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安詩歌
(一)、建安詩歌的創作傾向
建安,是漢獻帝劉協的年號(196~220)。建安文學,實際上是指曹氏三祖(曹操、丕、睿)時代的文學創作,大致包括漢獻帝和魏文帝、明帝時期的文學。建安文學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成就在詩歌。重要詩人是曹氏父子,以及以他們為中心的“七子”,還有女詩人蔡琰。他們都經歷了長期的戰亂,目睹了割據者的燒殺搶掠,飽受亂離之苦,對世事與人生有深層的思索。他們的創作反映了時代特征與他們自身的風貌。建安詩歌具有以下一些基本傾向:
1、表現了建功立業、揚名后世的精神和要求統一的愿望。
2、抒寫了人生苦短的哀嘆,帶有濃郁的悲劇色彩。
3、反映了社會動亂的景象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
4、詩人創作個性得以高昂,文學開始走向自覺。
5、繼承并發揚了漢樂府民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又有所創新。
6、把樂府舊題的四言、雜言敘事詩,改變為舊調新內容或另創新題的五言抒情詩;
7、語言由質樸剛健趨向華美;
總體而言,建安詩歌呈現了一種慷慨悲涼、清新剛健的風格。被后人稱為“建安風骨”。
(二)、“三曹”
1、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其父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因此,其出身為清流所鄙視。他自幼機敏有權術,由討伐董卓、鎮壓黃巾軍起家。年輕時曾被當時名士許劭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受封為大將軍及丞相,后又進封為魏王。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北方的實際統治者。其子曹丕代漢自立后,追封為魏武帝。
曹操是建安時期的文壇領袖,也是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他集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于一身,又多才多藝,對書法、音樂、圍棋都相當精通。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于戎馬倥傯之余,寫下了不少的詩文。
曹操的詩,今存20余首,全是用樂府舊題寫時事。這些詩有四言,也有五言,而以四言詩的成就為高。他的詩按內容可分為三類。其一,反映漢末動蕩的社會現實和人民遭受的苦難的詩篇。如《薤露行》寫何進企圖借助四方軍閥力量消滅宦官,結果自己先被宦官誅滅,又招來董卓作亂洛陽!遁锢镄小穼戧P東州郡推舉袁紹為盟主,起兵討伐董卓,而各路軍閥為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詩末6句描述了這一景象:“鎧甲生蟣虱,萬姓已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另有《苦寒行》、《卻東西門行》等。明人鐘惺《古詩歸》說曹操的詩是:“漢末實錄,真詩史也》”其二,表現積極進取的精神和統一天下的抱負的詩篇。如《度關山》、《對酒》、《龜雖壽》、《觀滄!返取S绕涫撬拿抖谈栊小,全詩反復吟詠求賢不得的苦悶與賢人來奔而客主宴飲的歡樂,一唱三嘆,形象鮮明地抒發自己在為國求賢過程中憂樂心情。其三,游仙詩。如《氣出唱》、《精列》、《陌上!返。
曹操詩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其一是本色,即他學習樂府民歌,又有創新精神。其二是奔放,即感情奔放。其三是慷慨,即風格悲涼慷慨。其四是質樸,即語言質樸自然,不加雕飾。
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師”。他的文也很有獨創性,用簡樸的文筆自由直率地寫出胸臆,極有個性。如《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边@些話除曹操之外恐怕罕有人敢說。這種清峻通脫的文風,表現出建安散文的新風貌,標志著漢代散文向魏晉散文過渡的傾向。
2、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211)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卒,他繼位為魏王兼丞相。同年十月,代漢自立,建立魏國,定國號為黃初。黃初七年死于洛陽,謚文,故世稱魏文帝。
曹丕是建安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今存詩約四十首,主要可分為三類。其一是宴游詩,如寫夜游銅雀圓的《芙蓉池作詩》,寫游覽玄武池的《于玄武陂作詩》等。這類詩,以寫游宴之樂為主,文辭富麗,用語工整,在中國山水詩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二是言志詩,如《黎陽作詩》3首,寫曹軍南征之事,不僅寫出了行軍的艱辛,而且表達了“救民涂炭”和“靖亂”的志向與決心。其三是愛情詩,如《于清河縣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代劉勛妻王氏雜詩》、《雜詩》2首等。這類詩最能反映曹丕詩歌的創作水平,尤其是他的名作《燕歌行》2首!堆喔栊小肥侵袊F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對七言詩的形成是有貢獻的,第一首寫一女子秋夜思念丈夫而不能入眠,情思纏綿委婉,感人肺腑。
