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是十數億人的歷史,是大家的歷史,所以,每個人都有解讀中國歷史的權力。尤其是解讀明朝嘉靖、萬歷年間的地震期蒼生蒙難史,那真叫人不寒而栗,淚水奔涌!
有明一代,當數那個時段權術斗爭尤烈。嘉靖至萬歷時代,政治爭斗、權謀之術、戰爭之術可謂高手過招,云詭波譎。國人內爭的慘烈之度,令人汗顏。嚴嵩倒臺后徐階、高拱、張居正三個杰出的政治家各施手段,你方唱罷我登場。三人都是實干家,為中興朝廷嘔心瀝血;同樣又都是陰謀家,鏟除異己心狠手辣。
重大貪污犯變成八百兩,充軍充回了家,嚴黨的勢力確實超出了徐階的想象,但當嚴嵩正準備回擊時,皇帝突然下達了一道諭旨,正是這道諭旨使事情再次失去了控制。徐階之所以對嚴嵩之子嚴世蕃如此執著,是因為他十分清楚,這是一個破壞能量太大的人,只能關在籠子里,決不能放歸大自然。以此人的智商,如果稍有不慎,自己就會被置于死地。而事實也驗證了他的預想,嚴世蕃那個只有一只眼睛的腦袋,卻有著極為可怕的智慧,在無數的表象之下,他牢牢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質。一點也沒錯,藍道行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而嘉靖之所以驅趕嚴嵩,是因為神仙不喜歡他,而不是藍道行。所以只要證明那天在沙盤上寫字的人不是神仙,問題就都解決了;要是順便能把徐階拉上,說明他與此事有著干絲萬縷的聯系,那就是欺君之罪,必死無疑。
大明權術家們的眼神緊盯著的是個人利益與得失,歷史或許遺忘了發生在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的大地震!
那個時代,沒有人還真正想到蒼生的苦難!可憐那些相繼蒙難的人們!
關于“嘉靖大地震”,震中位于陜西省華縣,據歷史資料推斷,地震強度為8至8.3級,烈度為11度。由于地震于午夜(子時)發生,多數人還在熟睡之中,因此逃生者寥寥。這次地震最終導致83萬人死亡,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一、 地震慘烈之度,歷來聞所未聞
關于這次地震,《明史》中曾有過詳細記載: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陜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渭南、華州、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虻亓讶,中有魚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數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華岳、終南山鳴,河清數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
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進士秦可大是此次地震的親歷者,他用文字記載了自己在這次地震中的經歷,讓人讀來仿佛身臨其境:
“是夜,予自夢中搖撼驚惺,身反復不能貼褥,聞近榻器具若人推墮,屋瓦暴響,有萬馬奔騰之狀。初疑盜,繼疑妖祟,俄頃間,頭所觸墻,劃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家南有空地,從墻隙中疾走,比至其處,見母暨兄及弟侄咸先至,無恙,曰:‘急號汝,汝不聞耶?’蓋其時萬家房舍一時摧裂,聲雜然塞耳,都不聞也,矧號呼哉!”
據了解,此次地震共有101個縣遭受了破壞,分布于陜、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平方公里。地震使當地民房、官署、廟宇、書院淪為廢墟,較堅固的高大建筑物如城樓、寶塔、宮殿全部倒塌。
據《陜西通志》記載,位于西安市的小雁塔為唐朝時修建,在此次地震中被震裂,塔身從十五層減少為十三層。此外,陜西渭南縣境內曾有一座五指山,“如人指然,迥抱關門,嘉靖間地震后毀削無存矣”。
由于地震時正值隆冬,災民凍死、餓死和次年瘟疫大流行造成的死者無數可計。伴隨著地震,山崩、滑坡、地裂縫、地陷、地隆、水患、火災等次生災害也相繼發生,真可謂“自古災傷無此慘也”。
二、 地方官員救災不力,互相推諉
地震發生后,陜西等地的地方官員第一時間便將災情上報給了中央。因為按照當時的規定,一旦出現隱瞞災情不報的情況,該省督撫罰俸一年;如果延誤上報時間超過三個月,地方官就會被革職。
然而,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再加上部分地方官員為政績有所顧慮,故而災情到達京城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此外,中央在接到災情匯報后,因為體制僵化,需要通過層層審批,政令才能到達山區。等到朝廷派出的賑災官員——戶部左侍郎鄒守愚到達災區時,已經是次年二月了。在過去的三個月的時間里,只有有良知的地方官員和當地善良縉紳便成為災后救助的中流砥柱。
為了抗震救災,有些縉紳不僅拿出自己的資金捐款賑災,還組織民間力量修繕建筑,維護治安。陜西華陰縣知縣何祥時一邊出力幫助百姓“疏渠筑堰”,一邊掏出自己的俸祿銀子修繕“學宮”;華州知縣楊彩見地震后老百姓“蜂起掠食”,便以當地政府的名義“借富家粟,以賑窮乏”,通過果斷的措施解決了災民的生活問題,為后續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好了鋪墊。
陜西地區地震后又遭水災,許多房屋被淹沒。渭南縣縉紳張羽毫不猶豫地將自己一所空置的宅院騰出來,讓所有受災的鄰居有了暫時的安身之所;韓城縣的黨孟?是當地有名的富商,地震發生后,他拿出鄉民欠債的所有契約,當場燒毀,并表示:“歲厄如此,不忍相迫也!
三、愚昧災民乘便起亂,錯失搶救傷員最佳時機
此外,有些地方官員還承擔著地震后禁暴安良的責任。據記載,嘉靖大地震發生之后,很多地方都先后出現了“乘變起亂,訛言可畏”的情況。陜西渭南縣由于縣令在地震中死亡,地方失去了主事者,一時間“惡少肆掠,大亂”。幸虧陜西巡撫得知情況后及時決斷,下令緝捕盜賊,同時當眾斬殺了幾個帶頭搶劫的流氓,才平息了一場混亂。
鄒守愚于嘉靖三十五年(1557)二月到達陜西后,立刻指揮地方官員共同救災,同時從周圍的無災地區選拔政績優秀的官員前來協助,以維護災區的正常秩序。當時的進士朱茹便受命從河南新蔡縣令的任上臨時抽調到華州,主持救災工作。
鄒守愚的另外一項重要任務,是向災區發放朝廷的專項救濟款和減免當地百姓的賦役。當然,這些救濟款并不是平均給予廣大災民,而是根據年齡、性別、受災程度等的不同來進行分配,但朝廷用心良苦,而有頭腦有私心的地方小吏則火中取栗,結果災民受益者寥寥。
在古代社會,人們常常將災害歸結為上天的懲罰。所以每次地震發生后,在位的天子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罪己詔”,檢討自己的過失,祈求上天的原諒。
如康熙十八年北京地震,康熙便發“罪己詔”表示:“朕御極以來,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協,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職業,以致陰陽不和,災異示儆!
嘉靖皇帝雖然沒有就此次大地震下發“罪己詔”,但他派遣欽差大臣鄒守愚到災區“祭告境內名山大川、河洛之神及祀典所載神祗,其死者收瘞為厲壇以祭之”。
這些措施,大大加速了災民的死亡人數兇猛增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37951.html
相關閱讀: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
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