻等25篇,共1537條,比《北齊律》增加588條。原文早已亡失,在《隋書·刑法志》中有簡略記載。例如:不立十惡之名,但重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義、內亂之罪;再犯徒罰,三犯鞭罰,一身永配下役等!侗敝苈伞纺7隆渡袝贰ⅰ吨芏Y》,雜采魏、晉,篇章、條目繁多,《隋書·刑法志》說它“比于齊法,煩而不要”。《北周令》編纂年月不詳,《唐六典》卷六注說:“后周命趙肅、拓跋迪定令,史失篇目!薄端鍟な池浿尽分斜4媪恕侗敝芰睢返牟糠謨热荩纭八揪铺锢镏,……司賦掌功賦之政令……司役掌力役之政令”!缎虝啤窊吨軙の涞奂o》載:武帝建德六年(577),初行《刑書要制》,宣帝時,又加以增補,“為《刑經圣制》,謂之《法經》!边@兩個法規是律外的特別刑法。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8092.html
相關閱讀:蕭衍簡介 南北朝時期梁朝高祖武皇帝蕭衍生平
南北朝南朝皇帝列表:南朝宋齊梁陳皇帝有多少?
慕容?簡介 十六國時期前燕末代皇帝慕容?生平
南梁后廢帝蕭紀有多少子女 蕭紀的子女都是誰
達摩并不是少林武術的祖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