曹丕的詩最突出的特點有二:一是注重個人情感的抒發,不似其父所抒之情都與歷史使命感與統一天下的抱負有關。二是注重藝術形式的創新,如善于選用清詞麗句,配以諧和的音韻,表達其纖麗的情思,而且又有三、四、五、六、七、雜言諸體。
曹丕也擅長散文。他著有《典論》,此書今僅存《自敘》、《論文》2篇,《論文》是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與理論專文。他的《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是悼念亡友的,凄楚感人,對后來抒情散文有一定的影響。
3、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天資過人,才華橫益,本有希望成為太子,但因他嗜酒不加檢點等,后來敗于曹丕,過著名為藩侯,實際飽受萁豆相煎之苦如同囚犯一樣的生活,最終抑郁而死,年41歲。因其最后一任徙封為陳王,又謚思,故后世稱之為陳思王。
曹植是建安文壇主將。他的生活和創作,以220年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前后兩期。
前期與曹丕一樣是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過著貴公子生活,恃才傲物,倜儻不羈,但樹立了建功立業的壯志雄心。其詩主要是歌唱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具有“戮力上國,流惠下民”的英雄氣概。如《白馬篇》、《?dan篇》等;
后期由于先后受曹丕父子的迫害,政治上失意,其詩主要是表達因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其詩內容可分為4類:一是抒寫自己與朋友慘遭迫害的憤懣的詩篇,如《野田黃雀行》、《贈白馬彪》等;二是以思婦、棄婦寄托身世,表白心跡的詩篇,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詩》、《種葛篇》等;三是述志詩,如《雜詩》(“仆夫早嚴駕”);四是游仙詩,如《仙人篇》、《五游詠》、《遠游篇》、《升天行》等。
《白馬篇》與《贈白馬彪》,分別是曹植前、后期詩歌的代表作。
曹植的創作有別于曹操的古直悲涼,也不同于曹丕的婉約纖麗,而兼有父兄之長,達到了風骨與文采的完美結合,成為建安時期最杰出的詩人。其詩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其一,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力寫作五言詩的人。在現存的90多首詩中,有60多首是五言詩。其二,大膽的繼承與創新。曹植的詩,既有《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又有《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民歌反映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所以形成了“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鐘嶸《詩品》)的獨特風貌。其三,善為警句,工于起調,在運用比喻、對偶、煉字等方面都有所創新。
曹植的辭賦都是抒情小賦,《洛神賦》是其賦中的名篇。
(三)、建安七子
“七子”之稱出于《典論?論文》,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應?(chàng)、劉楨七人。
孔融(153~208),字文舉。在“七子”中年輩較長,政治上反對曹操,因此被殺。他是一位“奇人”。文學上以散文的成就為高,其文駢儷成分極重,如《論盛孝章書》、《薦禰衡表》。他的《雜詩》(遠行新行客)寫悼子之情,哀痛欲絕,為抒情詩中的佳作。
“七子”中成就是最高的是王粲(177~217),字仲宣,《文心雕龍?才略》稱他是“七子之冠冕”。他以詩、賦見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離亂和人民的苦難。今存詩23首!镀甙г姟3首是其代表作。第1首(西京亂無象),寫初平三年(192)作者離開長安前往荊州避難時在途中的見聞!俺鲩T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揭露了軍閥混戰的罪惡及造成生離死別的慘狀。用饑婦棄子這個典型事件概括出當時千百萬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天下太平的渴望。全詩層次清晰,重點突出,概括性強,感情深沉、真摯,音節響亮,成為后世所傳誦的名篇。王粲滯留荊州登當陽城樓所寫的《登樓賦》是膾炙人口的抒情小賦,抒寫了思鄉懷土之情。
與王粲齊名的是劉楨(?~217),其五言詩風格剛勁,不重雕飾。劉楨的主要有兩類:一是贈答詩,二是游樂詩!顿洀牡堋3首是他的代表作。曹丕稱贊“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
