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科舉時代的“異地高考”和“高考移民”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典故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客籍人都不享有在當地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結果造成土客籍雙方在社會身份、晉升機會上的不平等,而且這種不平等代際遺傳。這種歧視政策也釀成了贛南的長期社會沖突。

近日,“異地高考”改革進入快車道。一方面這是為了解決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學障礙;另一方面,“異地高考”還指向高考錄取公平問題。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對以京滬為代表的發達城市,以及邊疆教育落后地區的低分錄取,一直難以認同。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突然間冒出來的;中國作為幅員遼闊、發展不均衡的大國,科舉歷史上一直有“異地高考”、“高考移民”等問題;科舉制度從來與戶籍、錄取名額地域分配、歧視反歧視聯系在一起。下面從國家考試-地方考試、地域公平-考試公平這兩組維度,來分析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的分配。

科舉制起于隋唐,以考試論英雄,取代被門閥貴族所壟斷的察舉制,給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機會。在唐代,國家級考試不分地區錄。坏胤娇荚嚢粗莸拇笮∵x拔考生,不過京兆府(長安)分配的名額遠超其他地區;一般州的名額為兩三人,而長安每次都多達數十人,甚至有時超過百人。所以,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說:“京兆尹歲貢秀才,常與百郡相抗!

這就有了第一個問題???首都錄取名額畸高。

宋代也有這個問題。通過地方考試選拔參加國家考試考生的名額,叫“解額”。以嘉?五年(1060年)為例,首都開封府的解額是266人,而陜西只有123人,廣東只有84人;而且,國子監108人的解額,并不算在開封府內。國子監加開封府的考生,在國考中登科的人數,占到全部考生的一半左右。無怪司馬光稱:“蓋由每次科場及第進士,大率皆是國子監、開封府解送之人!


明代繪畫中所描繪的殿試

作者:沈彬

到清朝,順天府(北京)的舉人名額也一直是全國最高的,同治元年(1862年)順天府的名額是185人,文化大省浙江只有152人,廣東省為102人。

首都的錄取名額,超過任何一個大省,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科舉制終結。首先,這是因為首都是朝廷勛貴所在,高錄取名額是在照顧“官二代”,這是制度性的不公。此外,首都的確集中了優秀的教育資源;同時,京城的文化圈子,也方便考生了解考試動向。宋代司馬光所謂“非善為詩賦論策者,不得及第;非游學京師者,不善為詩賦論策”。這些共同造成了首都的“低分洼地”。

第二個是地域公平問題。唐朝后期開始,由于南方的經濟地位崛起,考試內容傾向文學詩賦等原因,北方士子競爭優勢逐漸減弱,南方人后來居上。北宋可考的9630名進士中,居然只有4.8%是北方人。在1064年,代表南方利益的歐陽修,與代表北方利益的司馬光發生激烈辯論:前者主張“唯能是選”,起點公正,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后者主張“校正的正義”,要分地區錄取。很難說他們誰就是錯的;事實上,此后考試公平、地域公平成為中國教育決策的兩個基本維度。今日的“異地高考”問題就是這個問題的延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4273.html

相關閱讀:劉正彥是誰?劉正彥生平介紹
劉秀兄弟劉?結局是什么 劉秀的祖先是誰
朱高熾誠孝張皇后簡介 朱高熾元配張皇后生平介紹
朱元璋為什么又叫朱重八?
盤點:當今世界上十大最昂貴的書籍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