陳琳(?~217)、阮?(?~212)皆以章表書檄聞名于時,詩歌創作也很突出。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現實,表達了廣大人民的呼聲。它用樂府民歌的藝術手法,通過對話展開情節,真實地表達了役者夫婦的生離死別的悲劇。阮?的《駕出北郭門行》,類似漢樂府中的《孤兒行》,寫一個孤兒遭受后母虐待的情景,形象地揭露和批判宗法關系中自私自利、冷酷無情的丑惡本質,表達了詩人對被迫害者的深切同情。
(四)、蔡琰
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博學有才辯,又妙于音律”。但她一生的遭遇十分不幸。自幼隨父亡命流離,16歲嫁河東衛仲道,不久夫死,無子而回娘家寡居。董卓之亂中,被擄至南匈奴,嫁左賢王,生二子,后被曹操用金璧贖回,再嫁董祀。她的五言《悲憤詩》長達540字,3段。第1段寫董卓作亂,自己被擄而受到虐待;第2段寫自己淪落胡地思念家鄉的孤苦心情,以及回國時母子生離死別的悲慘場面;第三段寫她回國后所見到的家破人亡的情景,以及對后半生生活的憂慮。通過寫自身的不幸遭遇,也反映了漢末戰亂中廣大人民,特別是婦女的共同命運;控訴了軍閥混戰造成經濟破產,田園荒蕪,人民大量死亡、離散的罪惡。作者善于抓住重點場景集中描寫,運用敘議結合的方法,進行細致真實的心理刻劃。如母子慘別等情景,都寫得形象鮮明,人物語言個性化。在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正始詩歌
(一)、正始與“竹林七賢”
正始,是魏齊王曹芳的年號(240~249)。文學史上的“正始”,應當包括從太和到司馬炎建立晉朝近四十年時間。正始詩人有所謂“竹林七賢”,即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而以阮籍、嵇康為代表。
(二)、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開封)人。曾為步兵校尉,后世稱為“阮步兵”。生活在魏晉政權變易的時代,對司馬氏集團基本上采取了不合作的態度。他的詩文表現了憤世嫉俗,反抗虛偽禮法的思想,也流露了虛無厭世、全身遠禍的消極成分。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傳》,是一篇反對禮教,表現狂放形態和叛逆精神的賦體傳文。
《詠懷詩》82首,是他的詩歌代表作。它們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痛苦、寂寞和憤懣的復雜心情,寓時代的悲劇于個人的哀怨之中。例如:第一首(夜中不能寐),寫夜深人靜時的孤獨和苦悶心情。通過所見所聞,如“明月”、“清風”、“孤鴻”、“翔鳥”等景物描寫,渲染了深夜凄涼的氣氛,襯托了詩人孤苦、憂傷的心情。又如第三十一首(駕言發魏都),以戰國時魏王的昏庸腐朽,導致迅速滅亡的歷史故事,來揭露和抒發他對曹睿淫奢腐敗,大造宮殿園林,以至國庫空虛、人民怨苦的感慨。借古諷今,曲折地反映了詩人對時政的不滿。
阮籍詩的藝術特色:一是善于運用比興、象征、暗示的手法表達內心的感情,形成了曲折隱晦的藝術風格。這主要是由于當時政治環境險惡和他的思想性格軟弱決定的。二是用五言的形式抒情有較高的成就,開拓了一條文人創作政治抒情詩的道路。從左思的《詠史》到李白的《古風》,都受到他的影響。
(三)、嵇康
嵇康(223~263),字叔夜,譙國?(今安徽宿縣西)人。是正始時期的文學家、音樂家和哲學家。與魏宗室有姻親,官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他用老莊的“自然”來與“名教”對抗,揭露司馬氏假提倡儒家禮法為自己篡奪政權張目的虛偽性,公開“非湯武而薄周孔”,表現了強烈的反傳統精神。終為鐘會陷害被殺。嵇康詩文俱佳,論文成就尤高。
嵇康的詩今存50余首。其詩重在表現一種憤世嫉俗、高蹈隱逸的境界!队膽嵲姟泛汀顿浶悴湃胲姟肥攀祝瞧湓姼璧拇碜。
《與山巨源絕交》是他的一篇頗有文學意味和反抗精神的散文,思想新穎、筆鋒犀利,代表了他散文的特色。
三、西晉詩歌
(一)、西晉詩歌創作的特征
詩歌創作有明顯轉變,總體而言,缺乏現實內容,而重視形式的華美,《文心雕龍?明詩》說是“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情采》篇又說是“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西晉詩壇出現了更多的作家,又集中在太康、元康時期,有所謂“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云)、“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另有傅玄、張華、劉琨、郭璞等人。最具代表的詩人是陸機、潘岳與左思。郭璞的詩多為借游仙以示對現實的不滿。
(二)、陸機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著名詩人和賦家。從西晉開始,文學創作中存在著愈來愈嚴重的脫離社會現實生活的形式主義傾向:一是模擬古人;二是過分追求辭藻的華麗與對仗的工整。陸機、潘岳可作代表。陸機《擬古詩》12首,基本上是擬《古詩十九首》,但駢詞儷句,已非漢代面目。當然也有可取的,如《赴洛道中作》,就有真情實感!稄能娦小分小翱嘣者h征人,飄飄窮四遐”,寫遠征戰士南北轉戰的緊張勞頓,也反映了一定的現實生活。
(三)、潘岳
潘岳(247?~300),與陸機齊名,字安仁,滎陽中牟(今河南開封西)。他的詩文亦講究工整綺麗!兜客鲈姟3首,是他的名作,寫對亡妻的悼念,真摯感人。如第一首中寫道:“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帷屏無仿佛,翰墨有余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恍如或存,周遑忡驚惕。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睂懪P室中的景象,觸景生情,由物是人非而感受到的無可告語的悲痛。后人寫哀念亡妻的詩多用“悼亡”命題,是受了潘岳的影響。
(四)、左思
左思(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屬山東)人。出身寒微,不好交游,貌丑口訥,博學能文。他是西晉最有成就的詩人!对伿贰8首是他的代表作,借古人古事來抒寫自己的懷抱和在門閥制度壓抑下懷才不遇的憤慨,名為詠史,實乃抒懷。他的詩,借古諷今,恰當深刻,筆力矯健,氣勢充沛。這種藝術特色被鐘嶸稱為“左思風力”。他還是著名的賦家。他構思10年,寫成《三都賦》,“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晉書》本傳)。
《詠史》其一(弱冠弄柔翰),是首述志詩。頭四句,寫自己的文才;次四句,寫自己的武略;后八句,寫自己的志向和節操。全詩抒發了自己“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的宏偉抱負,表現出了“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的高尚情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鮮明形象,用史事來展示主人公的才華和抱負。
其二(郁郁澗底松),以徑寸的山上小苗遮掩百尺的澗底蒼松取喻,形象地揭露了門閥制度壓抑人才的罪惡,反映了寒士與世族的尖銳矛盾。接著引用金、張兩家七代做高官與馮唐“白首不見招”作對比,進一步揭示出“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現象的歷史根源,從而深化了主題思想,增強了諷刺力量。本詩以自然現象喻社會現象,以古喻今,鮮明而深刻。議論大膽而感情激憤,結尾反詰有力而發人深省。
(五)、劉琨
劉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縣)人。早年生活豪縱,崇尚老、莊之學,后來參加衛國斗爭,思想感情發生變化,聞雞起舞,歷盡艱苦,深感好玄學、尚清談的虛妄,F存詩三首(《扶風歌》、《答盧諶》、《重贈盧諶》),表現了身赴國難的愛國思想和英雄氣概!斗鲲L歌》寫自己轉戰敵后,奮勇抗敵的艱苦歷程,抒發了傷時感亂的愛國情懷!洞鸨R諶》、《重贈盧諶》是他的絕命詩,表現被囚以后“英雄失路,萬緒悲涼”的感慨,但仍充溢關效忠祖國、堅決抗敵的豪邁氣概。劉琨的詩清剛悲壯。他的愛國行為和愛國精神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元好問《論詩絕句》說:“可惜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睂㈢c曹操相比,感嘆其未能實現雄心壯志。
(六)、郭璞
郭璞(276?324),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是晉室南渡時期的重要作家。他的詩以游仙詩最具代表性,今存游仙詩19首。
游仙詩來源很早,秦博士即有《仙真人詩》,而后時有繼者。游仙詩大體有兩類。一類以求仙訪藥而得長生為主旨,另一類是借游仙以表現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郭璞的游仙詩屬于后者,《游仙詩》14首是他的代表作,寫得氣勢挺拔,詞旨慷慨,一變永嘉平淡寡味的詩風。如第一首(京華游俠窟),鄙棄朱門的榮華富貴,贊揚了“山林隱遁”的生活。借游仙以詠懷,表現對現實的滿、對權貴的輕蔑和自己懷才不遇的感嘆。作品形象鮮明、風格艷逸,和當時一般的游仙詩、玄言詩不同。
四、東晉詩歌
東晉時期,玄學與清談之風盛行,士族們以能談玄為高雅,甚至處理朝政也務在清靜。東晉詩壇玄言詩盛行,就是在這種心態下老莊玄理與山水之理相混合的產物。鐘嶸《詩品》說玄言詩“平典似道德論”、“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當時的玄言詩人有孫綽、許詢、桓溫、庾亮、支遁、慧遠等。直到東晉末年陶淵明田園詩的出現和南朝山水詩的興起,才改變了這種不良詩風。
五、南朝文人詩歌
(一)、南朝文人詩歌創作走向
南朝文人詩歌,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都較其前有了很大的變化。以謝靈運為代表的山水詩的興起,鮑照的七言和雜言樂府詩的發展;以謝眺為代表的“永明體”,標志著格律詩的開端。到了梁陳時期,出現了宮體詩。
1、山水詩的大量出現
齊時的詩歌創作,由談玄說理逐漸轉入描繪自然山水,這是南朝文人詩第一個具有進步意義的變化。山水詩之所以在南朝興起,是因為江南農業生產較發達,社會經濟較繁榮,而且到處山清水秀;士族文人南移后,廣建園林別墅,登山臨水,談玄賦詩。又由于政治動蕩,文士心緒不寧,借訪道游山、歌詠自然景物來排遣郁悶。在東晉末謝琨、殷仲文的玄言詩中,已逐漸增加山水的描寫。到了謝靈運時,就以山水作為主要描寫對象,完成了從玄言詩到山水詩的歷史轉變。山水詩的出現,在詩歌的題材的藝術技巧上都有所擴大和革新,不能不視為是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進步,直接影響到唐代王維、孟浩然山水詩派的創作。
2、七言詩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古代詩體發展,由“四言變而《離騷》,《離騷》變而五言,五言變而七言,七言變而律詩,律詩變而絕句,詩之體以代變也”(胡應麟《詩藪》)。南北朝正是由五言變成七言的時代。東漢張衡《四愁詩》雖是最早的文從七言詩,但因夾用“兮”字,并非純粹的七言。曹丕《燕歌行》雖是最完整的七言詩,但數量少,又句句用韻,尚未成熟,影響不大。到了鮑照,才自覺地繼承和發揚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運用民歌中隔句用韻的七言詩新形式來反映現實,創造出一種七言和以七言為主的雜言樂府,完成了五言到七言的轉變,對七言詩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3、新體詩的嘗試
文人詩發展到齊梁時期,又出現了有理論指導的講求聲律的新體詩,即永明體。永明,是齊武帝蕭賾(zé)年號(483~493),這期間,周?(yong)依據和模擬佛經的讀音把漢字定為平、上、去、入四聲,著《四聲切韻》(今佚)。沈約等又據四聲和雙聲、迭韻來研究詩句中的聲、韻、調的配合,從而提出了詩歌聲律中應當避免的“八病”,即所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等八種聲病。同時結合魏晉以來詩歌逐漸講求對偶、辭藻、用典和雕琢的技巧,創造出一種叫“永明體”的新體詩。這就為唐代律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永明體講究和諧的聲律和工整的對仗,反映了詩歌從自由式向格律化發展,是中國格律詩的開端,對辭賦、駢文和詞、曲都有影響。當時永明體的詩人主要是“竟陵八友”,即在齊竟陵王蕭子良周圍的沈約、謝?、王融、任?、陸?、范云、蕭琛、蕭衍等貴族文人,但成就并不高。只有謝?發展了謝靈運的山水詩,寫出了一些為后人稱誦的清新工麗的詩作。
4、宮體詩的生成
梁、陳時,許多詩人是宮廷待臣、貴族幫閑,或者本身就是帝王貴族。他們沉溺在酒色聲伎、奢侈荒淫的生活中,把詩歌作為消遣娛情的玩物。宋、齊時期的詩壇領袖、宮廷文人沈約就寫過《夢見美人》、《六億》、《攜手曲》、《夜夜曲》等詩,已有色情的成分。梁簡文帝蕭綱更公開提倡,他說:“余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然傷于輕靡,時號‘宮體’!保ā读簳?簡文帝紀》)“宮體”之名,就由此而來。簡文帝還公開提出所謂“立身之道與文章異,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與當陽公大心書》)的荒謬理論。在統治者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帶動下,徐?與徐陵父子、庾肩吾與庾信父子是當時著名的宮體詩人,大肆描寫女人容貌、形態、心理、裝飾,用雕藻綺靡的形式寄寓放蕩色情的內容,世號為“徐庾體”。這是文人詩走向墮落的標志,其影響延續一百多年。
(二)、謝靈運
謝靈運(385~433),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于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祖父謝玄是東晉名將。謝靈運18歲襲封康樂公,劉裕篡晉,降為侯。后為永嘉太守,不久辭官,隱居會稽。元嘉十年,因反對劉宋王朝被殺。他是晉、宋之際著名的山水詩人,山水詩派的開創者。他有深厚的文化素養,著述豐富。創作了大量的山水詩,打破了玄言詩統治詩壇的局面,為詩歌的發展開拓了新天地。他對山水觀察細致,又能自鑄新辭,準確地描繪自然景色!兜浅厣蠘恰肥瞧浯碜。這首詩寫詩人久病初起登樓眺望時的所見所感。景物描寫是很成功的。對比興手法和典故的運用也非常準確恰當,對偶工整。當然,也存在著思想情緒低沉、言不由衷、雕琢太甚、晦澀難解等缺點。他的其它詩雖不乏名句,卻絕少佳篇。往往前半敘事寫景,后半談玄說理,章法上顯得單調。從陶淵明到謝靈運,詩歌創作的藝術有兩方面的明顯變化:即從寫意到摹象,從啟發性到寫實性。
(三)鮑照
鮑照(414?~466),字明遠,祖籍上黨(今屬山西),后遷居東海(游國恩本作今江蘇漣水,于非本作江蘇灌云,袁行霈本作山東蒼山)。出身孤賤,曾從事農耕。最后所任官職為臨海王劉子頊參軍,故后世稱為鮑參軍。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均有佳作,《蕪城賦》、《登大雷岸與妹書》等頗具特色,其詩歌成就更為突出。他寫的樂府詩最多,《擬行路難》18首為代表作。鮑詩的內容豐富,有明顯的社會意義:直接反映人民在戰亂和賦稅徭役逼迫下的痛苦生活的,如《擬古詩》(束薪幽篁里);抒發自己報效國家的熱列愿望、贊頌保衛邊境的戰士的,如《代出自薊北門行》;表現對門閥世族制度的無情揭露和抗議;抒發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的,如《擬行路難》(對案不能食)。鮑詩的藝術成就是:繼承了漢魏樂府的優良傳統而又有所發展,作品內容充實,思想積極;其詩形式多樣,七言或以七言為主,雜用五言句,并且改變從前的逐句押韻,奠定了后世七言古詩的基本形式;寫景狀物,語言新奇豐富;音節激昂頓挫,富于變化;感情慷慨奔放,風格豪邁俊逸。盡管有的詩也流露出聽天安命、及時行樂的消極感傷情緒,但他不愧為南朝最杰出的詩人,對當時和后世詩歌的繁榮與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謝?
謝?(464~499),字玄暉,與謝靈運同族,并稱為“大小謝”。是永明體詩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和沈約等人根據漢語的四聲來研究詩歌中的聲、韻、調配合問題,提出了“八病”主張,對近體詩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士族文人習氣較重,居官思隱,詩歌內容較為單薄。他的出身和經歷與謝靈運有些類似,詩歌創作受謝靈運的影響很大,繼承并發展了謝靈運的山水詩。他的山水詩色彩沖淡、語言精美、清新流麗、情味雋永,既吸取了謝靈運那種刻劃細致逼真的長處,又洗滌了玄言詩中的仙氣與佛理,形成了秀麗清逸的詩風!锻淼侨竭望京邑》是其代表作。此詩通過對晚登三山回望京城所見春江日暮美景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對京都的無限留戀與急切思歸的心情。用白描手法,寫景精妙,語言優美,音韻和諧,典故妙用,藝術上十分成功。他還有一些小詩,如《玉階怨》、《王孫游》等,意境優美,情韻盎然;在題材、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面,都開唐人絕句的先聲。
(五)、江淹等人
當宮體詩盛行的梁、陳時代,也出現了一批不受熏染,頗具“漢魏遺軌”的詩人。
江淹(444~505),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他的詩善于模擬。如他的《雜體詩三十首》,就模擬從漢到宋的30位詩人的代表作!短照骶锞印肥菙M陶的田園詩!缎罟娛迨住肥菙M阮籍的詩作。這些作品內容健康、感情真摯。
何遜、吳均、陰鏗等人,善為新體,講求辭藻聲律,寫出了一些好詩。何遜《臨行與故游夜別》、《相送》,寫同朋友分別時的離情別緒與自然山水的描繪,意境清新,真切動人。陰鏗《江津送劉光祿不及》寫追送劉光祿而不及見,目送帆影遠去的悵惘心情,真摯感人。他同何遜一樣,善于寫景抒情,詩風清麗。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就“頗學陰何苦用心”(《解悶十二首》其七)。吳均《贈王桂陽》表現了寒門之士的雄心與骨氣,頗有“左思風力”。
六、北朝文人詩歌
(一)、北朝文人詩歌創作簡況
南北朝時期,文化的重心在南朝。北方文學在五胡十六國與北魏前期,除樂府民歌外,是極度衰微。太武帝時(424~450),崔浩、高允等人的創作,使荒蕪的文壇出現了轉機,他們堪稱北魏文學的先驅。北朝文壇的復興,開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等一系列改革之后。北魏末至北齊,出現了值得稱道的文學名家名作,有號稱“北地三才”的溫子升、邢邵、魏收,但他們只是師法南朝的沈約、任訪等,因此,作品并無顯著的特色。到了西魏、北周時,庾信、王褒出使北方而被扣留后,北朝文壇才有主力,齊梁文風也隨之北傳,文學創作有了生氣,南北文風形成了交融。
(二)、北地三才
1、溫子?(495~546),字鵬舉,太原(今屬山西)人,晉大將軍溫嶠之后。因被懷疑預知元瑾等謀反,下獄而死。他是“北地三才”中文學成就最為突出的。今存詩11首,文27篇。他的《搗衣詩》較為有名,全詩情景交融,聲調和諧。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之句,就是化用了溫子?《搗衣詩》一詩的首二句“長安城中秋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所以沈德潛《古詩源》卷14說此詩“直是唐人”。
2、邢邵(496~561?),字子才,河間?(今河北任丘)人。今存詩8首,文29篇。其詩《思公子》言短情長,風格近于齊梁;《冬日傷志篇》剛健樸茂,有魏晉的風調;《挾琴歌》是一首閨怨詩,仿效了南朝風格。
3、魏收(506~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人。今存詩16首,文14篇。
(三)、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的一生以42歲出使西魏并從此流居北方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庾信前期是一位宮廷文學侍臣。他自幼博覽群書,15歲為昭明太子蕭統的東宮伴讀,19歲為蕭綱的東宮抄撰學士,36歲前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其作品多寫風花雪月、曼舞輕歌。如《詠舞》、《奉和示內人》、《奉和山池》、《折楊柳》都是奉和應制的宮體詩。公元548年,侯景叛亂,建康淪陷,庾信逃奔江陵。
42時,他出使西魏長安,恰逢西魏南侵,梁元帝遇害。江陵的王公大臣、軍民10余萬人被俘至魏為奴婢。庾信的家屬、親友也同時被俘。西魏統治者愛慕庾信的文才,任以高官,使其全家團聚。北周代魏后,加封他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憲中大夫等職。后來允許梁朝的官民南歸,卻留住庾信不放。從此,他一直屈節于敵國,直到69歲死去。庾信被留北方后,也寫過少數奉和應制、宮體色情的詩。但因國破家亡,屈仕異國,他“雖位望通顯,常有鄉關之思”。所以,抒寫“鄉關之思”是他后期創作的主要內容。他的“鄉關之思”主要表現在:其一是感傷時變,魂牽故國,如《代人傷往》、《擬連珠》其十九、《望渭水》《忽見檳榔》、《寄王琳》等;其二是嘆恨羈旅,憂嗟身世,這主要集結于在《擬詠懷》27首中,以及他的《哀江南賦》中。庾信由早期的宮體詩人轉變為集南北詩歌成就之大成者,與他后期國破家亡、屈仕敵國的生活遭遇是分不開的。杜甫《戲為六絕句》說:“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庇衷凇对亼压袍E》中說他:“暮年詩賦動江關!痹蛘谟诖。
《擬詠懷》27首,是庾信詩歌的代表作,他有意識地模擬阮籍的《詠懷》,結合自己的身世,抒發故國淪亡的隱痛,屈仕敵國的內疚,以及“鄉關之思”的深情。如第7首(榆關斷音信),借一個流落胡地、心系漢朝的女子的幽怨,比喻自己久居異地,不得南歸的隱恨。第11首(搖落秋為氣)寫梁朝敗亡的凄涼景象!疤焱鲈鈶崙,日蹙值愁兵!睂懗隽宋魑郝时テ平,梁元帝蕭繹出降被殺的史實。
另外,一些贈友或寫景的小詩,內容風格也都和前期的不同,總流露出感傷離亂和懷念故國的悲痛感情。
庾信詩歌的特點是:內容上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藝術形式方面是善于用典,講究辭采、音韻、對仗;寫物刻意求新,抒情淋漓盡致。他的詩歌同他的辭賦、駢文一樣,既有南朝的細膩、秀麗,又有北朝的雄渾、高遠,融合南北文化,是一位繼往開來的作家。他不僅集六朝詩歌之大成,而且由于對詩賦的創作有新的拓展,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四)、王褒
王褒,生卒年不詳。梁元帝時,任吏部尚書、左仆射。江陵失陷后,入西魏。北周時,為宜州刺史。他的代表作是《渡河北》:“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笔銓懥怂倍牲S河時所見到的景色和在異地的悲涼感受。風格慷慨悲涼,具有質樸雄健。
七、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的集布
南朝和漢代一樣,設有樂府機構,采集民歌,配樂演唱。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中,主要有3類:“吳聲歌”、“西曲歌”、“神弦歌”。
吳聲歌,產生于晉、宋,下及梁、陳時期,以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共326首,有《子夜歌》、《子夜四時歌》、《華山畿》和《讀曲歌》等20余種。
西曲歌,產生于宋、齊、梁、陳時期,以荊(今湖北省江陵縣)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包括郢(江陵縣附近)、樊(今湖北省襄樊市)、鄧(今河南省鄧縣),以及巴東、岳陽、潯陽、豫州、壽陽等都市。共142首,有《石城樂》、《烏夜啼》、《莫愁樂》等34曲。
神弦曲,也產生于長江下游的建業一帶,是民間祭祀諸神的巫歌,有些表現人神相戀的特色,實際是吳聲歌分支。共18首,有《白石郎》、《青溪小姑》等曲。
另外,在《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中有一首抒情長詩《西洲曲》。
(二)、南朝民歌的生成
南朝民歌在內容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幾乎全是情歌。這些情歌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且有妓女婢妾之作。有些還有色情成分和濃厚的脂粉氣。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它們絕大多數不來自農村,而是以城市都邑為其策源地的“都市之歌”;其二,它們被統治者采集,不是為了“觀風俗,知厚薄”,而是為了滿足其縱情聲色的需要;其三,江南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充裕的經濟條件,為青年男女、商賈船戶、倡優妓女以及一般市民的懷春提供了可能。
(三)、南朝民歌的內容
現存的吳聲歌中,以《子夜歌》42首、《子夜四時歌》75首、《華山畿》25首和《讀曲歌》89首最為重要。有的寫對愛情的渴望,如《子夜歌》(始欲識郎時);有的寫既得愛情的歡樂,如《讀夜曲》(打殺長鳴雞);有的寫相思之苦,如《子夜四時歌?冬歌》(寒鳥依高枝);有的寫堅貞不渝的愛情,如《子夜四時歌?冬歌》(淵冰厚三尺)、《華山畿》(華山畿,君既為儂死);有的寫對負心男子的怨恨,如《子夜歌》(常慮有貳意);有的寫婚姻不自由的苦悶,如《讀夜曲》(非歡獨慊慊)。這些詩篇,語言淺近清新,感情真摯細膩,風格艷麗柔弱、哀怨纏綿,真實地再現了江南女子在愛情問題上的復雜心態,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西曲歌,大都寫水邊船上商賈和商婦的離情別緒。有不少是與勞動相關的愛情詩,在情調上與吳聲歌的閨閣氣息不同,風格也為開朗明快。如《石城樂》(布帆百余幅)、《莫愁樂》(聞歡下揚州)、《那呵灘》(聞歡下揚州)與(篙折當更覓)、《拔蒲》(青蒲銜紫茸)與(朝發桂蘭渚)等,或自述、或對唱,或直率、或含蓄,或天真、或哀婉,都極富生活氣息。
神弦曲,是民間弦歌以娛神的祭歌,具有人神戀愛的特色。有的寫男神的美貌,表現為“女悅男鬼”,如《白石郎曲》(積石如玉);有的寫女神的私生活,表現“男悅女鬼”,如《青溪小姑》(開門白水)。
(四)、南朝民歌的代表作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長篇情歌《西洲曲》。它寫一個青年女子與情人離別后的生活,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情人真摯的無限思念之情。緊扣季節,表述了任務深厚纏綿的感情。四季的典型景物與人物的具體活動,都寫得很精彩。全詩語言精美、流暢,兼有民歌的清新、自然和文人詩的精巧、雅麗。用韻自由,音調優美。使用了諧音、雙關,如梅??媒、蓮??憐、蓮子??憐子,以及寄梅、采蓮、望飛鴻等比興手法的運用,更使詩歌婉轉、含蓄,節奏優美,讀后給人以美的享受,堪稱南歌中最上乘的作品。
(五)、南朝民歌的藝術
南朝民歌的藝術特點:體裁多樣,除五言外,還有四言、七言和雜言等形式;語言通俗、質樸、剛;表情率真,風格粗獷、豪放,與南朝民歌形成鮮明對照。藝術上北歌獨具特色,思想內容方面則為南歌所不及的。歌的藝術
南朝民歌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其一,詩體小巧,多五言四句,這種形式同入樂有關,四句一解;其二,多抒寫大膽熱烈的愛情;其三,語言清新自然;其四,大量運用比喻、夸張,尤其是雙關、隱語;語言清新自然,委婉含蓄;其五,風格輕柔婉麗。
八、北朝民歌
(一)、北朝民歌的集布
南北朝民歌是當時人民的集體創作。由于南北方的長期對峙,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習俗以及文學風格等方面,南北均有區別。民歌也有同的色彩和情調。
北朝民歌主要見于郭茂倩《樂府詩集?橫吹曲辭》的《梁鼓角橫吹曲辭》,共有70余首。其中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陸續傳到南方,齊、梁以后也常用于宮中娛樂,并由梁代樂府保存下來。陳釋智匠著《古今樂錄》因冠以“梁”,隨相沿使用不改。這些民歌全用漢語寫成,但其作者除少數漢人外,皆為鮮卑、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
(二)、北朝民歌的內容
北朝民歌的內容較南朝民歌更為廣泛。它繼承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生動地反映了北朝200多年間的社會生活,表現出了時代的特色。
有戰爭之歌,如《企喻歌辭》(男兒可憐蟲)、《慕容垂歌辭》(慕容攀墻視)、《隔谷歌》(兄在城中弟在外)、《樂府詩集?雜曲謠辭》中的《隴上歌》(隴上壯士有陳安),最著名的還是《木蘭詩》;有羈旅之歌,如《紫騮馬歌辭》(高高山頭樹)、《瑯琊王歌辭》(瑯琊復瑯琊)、《隴頭流水歌辭》(西上隴坂),最悲壯動人的是《隴頭歌辭》3首;有饑寒之歌,如《雀勞利歌辭》、《幽州馬客吟歌辭》;有尚武之歌,如《企喻歌辭》(男兒欲作。、《瑯琊王歌辭》(新買五尺刀)、《李波小妹歌辭》、《折楊柳歌辭》(健兒須快馬);有游牧之歌,如《樂府詩集?雜曲謠辭》中的《敕勒歌》;有愛情之歌,如《折楊柳枝歌辭》(腹中愁不樂)、《地驅樂歌辭》(側側力力)、《捉搦(nuò)歌》(誰家女子能行步)等。
(三)、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有二:這就是《敕勒歌》與《木蘭詩》。
《敕勒歌》反映了北方的游牧生活,描繪了北國草原的遼闊壯美。全詩僅27字,卻將敕勒川的蒼茫浩瀚、牧草豐茂,牛羊肥壯,的景象描述了出來,表象了北方游牧民族對家鄉的熱愛和深情。此詩基調高昂健康,風格雄渾奔放,境界恢弘博大,語言質樸、粗獷、凝煉,有濃郁的北方民歌色彩,歷來為人們所喜聞樂道。
《木蘭詩》是一篇長篇敘事杰作,塑造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突出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保家衛國的精神。
這首長篇敘事詩,敘述女英雄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女英雄木蘭這一不朽的光輝形象。她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堅毅、淳樸、愛富貴功名和勇于自我犧牲的優秀品質。全詩涉及的內容多,時間長,但寫得條理清晰,中心突出,繁簡恰當。語言豐富多彩,風格粗獷、豪放!赌咎m詩》在流傳過程中,雖然經過文人的加工(如一些對偶句很工整),但仍然保持了民間文學清新剛健的特色。它的藝術成就突出地表現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結合上。情節曲折,富于戲劇性(如結尾)。能緊緊圍繞著女性的特點,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來開展故事情節的。重迭、排比,反復詠嘆,比喻新穎;句子長短相間,錯落有致,是長期以來廣泛傳誦的優秀名篇。它與《孔雀東南飛》被稱為詩歌史上的“雙璧”。
(四)、北朝民歌的藝術
北朝民歌的藝術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其一,體裁多樣,除五言外,還有四言、七言和雜言等形式;其二,語言通俗、質樸、剛;其三,表情率真,風格粗獷、豪放,與南朝民歌形成鮮明對照。北歌所獨具的藝術特色,思想內容廣泛深刻都為南朝民歌所不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11373.html
相關閱讀:蕭衍簡介 南北朝時期梁朝高祖武皇帝蕭衍生平
慕容?簡介 十六國時期前燕末代皇帝慕容?生平
達摩并不是少林武術的祖師爺
南梁后廢帝蕭紀有多少子女 蕭紀的子女都是誰
南北朝南朝皇帝列表:南朝宋齊梁陳皇帝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